劉備為什么慘敗夷陵之戰
三國時期夷陵之戰中,為什么劉備會輸得這么慘?劉備為什么慘敗夷陵之戰?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劉備為什么慘敗夷陵之戰,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劉備為什么慘敗夷陵之戰:
說起夷陵之戰,世人皆知“先主征吳賞六軍,陸遜營燒七百里”。這場戰役看似是劉備與陸遜兩個指揮官之間的斗智斗勇,實則他們中間還有一個女人對這場戰爭產生了諸多影響,剪不斷,理還亂。
這事還需從“劉備招親”說起。赤壁之戰前后,劉備兩位夫人相繼去世,而此時孫劉聯盟正值蜜月期,為鞏固政治友誼,兩家上演了一出“劉皇叔洞房續佳偶”的“鬧劇”,并埋下了一連串隱患。何出此言?
首先,劉備每次進孫尚香的閨房時,孫尚香“身邊侍婢百余人,皆親自執刀侍立”。試想,劉備喝完喜酒,跑進洞房發現上百號人拿著刀等著他,是怎樣的感受?年過半百的男人和婷婷少女之間,沒有半點信任可言,更不用說愛情了。
其次,兩人結婚四年,史書上沒有孫尚香為劉備添過子嗣的記載。孫尚香沒有為劉備生過孩子,相反,她還搶過劉備的孩子。劉備出兵四川時,孫尚香趁機想把尚在襁褓中的劉禪帶到東吳為質。幸有趙云截江救阿斗,孫夫人只能獨自一人悻悻而歸。
孫尚香遠嫁和歸國的兩個事件,東吳一位將領的人生產生了巨變,此人便是陸遜。陸遜屬“吳之四姓”之一的陸氏家族,他原名陸議,就在孫尚香遠嫁時,他將名改為“遜”,孫走為遜,不言而喻。公元206年21歲的陸遜出仕東吳,然而一直默默無聞;公元212年,23歲的孫尚香歸鄉后人間蒸發,史書再無記載;公元216年,31歲的陸遜娶了孫策不知從哪冒出來的26歲“女兒”,并被孫權任命為定威,鎮守一方。
古代女子一般十六歲左右出嫁,稱“二八年華”;男子二十歲冠禮后成婚,稱“冠而列丈夫”。胸懷大志的陸家少爺本應在二十出頭的年紀成家立業,迎娶青梅竹馬的孫家小姐,不料半路殺出個劉皇叔,活活拆散一對兩小無猜的情侶,此為家仇;按陸遜的才華,早應出將入相,但為了不引起猜忌,他選擇了隱忍,而且一忍就是十年。十余年后的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陸遜此時作為吳國將領,自當討回屬于本國的土地,此為國恨。
關羽殞命荊州,劉備為報兄弟之仇興兵對吳宣戰,兩國人馬在夷陵對峙。漢軍駐扎之地多為狹長的山林地帶,劉備于是將40座營寨結成綿延百里的一字長蛇陣。此時正值夏季,加之漢營周圍多為樹木茅草,陸遜決定火攻夜襲。夷陵一戰,史書記載漢軍5萬人馬全軍覆沒,劉備“僅以身免”。兵法有云“窮寇莫追”,但是陸遜卻一再追擊,以求趕盡殺絕。按理說陸遜不會不了解吳蜀聯盟的重要性,但此時此刻,奪妻之恨,隱忍之痛,已化作了戰場上的熊熊烈焰,不斷派出敢死隊追殺潰敗的漢軍。幸得驛站人員焚燒潰兵所棄的裝備堵塞山道,劉備才得以擺脫吳國追兵,逃入白帝城中,最終病逝于此。
劉備懷英雄之志,卻未能光復漢室;孫尚香女中豪杰,卻身不由己;陸遜文韜武略,卻年少不得志,倘若時光倒流,不知三人又將作何選擇?荊州之役,夷陵之戰的結果是否會發生逆轉?
夷陵之戰簡介: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御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后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后,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后,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后又一次實力大損。
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結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公元221年,劉備于益州稱帝,年號為章武。同年,劉備為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親率大軍攻打東吳。孫權聞劉備將來伐,遣使求和,備不許。吳南郡太守諸葛瑾給備來箋說:"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熟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后?若審此數,易于反掌"。來自吳人的議論,只能引起劉備的更大反感,而不會有何效果。蜀漢猛將張飛率兵萬人,從閬中至于江州,與劉備會師,但在出發前,被部下張達、范強所殺。
東吳守住了荊州,而蜀漢受到重創,元氣大傷。此戰兩國實力都受到影響,為雙方日后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礎。
戰役中失利的蜀漢昭烈帝劉備向西敗逃,但是到了益州東部的永安便不再西進。孫權方面雖然獲勝,但是聽到劉備駐扎在離邊境如此之近的地方仍然感到畏懼,遣使議和。因長期征戰和兵敗而心力交瘁的劉備同意停戰,次年四月逝世,蜀漢軍政大權全部托付于丞相諸葛亮,后者立即遣使與東吳恢復同盟,共同對抗曹魏。
夷陵之敗讓新建的蜀漢政權受到沉重的打擊,不僅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還有多名將領陣亡。而隔年君主劉備的死亡更讓這個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國家搖搖欲墜,國內叛亂四起。丞相諸葛亮花了約5年的時間才能重建軍隊與彌平這些叛亂,并讓國力提升到可以對外出兵的地步。
這場戰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時間內,三國互相之間的疆域基本保持不變,吳漢重修于好的聯盟再也沒有發生動搖,三國局勢出現穩定的對峙,彝陵之戰也因此被認為是前后三國的分界點之一。
正因為有著那么大的影響,因而與曹袁之官渡、魏吳之赤壁并稱為三國三大戰役。
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可以認為是重要轉折,這既是劉備最大的軍事失誤,也是陸遜軍事謀略的重要體現。當魏文帝曹丕得知劉備連營七百里,就對群臣說:"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
而對于陸遜的出色指揮,晉代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吳書·陸遜傳》中的評語寫到:"劉備天下稱雄,一世所憚,陸遜春秋方壯,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遜之謀略,又嘆權之識才,所以濟大事也。"
晉代文學家陸機在《辨亡論》稱贊陸遜說:"漢王亦馮帝王之號,率巴、漢之民,乘危騁變,結壘千里,志報關羽之敗,圖收湘西之地。而我陸公亦挫之西陵,覆師敗績,困而后濟,絕命永安。續以灞須之寇,臨川摧銳,蓬籠之戰,孑輪不反。"
西秦高祖乞伏乾歸曾對麾下諸將說:"昔曹孟德取袁本初于官渡,陸伯言摧劉玄德于白帝,皆以權略取之。"
明代小說家羅貫中對于夷陵之戰,寫詩歌三首稱贊陸遜,一是:"坐帳談兵按六韜,安排香餌釣鯨鰲。三分自是多英俊,又顯江南陸遜高。"二是:"陸遜運良籌,能分吳國憂。揮毫關將墮,焚鎧蜀王羞。功業昭千載,聲名播九州。至今巫峽地,草木尚添愁。"三是:"持矛舉火破連營,玄德窮奔白帝城。一旦威名驚蜀魏,吳王寧不敬書生。"
清代學者鄧廷羅在《兵鏡》中評價說:"司馬懿挑朱然,吳班挑陸遜,皆不得行其計,豈非將之有能有不能哉?"
毛澤東讀盧弼《三國志集解》卷五十八《吳書·陸遜傳》的批語說:"土石為之,亦不能久,糧不足也。宜出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糧于敵,打運動戰,使敵分散,應按不暇,可以各個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