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皇帝總愛重用奸臣
為什么皇帝明明知道一些人是奸臣,卻還是要用他們?為什么皇帝總愛重用奸臣?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為什么皇帝總愛重用奸臣,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為什么皇帝總愛重用奸臣: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奸臣,忠臣各有各的忠,而奸臣都是差不多,無非就是弄錢、弄權、弄女人,也沒其他什么追求了。
在奸臣當道的大環境下,都有一個到今天還管用的說法:他們蒙蔽了皇帝。不過,你以為皇帝真的就這么好蒙蔽嗎?事實上是,絕大部分皇帝都知道自己的某個手下是奸臣,盡管滿朝文武都看不慣他,但是皇帝還是喜歡他。
比如宋孝宗特別喜歡的倆人——曾覿(讀迪)和龍大淵。
曾覿和龍大淵是孝宗的潛邸舊人,孝宗即位之后就把他們進行了大幅度的提拔。曾覿享受了副國級的待遇,主要是陪孝宗寫寫詩說說話什么的,表面上沒什么實權,但是因為他跟皇帝說得上話,控制了全國三分之一的人事權;龍大淵行政級別稍低,屬于正部級,主要工作是皇城城管總隊總隊長,官小權大。
這倆人禍國殃民的程度比那些著名的貪官輕多了,無非就是撈點錢、給親戚弄點好處、陪皇帝游玩什么的。你看看滿朝文武,可能九成官員都這么做的吧?
但是,這倆人就開始被無數人看不慣了,從宰相到御史到武將,所有人都上書彈劾他們,仿佛不彈劾一下曾覿和龍大淵,這些官員的人生履歷就缺少濃墨重彩的一筆一樣。原因當然是——派系不同。
一開始,奏折像雪片一樣飛來,孝宗扛住了;后來,甚至有官員在朝堂之上當面要求孝宗流放曾覿和龍大淵,孝宗還是扛住了;最后,有人以辭職為要挾,順便罵孝宗是個昏君,孝宗迫于無奈才把這兩位貶出京城擔任省級干部。
擔任省級干部的龍大淵郁郁而終,孝宗不忍心,想要把曾覿重新召回來,又被無數人上書反對——事情的結局是,宋孝宗還是把曾覿召回來了,并且寵幸他至死。
你說孝宗不知道他是奸臣嗎?曾覿剛死不久,孝宗就下了文件——《關于為胡晉臣、魏掞之、龔良茂等同志平反的通知》,這一大幫子人,都是當年彈劾曾覿而受處分的人。
現在問題來了。為什么孝宗知道曾覿和龍大淵是奸臣,卻還是要用他們?
我想,原因有以下幾點。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孝宗還沒當皇帝的時候,是被高宗當繼承人培養的。這是一個非常尷尬的位置,表面上你是國家副主席,但是你不能跟其他的文武官員有親密的接觸,這有勾結大臣的嫌疑,容易被皇帝誤會你想宮廷政變提前登基,只能和皇帝指派給你的人接觸。也就是說,曾覿和龍大淵是陪他一起成長起來的人,這樣的人,看著放心,用著舒心,當然不會輕易放棄。
其他人老子也不認識啊。太子一般情況下是不參與處理政務工作的,也就是說,太子基本上就不怎么認識滿朝文武,最多只能在文件上看看他們的名字——連照片都沒有。等孝宗即位之后,突然就發現自己面對一大幫子陌生人,還得跟他們一起工作,心里自然就有了隔閡。就好比你到了一個新單位上班,周圍都是新同事,就發現倆一起共過事的,你選擇跟誰一起吃午飯?
忠臣們真的太能裝逼了。所謂的忠臣,戰爭時期就是敢送死的,和平時期無死可送,只就能給皇帝挑毛病了。自從趙匡胤立了一個“不殺言官”的規矩之后,宋代的大臣就更加肆無忌憚了,以死諫為榮,巴不得因為一篇奏折被皇帝滿門抄斬,這樣就能名垂青史。如果你們有心看看宋朝忠臣們寫的奏折,你就知道這些忠臣們真的膽子太肥了,簡直就跟噴子一樣:皇帝上班不準時他們要罵,皇帝任命一個官員沒給宰相商量他們要罵,皇帝娶個老婆離個婚他們要罵,皇帝給自己的女人多發了點工資他們要罵,皇帝逛個公園也要挨罵,就連皇帝老不生兒子他們也要罵……這他媽的還是萬人景仰的皇帝嗎?簡直就是被監護人好吧!這他媽的還是封建主義制度嗎?這簡直就是萬惡的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吧!咱不說別的,假如你是皇帝,你真的是打心眼里喜歡忠臣嗎?
一對比就知道奸臣嘴巴太甜了。好了,我們有這么一群大義凜然鐵面無私的忠臣作為鋪墊,你就知道皇帝為什么喜歡奸臣了。這些奸臣們情商高,嘴巴甜,文采好,執行力強。他們順著皇帝的思路說話,他們會寫皇帝喜歡看的詩歌,他們會陪皇帝做皇帝愛做的事情。我隨便摘抄兩首曾覿的詞,你們看看功底吧——
《虞美人》
芙蓉池畔都開遍,又是西風晚。霽天碧凈暝云收,漸看一輪冰魄、冷懸秋。
閩山層疊迷歸路,把酒寬愁緒。舊歡新恨幾凄涼,暗想瀛洲何處、夢悠揚。
《長相思》
清夜長,泛玉觴,照座江梅花正芳。風傳細細香。
圍艷妝,留醉鄉,一曲清歌聲繞梁。尊前人斷腸。
所以,到最后我還是要總結一下。皇帝其實是兩個身份,一個是職務,一個是人。
皇帝作為一個職務,他需要有一群人做事兒的,幫他打天下和守天下。但是這幫人以為自己是靠能力吃飯的,一般不愿意跪下討好皇帝,皇帝跟他們是同事關系。
皇帝作為一個人,他就需要有人陪他玩兒,這幫人情商極高,有時候如果恰好也能做點事兒,那簡直就是皇帝的朋友,關系好甚至能混成親人。
同事可以隨時找,朋友親人,卻只有那么幾個。你說,皇帝對忠臣的依賴性強,還是對奸臣的依賴性強呢?再說了,按照道理來說,天下都是皇帝的,皇帝想給誰就給誰,你們這群噴子管得著嗎?雖然他們是奸臣,但是老子跟他們處得開心,老子寵信他們,是花你們錢還是搶你們女人了?還長臉了!
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我不知道,知道我也不說,因為說了也沒人聽。
宋孝宗簡介:
趙昚(shèn),宋孝宗,名伯琮,后改名瑗,賜名瑋,字元永,宋太祖七世孫。生于建炎元年十月廿二(公元1127年11月27日,崩于紹熙五年六月初九(1194年6月28日),南宋第二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宋孝宗被普遍認為是南宋最杰出的皇帝,在位27年,淳熙十六年(1189年)遜位,讓位與兒子宋光宗趙惇。宋孝宗在位期間,孝宗平反岳飛冤獄,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復中原。在內政上,孝宗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污,加強集權,重視農業生產,宋孝宗專心理政,百姓富裕,五谷豐登,太平安樂,史稱“乾淳之治”。孝宗為了恢復,首先從整頓內政入手,安定民心,改變以往賑災方式,就是社倉法。又改變鹽鈔,將官府拖欠鹽商的錢還給鹽商,又放寬了鹽的專賣。孝宗又取消了很多加耗。大力削減冗官,又嚴格控制萌補任子,以前不加考核的官員兒子即可當官的情況沒有了。對官吏還經常考察實際才能,不合格的都予以革職。
改革財政,增加紙幣,出售官田。
在軍事上,整軍興武,孝宗在五年間,舉行了三次大規模的閱兵,還積極選拔將領,自己也學習騎射。南宋的軍隊戰力有很大的提高。又先后派遣使臣范成大和趙雄,出使金國。首先是要回河南,其次是改變宋朝皇帝接受金國使臣遞交國書時,親自下殿去取的禮儀。這兩條都遭到了金世宗的拒絕。在孝宗想和平達到目的未能實現后,只好寄托于武力解決了,于是又開始整軍備戰。他準備讓虞允文率一軍從陜主攻,自己親領一軍在淮南出師,兵分兩路伐金。正當他等待虞允文的消息時,虞允文卻在四川病死。致使孝宗的計劃成為泡影。
虞允文的死,對孝宗打擊很大。從此以后,他再也不提北伐了。為政求穩,漸趨于保守。對與金的禮節問題也不再強求力爭。將全部精力全都轉移到內政建設上。可能他想將這個任務(恢復)留給自己的繼承人吧。太上皇高宗病死后,孝宗也倦政了,兩年后傳位光宗。在當了5年太上皇之后,孝宗病死。
宋孝宗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后人說,高宗朝有恢復之臣,無恢復之君。孝宗朝有恢復之君,而無恢復之臣。孝宗不愧是太祖的后人,一反高宗時卑躬屈膝的投降路線,一心想恢復中原,他的這種積極進取,蓬勃向上的精神是值得稱道的。 秦檜為相十余年,將朝中的主戰派,迫害,打壓殆盡。所以孝宗帥不過張浚這樣志大才疏之輩,將不過李顯忠,鄒宏淵。手下只有一個虞允文可堪大用。還要和主和派斗爭,特別是孝宗當了27年皇帝,前25年高宗一直健康的活著,一直影響著他。高宗堅決反對主戰,甚至對孝宗說,大哥,等我百年之后,你再為之。以孝順著稱的孝宗不可能一點都不聽。孝宗為人勤政,節儉,孝宗朝是南宋國力最強的時候。可惜孝宗碰上了小堯舜金世宗這樣的明君,金國雖然對宋采取守勢,但沒有內亂。宋和金此時屬于絕對的均勢,平衡沒有被打破。所以都無法消滅對方。相比兩宋的其他皇帝,孝宗更讓人同情些。
宋孝宗趙昚(shèn)是南宋第二位皇帝,是比較有作為的一位皇帝。他以身作則崇尚節儉,史稱宋孝宗“性恭儉”,就是恭謹儉約的意思,宋高宗稱贊他“勤儉過于古帝王”。宋孝宗即位之初,就不肯用樂。他日常生活的花費很少,常穿舊衣服,不大興土木。平時也很少賞賜大臣,宮中的收入多年都沒有動用,以至于內庫穿錢幣的繩索都腐爛了。宋孝宗認為“我其他沒有太大的作為,只是能夠節儉。” 他經常告訴身邊的士大夫:“士大夫是風俗的表率,應該修養自己的德行,以教化風俗。”宋孝宗不但節儉,而且尊佛崇道,除奸邪褒忠良,昭雪冤案,勵精圖治,使南宋出現了“乾淳之治”的小康局面。節儉需要首先節制自己的欲望和貪念,這樣才能保持節操,培養德行,所以自古有德之士莫不推崇“儉以養德。”有“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的說法,意思是:節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而且人的福德是有限的,珍貴的,所以更不可不珍惜。隆興元年(1163)——淳熙十六年(1189)孝宗像孝宗趙眘,原名伯琮,為太祖趙匡胤七世孫。宋代自真宗開始,皇位一直在太宗一系傳承,到高宗時,由于獨子趙旉夭亡,大臣們建議從太祖的后代里選立繼承人。紹興二年,6歲的趙伯琮幸運地被高宗選中,育于宮中,36歲時被立為太子,改名為眘,同年登基。從此,宋朝皇位又回到了太祖一系。孝宗是南宋最有作為的君主。他不甘偏安,力圖恢復中原,同時改革內政,希望重振國勢,高宗時彌漫朝野的妥協求和之風曾一度有所扭轉。然而,面對高宗的處處牽制、主和派的極力阻撓、主戰派的人才凋零等內外不利因素,孝宗深感力不從心,中興大業最終不得不付之東流。戰與和:收拾舊山河的艱難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