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儀為什么被流放
楊儀替朝廷殺魏延本是功勞一件,卻為什么被流放?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楊儀為什么被流放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楊儀為什么被流放:
楊儀是三國蜀漢時期劉禪手下的大臣。他替朝廷殺了魏延本是功勞一件,最后卻被流放,導致最后自殺的局面。具體還要從他跟魏延之間的故事開始說起。
魏延本是蜀國大將。在劉備執政的年代,他英勇殺敵,屢建奇功,深受劉備重用。但是在諸葛亮北伐過程中,他卻居功自傲,企圖另謀他法。當時諸葛亮病危,以免擾亂軍心,所以私下跟楊儀、費祎等人商討后事,并安排實施自己退守的戰略。諸葛亮本來是讓魏延去斷后,如果他不同意,就命令大軍自己退。楊儀當時卻沒有完全按照諸葛亮的命令行事,他先讓費祎去試探魏延的態度,魏延當然不同意,所以想跟費祎合作,部署接下來的具體事宜。費祎知道他不會改變自己的想法,所以借口要跟楊儀商量一下,火速跑回大營。當時魏延反映過來腸子都悔青了,著急派人去打探楊儀等人的消息,知道他們要按照孔明先生生前的安排行事,當下怒火中燒,率部下朝南方撤退,在途中不斷燒毀順山建造的閣道。楊儀一行人緊隨其后,追上魏延部隊就是一頓數落,他感言,丞相尸骨畏寒,他們就開始跟著魏延叛亂。部下聽了立馬慚愧不已,都四下逃走,魏延被逼無奈,只能帶著兒子跟自己身邊的親信伺機逃亡,最后還是被楊儀的手下擒拿,并殺死了。
按道理來說,楊儀這是為蜀國立了一個大功,就憑這一點,他完全可以頂替諸葛亮的位置去擔任丞相一職。沒想到到了最后,劉禪卻賜給他一個中軍師的職務,既沒有當上丞相,也沒有自己的軍隊。丞相的職位卻給了從各方面來講都不如他的蔣琬。楊儀本來就心胸狹隘,心中容不下一粒沙子,這可倒好,自己生氣就算了,他整天擺個臭臉,逢人就說,來表現他的不滿。這樣一來,身邊沒幾個人敢接近他。費祎當時跟他也算是交好,特意去看望他,他卻口不擇言地說自己要是當時跟魏延一起大伙,哪會有今天這番凄涼的場面。費祎一聽,這明顯是有叛逆的念頭啊,于是私下揭發了他,最后楊儀被流放,即使這樣,這家伙仍然是不消停,繼續上書表達自己的委屈與朝廷的不公,終是被朝廷下令逮捕,最后落得個自殺的下場。
事實上,楊儀早就應該有覺悟,既然諸葛亮當時并沒有給他任何的職位,而只是讓他領軍,那么他絕對不是諸葛亮心中的宰相人選。而他在魏延的事件上也絕不只是簡單的立了大功,從根本上來講,魏延的部隊最后潰不成軍是有他的責任的。當時諸葛亮要求的是讓他們派人去傳達丞相的遺命,而不是簡單的去試探,最后才讓魏延有繼續作戰的念頭。
楊儀的猶豫,給了魏延可乘之機,人前面跑了,他后面才倉促地進行追趕,這也違背了諸葛亮當初的本意。雖然諸葛亮在魏延和楊儀兩個人之間很明顯是傾向楊儀,但是他不把軍隊的大權給楊儀,也說明了諸葛亮對楊儀也是有諸多顧慮。他們之間首先存在這思想決策上的分歧,諸葛亮認為北伐的長久戰略應該是穩扎穩打,逐步攻進,而魏延的思想卻是一口氣打一場勝仗,所以當時魏國的問題如果讓楊儀決斷的話,他也會選擇走跟魏延一樣的路子。更何況,在一路走來,諸葛亮很肯定楊儀的才能,但是他的心胸狹隘。而魏延卻不一樣,他對待手下很好,只是心高氣傲,所以周圍的人都讓他三分。當然楊儀可并沒有對楊儀有絲毫退讓。這中間,費祎始終保持著和事佬的角色。一旦發現兩人眉頭不對,立馬在中間進行調和。這也是后來費祎可以官居宰相的原因之一吧。畢竟人家這也算是宰相肚里能撐船呀!
所以楊儀失敗的根源就在這里,他既容不得別人跟他意見不和,也不聽從上級的指示。雖然他的能力和才干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諸葛亮早就預測到,如果宰相由他來擔任的話,那么周圍跟他意見相悖的人勢必是要遭殃的。尤其在面對魏延那件事上,他不但沒有考慮到因為自己傳達的失誤,導致軍隊的支離破碎,反而居功自傲,到處抱怨自己的處境。這也決定了他最終的結局肯定不會那么樂觀。
楊儀簡介:
楊儀(?-235年),字威公,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三國時期蜀漢政治家。最初,為荊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投奔關羽,任為功曹。羽遣其至成都,大受劉備贊賞,擢為尚書。因與尚書令劉巴不和,調為弘農太守。建興三年(225年)任丞相參軍,此后一直跟隨諸葛亮戰斗。亮卒,他部署安全退軍。亮生前定蔣琬繼己任,儀僅拜中軍師。建興十三年(235年),因多出怨言,被削職流放至漢嘉郡。但楊儀仍不自省,又上書誹謗,言辭激烈,最后下獄,自殺身亡。
陳壽:"楊儀以當官顯,咸貴重。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孫權:"楊儀、魏延,牧豎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于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
楊戲:"威公狷狹,取異眾人;閑則及理,逼則傷侵,舍順入兇,大易之云。"
郝經:"以私忿殺大將,罪浮于延。"
陸文圭:"魏延及楊儀,兩人蜀俊乂。各懷專忌心,曲直竟誰在??酌飨洳?,未嘗輒偏廢。渭南反斾歸,師在千里外。朝臣意左右,魏為楊所害。楊亦不得死,晚用姜維輩。蜀竟以是亡,束手付鄧艾。艾復矜其功,受制于鐘會。四人共一律,皆以專忌敗。家國莫不然,鳴呼可為戒。 "
蔡東藩:"魏延楊儀,心術相同,延不過早為發作,自速其死耳。若儀之與費祎言,謂不若前時就魏,是延之所未及設想者;而儀欲為之,其居心尤出延下。微諸葛丞相之善為駕馭,幾何而不先作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