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被視為救國工具—英語
編者按:上世紀20年代,中國教育界出現了學習西方教育的熱潮。1923年公布的《新學制課程綱要》規定,從中學開始開設英語課。這被視為中國教育界力圖與國際教育趨勢接軌的嘗試。
北京市教委發布的關于《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見稿)中,降低英語學科分數在高考招生中的權重,實行社會化考試,一年兩次考試。學生可多次參加,按最好成績計入高考總分,成績3年內有效。英語分數從150分調整為100分,比過去減少50分。
除北京以外,多個省市醞釀或已推出高考英語改革的措施。幾乎一夜之間,全國多地開始“拿英語開刀”。
英語在國內何時掀起學習熱潮?國人在學習英語中又有哪些變化?梳理國人的“英語學習史”,講述一門語言在他鄉的經歷。
清末被視為救國工具
全英文授課,浸入式教學
經歷了閉關鎖國而被動挨打的屈辱后,清王朝認識到了解西方要從語言開始。
1902年,清政府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規定全國的中小學堂外語課以英語為主,該章程于1903年正式實施,由此開啟了我國全國規模的外語課以英語為主的先河。一時間,翻譯西文、向西方學習之勢蔚然成風,英語教學開始初具規模。
上世紀20年代,中國教育界出現了學習西方教育的熱潮。1923年公布的《新學制課程綱要》規定,從中學開始開設英語課。這被視為中國教育界力圖與國際教育趨勢接軌的嘗試。
教育專家熊丙奇認為,在最早期的教學機構里,就已經出現后來被稱為“浸入式”的教學方法:部分教會學校全英語授課,學生從穿衣打扮到言行舉止全部模仿西方。過去150多年間中國不同的歷史時期,國人對待英語的不同態度和當時的歷史形態有關系。如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很多大學采取的是全英文授課,國外的教材剛出版就可以直接拿到國內教學,目的是希望快速學習西方技術,改變中國積弱積貧的情況。因此那時的英語教材和英文課程,對于中國的人才培養和科技進步起到了很大作用。也正是在那個時代,盡管國家面臨貧困和戰爭,但也出現了西南聯大這樣的學校,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
改革開放
教學重點轉向經濟
一代人追隨電視里的《跟我學》
從事英語教學近30年的陳其彬已不在英語教學的一線,他印象中,1978年出版了“__”后第一套教材,采用的是結構主義方法,教材重視句型操練和語法知識歸納結合,“這種教學方式注重語法,卻忽視了英語的實踐,就是我們說的啞巴英語。”
1978年,英語列入高考科目,從此英語在國人心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開始重視英語,特別是主要大城市的學校。”陳其彬回憶說。
在陳其彬記憶中,教學大綱1982年修改時,重點發生了轉移,從政治轉向了經濟。當時有的人入學時26個字母都認不全。為了能夠學好英語,陳其彬和許多同學節假日不放松、單詞本隨身帶。“我們的口袋里都裝有一個小本子,上邊密密麻麻地記著單詞,一到清晨總能看到有人在背單詞。當時沒有復讀機以及其他錄音設備,如果學生能夠聽到學校的英文廣播,就已經是很幸運的了。”
從1982年的1月開始,每到晚6點20分,北京、上海,許多城市中的院落里就響徹著地道倫敦口音的英語對話。那是人們跟著電視里播放的英語教學片《跟我學》(Follow Me)在學英語。“這讓長期學習語法英語、說口號英語的中國人體會到了一種顛覆性的英語學習方式,也為國內的學英語熱添了一把火。”
1987年,在教育部推動下英語四級考試開始在大學中施行,兩年后大學英語六級考試開考,考試成績直接與學位證書掛鉤。“這10年時間,英語在中國人的眼中變得非常重要,開始奠定了它的地位,好像被一點點地推向了神壇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