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丙子虜亂
丙子虜亂又稱丙子之役指的是1636年至1637年之間,清軍為了攻打明朝解除后顧之憂而發兵朝鮮的一場戰爭。這是后金第二次入侵朝鮮,在韓國史書中又被稱為丙子胡亂(병자호란)。丙子胡亂又與之前發生的丁卯胡亂統稱為丙丁虜亂(병정노란)。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明末清初丙子虜亂,希望對你有用!
明末清初丙子虜亂圖片
明末清初丙子虜亂概述
丙子虜亂是明末清初的時候,清軍為了攻打明朝解除后顧之憂而發兵朝鮮的一場戰爭。1636年十二月二日,皇太極親自統帥十萬大軍親征朝鮮。清軍渡江后,揚野戰之長,舍堅城而不攻,長驅而南,僅僅十二天便抵達王京城下。
而在此時的京畿之內"上下惶惶,罔知所為,都城士大夫,扶老攜幼,哭聲載路"。仁祖再次將王妃、王子和大臣妻子送往江華島避難,自己則率領文武百官退守南漢山城等待各路勤王軍的到來,同時派出崔鳴吉等人赴清營談判,拖延時間。朝鮮請和書中寫道"朝鮮國王謹上言于大清寬溫仁圣皇帝:小邦獲戾大國,自速兵禍,棲身孤城,危迫朝夕……如念蒙丁卯誓天之約,恤小邦生靈之命,容令小邦改圖自新,則小邦之洗心從事,自今始矣。必欲窮兵,小邦理窮勢極,以死自期而已"云云。
皇太極見朝鮮君臣求和之切,毫無斗志,乃對其迫降,下令清軍包圍南漢山城,伐木列柵,繞城駐守,山城內糧草斷絕,不得不殺馬充饑。各路勤王軍隊也被清軍擊敗,朝鮮君臣只有坐困孤城。仁祖曾經爬到南漢山城的南門,看到城下清軍黑壓壓一片,
不禁長嘆。清軍在望月峰上升白旗書招降二字,又致書仁祖,令其出城投降。仁祖則復書"重圍未解,帝怒方盛",所以不能出城請降,"古人有城上拜天子者,蓋以禮有不可廢,而兵威亦可怕也……"。見朝鮮方面還在糾纏于出城投降的細節,不耐煩的皇太極下令用火炮攻城,同時清軍又攻占了江華島,俘虜王妃、王子、宗室76人,消息傳來,見大勢已去,仁祖只好求和。1637年正月三十日,仁祖率領群臣出南漢山城,徒步前往漢江東岸的三田浦清營拜見皇太極,伏地請罪。皇太極降旨赦之。雙方筑壇盟誓,朝鮮去除明朝的年號,繳納明朝所賜誥命敕印,奉清朝正朔,定時貢獻,并送質子二人。此外,朝鮮朝廷中主戰最堅決的洪翼漢、尹集、吳達濟三人被清軍索要,在沈陽就義,號稱"三學士"。此役為朝鮮歷史上著名的"丙子虜亂"。
明末清初丙子虜亂經過
1636年4月丙子(明崇禎九年,朝鮮仁祖十四年,后金崇德元年),皇太極正式由汗改稱皇帝,改國號大清,族名滿洲。他事先將此事通報朝鮮,希望朝鮮參與勸進。朝鮮聞訊大嘩,積累近10年的憎惡、羞辱情緒一并迸發。朝鮮臣僚紛紛痛切陳詞,"使彼虜得知我國之所秉守,不可以干紀亂常之事有所犯焉。則雖以國斃,可以有辭于天下后世也"。在一片慷慨激昂的氣氛下,仁祖拒不接見后金使團,不接受其來書。后金使團憤然離開漢城,沿途百姓"觀者塞路,頑童或擲瓦礫以辱之"。該年四月,皇太極在沈陽正式舉行稱帝大典,朝鮮使臣羅德憲、李廓拒不下拜。
皇太極非常氣憤,認為這是朝鮮國王有意構怨,同年12月,皇太極以朝鮮違背盟約為由,準備入侵朝鮮。派濟爾哈朗守瀋陽,阿濟格、阿巴泰守遼河入??谝远裘鬈姡侍珮O親自率領清軍十二萬入侵朝鮮?;侍珮O令多爾袞、豪格分統左翼滿洲、蒙古兵,從寬甸入長山口;戶部承政馬福塔等率兵三百人突襲朝鮮王都漢陽城,多鐸、岳托等人率數千兵馬接應。皇太極與代善率其他各路軍馬進攻朝鮮。馬福塔、多鐸等部襲敗了漢陽守軍,朝鮮仁祖遷王族於江華島避難,自己則退守南漢山城。隨后清軍主力渡鎮江,占領郭山城,定州、安州不戰而降。清軍乘臨津江結冰之際渡江攻占漢陽,會合各部包圍南漢山城。
朝鮮各處守軍見國王被圍,紛紛前來支援,但先后被清軍擊敗。崇德二年(1637年)正月,清兵先后擊敗全羅道、忠清道等地的援軍。朝鮮仁祖向清軍求和?;侍珮O恐朝鮮再次反清,遣多爾袞襲破江華島,俘虜朝鮮王妃、王子、宗室、群臣家屬等眾?;侍珮O遣使,要求朝鮮仁祖出城投降。仁祖將親明反清的主要人物弘文館校理尹集、修撰吳達濟及臺諫官洪翼漢縛獻清軍,隨后出城,脫去王服,改穿青衣,在三田渡拜見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雙方簽訂和議:
朝鮮成為清朝的藩屬國。 接受清朝的冊封,朝鮮斷絕與原宗主國明朝的關系。 朝鮮仁祖以其長子李溰、次子李淏赴清朝作人質。 世子李溰長居沈陽,另外一質子則由鳳林大君和麟坪大君輪流擔任。朝鮮應向清朝朝貢。每年黃金百兩、白銀千兩、水牛角二百對、貂皮百張、鹿皮百張、茶千包、水獺皮四百張、青黍皮三百張、胡椒十斗、腰刀二十六口、順刀二十口、蘇木二百斤、大紙千卷、小紙千五百卷、五爪龍席四領、花席四十領、白苧布二百疋、綿綢二千疋、細麻布四百疋、細布萬疋、布四千疋、米萬包。 清朝攻打明朝所屬的島嶼皮島時,朝鮮應該出兵、出戰船五十艘協助。 清朝禁止朝鮮大量修建城堡等防御工事。 在一系列儀式之后,朝鮮服屬了清朝統治,并在三田渡地區建立「大清皇帝功德碑」(即三田渡碑)?;侍珮O隨即撤軍歸國。
在滿洲貴族的軍隊入侵朝鮮的過程中,朝鮮對明朝一直懷著等待拯救的信念,甚至打算國家滅亡也不對滿洲人投降。丙子虜亂中,國王的態度是"唯望父母邦之來救矣"。"壬辰之役,微天朝則不能復國,至今君臣上下,相保而不為魚者,其誰之力也?今雖不幸而大禍迫至,猶當有隕而無二也。不然,將何以有辭于天下后世乎?"(《仁祖實錄》十四年十月丁丑)。寧愿滅亡也不愿背離華夏,重要的理由還有無法面對"天下后世"。這一切的動機背后是巨大的倫理決擇與價值判斷。朝鮮"寧獲過于大國(指滿清),不忍負皇明"(《仁祖實錄》十五年正月辛亥)。而在戰敗被迫投降之后,即使是"身在滿營心在漢",朝鮮國王仍在自身心理的道德自律感上背負著沉重的壓力感。"正月朔乙丑,上于宮庭設位西向中原哭拜,為皇明也。"(《仁祖實錄》十六年正月朔乙丑)。而在其子孝宗國王的記載中,這位仁祖大王每當"語及皇明,至于嗚咽不能言"(《孝宗實錄》元年五月甲寅)。由于此種內在的道德壓力與深切自責,朝鮮國甚至在發生了虛造的傳言據說"(日本)關白執政輩,以朝鮮與韃靼合,莫不駭憤,將欲興師而來"(《仁祖實錄》二十五年二月丙子)。驚恐之中,正是集體意識中對道德要求的執著與自責意識。
明末清初丙子虜亂結果
清朝將五十萬朝鮮人作為俘虜押回國充作奴隸,并掠走朝鮮大量物資,后來朝鮮政府向清朝支付贖金贖回了一些人。根據協議,朝鮮被迫與明朝斷交,接受清朝的冊封,成為清朝的藩屬國。根據規定,朝鮮使用的年號由明朝年號改為清朝年號。洪翼漢、尹集、吳達濟三人被清軍抓往沈陽殺害,號稱"三學士"。
雖然朝鮮屈服於清朝的統治,但朝鮮人對清朝非常反感,稱呼清朝為「胡虜」。這種敵對的稱呼和態度,在《朝鮮王朝實錄》中比比皆是。朝鮮方面僅僅在外交上使用清朝年號,在國內則不使用,稱為「某某王某某年」,例如「仁祖大王十二年」等等。不少士人尊崇明朝,使用「后崇禎」年號,致使「崇禎」這個年號被朝鮮士人沿用數百年。而在朝鮮孝宗在位期間,朝鮮甚至密謀起兵,聯合日本江戶幕府、南明反對滿清,后來又計劃響應三藩之亂和明鄭政權。但北伐計劃最終因財政困難而計劃擱淺。
在外交方面,朝鮮建立迎恩門以迎接清朝勅使,在1637年至1881年之間,朝鮮先后161次接待清朝勅使。朝鮮每年四次向清朝進貢(1644年后改為每年一次),直到甲午戰爭清朝戰敗為止。而在甲午戰爭清朝戰敗之后,迎恩門被拆毀,改建獨立門。
明末清初丙子虜亂影響
具有高度發達的儒家文明、以"小中華"自居的朝鮮淪為落后的山林狩獵民族建立起來清朝的藩屬國,在當時的朝鮮是令君臣黎民都痛心疾首的事情,丙子虜亂對朝鮮社會、文化的沖擊非常大。國王和兩班的權威一落千丈。清朝的征索也加重了朝鮮的負擔。經濟掠奪、政治欺壓、文化差異,使得終朝鮮之世,思明反清的情緒一直都是社會思潮的主流。
在華夷秩序的天道倫理之應然性中,"華夏"即意味著對高尚的文化與族群正義性,對中華的徹骨認同即是對文化與族群尊嚴的徹骨認同。因此,朝鮮也向來樂于自已"小中華"的美稱。"吾東方自箕子以來,教化大行,男有烈士之風,女有貞正之俗,史稱小中華"。"山川險隘,人民多貧。只以稍遵禮俗,自古中國亦許之小中華"。
對于丙子虜亂,其后一百多年后朝鮮人樸趾源的記載中,仍對當時明朝的態度心懷感激:"崇禎丙子清兵之來也,烈皇帝聞我東被兵,急命總兵陳洪范調各鎮舟師赴援。洪范奏官兵出海,而山東巡撫顏繼祖奏屬國失守,江華已破。帝以繼祖不能協圖匡救,下詔切責之。當是時,天子內不能救福,楚,襄,唐之急,而外切屬國之憂,其救焚拯溺之意,有加于骨肉之邦"。
清朝班師途中順勢攻陷皮島,拔除了明朝在遼東沿海的最后一顆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