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劫難嘉定三屠
嘉定三屠是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順治二年)清軍攻破嘉定后,清軍將領李成棟三次下令對城中平民進行大屠殺的事件。天下興亡,百姓何罪?清兵畜生爾,禽獸爾。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漢人劫難嘉定三屠,希望對你有用!
漢人劫難嘉定三屠圖片
漢人劫難嘉定三屠事件背景
提到"嘉定三屠",還需從"剃發令"說起。對于讓漢人剃頭從滿制,清王朝本是相當謹慎的。弘光朝投降,豫親王多鐸進入南京之后,曾有這樣的公告:
剃頭一事,本朝相沿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爾等毋得不道法度,自行剃之。前有無恥官先剃求見,本國已經唾罵。特示。
然而,不久之后,這項政策卻發生了180度轉變。這里面有兩個原因:一是政局出人意料地進展迅速,江南半壁臣服,除了東南西南,滿清基本已控制了整個中原,安撫之策已達到目的;二是漢人官員的推波助瀾,一些業已歸順的官員們雖換了主子,倒也不甘寂寞,或自動剃發,以示忠心不二;或上書建議,以媚上謀取賞識。滿清感覺名正言順地推行滿制的時機已成熟,疑慮之心消除。六月,清軍再下剃發令,命令十天之內,江南人民一律剃頭,"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但是,"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已經影響了古人兩千多年,古代漢族人哪肯實行剃發令!這必然引起大規模地反抗! 書生候峒曾、黃淳耀在嘉定(今上海嘉定)揭竿而起,反抗清朝統治。
七月初一,兩軍會戰,當地的"鄉軍"雖集合了十幾萬人,但都是平民百姓,熙熙攘攘,擁擠堵塞,屬烏合之眾,毫無紀律,更談不到組織和戰斗力了,李成棟雖只有不足五千兵力,但均為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精兵。結果,侯黃的"鄉軍"大敗。清軍在嘉定開始了三次白色恐怖,嘉定三屠就此展開。
漢人劫難嘉定三屠事件回顧
明弘光元年(1645)五月初九,清軍破南京,弘光帝南逃。三十日,縣令錢默出逃。
六月二十四日,清朝授縣令張維熙到任。是日,明嘉定總兵吳志葵率百人,白布裹頭,晝伏東門外時家墳,晚間各持火把逼近縣城,揚言捉拿張維熙,張逃之夭夭。二十七日,吳志葵再臨縣城,士民夾道迎接復明之師。
閏六月初七,明降將李成棟部騎兵路過境內新涇橋,大肆奸淫婦女,致死7名。初八,李成棟親率兵船百艘、馬步兵2000余名停泊縣城東關,大肆奸掠。初九,李率兵去吳淞,留偏裨將梁得勝等300名守護兵船。
十二日,清軍下剃發令,群情激憤,遠近鄉兵,競相圍攻李成棟船隊。船只及所掠財物悉數焚毀,斬殺清官兵84名。
十五日,李成棟去太倉求援,行至羅店又被鄉兵追殺,傷亡慘重。于是,李成棟瘋狂縱兵報復,濫殺無辜。
十七日,明都察院觀政、進士黃淳耀及弟淵耀,與前左通政侯峒曾及子元(玄)演、元(玄)潔倡議守城。
十八日黎明,李成棟率兵攻羅店,支洪、陸文煥率鄉兵抵御。李暗遣精兵東渡練祁,西渡荻涇,鄉兵背腹受敵,退入鎮內。時值早市,清軍入鎮屠殺。居民死難1604名。
十九日,黃淳耀,侯峒曾集眾公議,決定劃地而守,城上高懸"嘉定恢剿義師"大旗,自制各種武器,嚴陣以待。
二十五日,吳志葵遣游擊蔡喬率兵200余名支援嘉定,扎營城外。
次日五更,遭李成棟伏兵襲擊,蔡喬戰死。李成棟引兵歸吳淞過新涇橋時,縱火焚屋,雞犬不留。
七月初一,各路鄉兵10萬余會集磚橋與清兵決戰。清兵分左右兩翼沖殺,鄉兵大敗,被追殺不計其數。李成棟部入婁塘鎮后屠殺1073名,并縱兵奸淫婦女,不可名狀。
初三,李成棟匯同太倉清兵攻城,日夜炮轟。
初四五更大雨滂沱,守城士民已露立三晝夜,飲食幾絕,漸不能支。清兵趁機急攻,破東門涌入城內。侯峒曾仍坐鎮城樓,二子急呼:"事急矣,何以為計?"侯峒曾答曰:"有死而已,所恨者枉送一城百姓耳。"急令二子離去,二子走數步又還。侯峒曾怒日;"我死國事分也,祖母在,若輩應代我奉事,戀我何為?"二子慟哭而去,至孩兒橋皆被殺。侯峒曾自沉宣家池(葉池)未死,遂被清兵殺害。 東門破,城中居民紛紛奔西門逃生,而清兵截段堵殺,居民投河死者無數。 時鎮守西門的黃淳耀見大勢已無可挽回,遂與弟淵耀騎馬至早年讀書的西林庵,對僧無等曰:"大師急避,某兄弟從此辭矣!"遂索筆疾書:"遺臣黃淳耀于弘光元年七月初四日自裁于西城僧舍。嗚呼!進不能宣力皇朝,退不能潔身自隱。讀書寡益,學道無成。耿耿不滅,此心而已!異日寇氛復靖,中華士庶再見天日,論其世者,當知予心。"書罷,見弟淵耀已縊梁間,遂縊其側。 南門守將張錫眉,聞城破,偕妾投水死。身留絕命詩一首:"我生不辰,僑居茲里。路遠宗親,邈隔同氣。與城存亡,死亦為義。后之君子,不我遐棄。"另有守城將領龔用圓、龔用廣兄弟聞城破,擁抱慟哭曰;"我祖父清白自矢,已歷三世。今日茍且圖存,何面日見祖宗于地下?"語罷雙雙自溺而死。 辰時,李成棟入城下令鳴炮屠城。小街僻巷,無不窮搜。每遇一人,大呼獻寶,獻若不多,連砍三刀,物盡則殺。全城刀聲砉然,嚎叫之聲,動地驚天。懸梁者、投井者、斷肢者、血面者,被砍未死,手足猶動者不計其數。骨肉狼籍,遍地皆是。投河自溺者不下數千人。三日后,自西門至葛隆鎮,浮尸滿河,行舟無處下篙。血污浮于水面,高出數分。婦女若容貌不佳者必殺,有美色者生虜,于街坊當眾奸淫。若有不從,釘其手足。初六日,李成棟糾集民船300余艘,滿載所掠金帛、女子、牛馬豬羊駛往太倉。 嘉定被屠后,葛隆、外岡、馬陸、楊行等鎮鄉兵復聚,再議抗清,誓不反顧,并時有偷襲斬殺清兵之義舉。
二十六日五更清兵大隊至葛隆,入鎮后肆行屠殺,流血滿地,并再屠外岡鎮。
二十七日,浦嶠、浦嶂率兵再屠嘉定,逢人便殺,不分老幼,所劫財物盡載太倉。
自閏六月初,嘉定人民自發起義抗清,兩個月內,大小戰斗十余次,民眾犧牲2萬余,史稱"嘉定三屠"。
漢人劫難嘉定三屠紀念遺跡
經過李成棟的三次屠殺令,嘉定反清運動基本平息下來。關于死亡人數有不同說法,一般認為總共在5至20萬人之間。朱子素《嘉定乙酉紀事》稱:"以予目擊冤酷,不忍無記,事非灼見,不敢增飾一語,間涉風聞,亦必尋訪故舊,眾口相符,然后筆之于簡。后有吊古之士,哭冤魂于凄風慘月之下者,庶幾得以考信也夫。"
剃發令對當時的漢人而言,心理上是難以承受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損傷",這是千年以來形成的倫理觀,也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剃發不僅有違傳統,也被視為侮辱。因此這項政策不僅遭到了傳統知識分子抵制,也激怒了下層民眾。
在嘉定至今還能看到多處紀念侯峒曾和黃淳耀的遺跡。嘉定城西有侯黃橋,匯龍潭公園有侯黃先生紀念碑,上海大學嘉定校區的西林寺舊地址有吳玉章題寫的"陶庵留碧"碑,碑背鐫刻著吳玉章的七律詩:"長虹碧血氣沖天,愛國英雄繼千萬,且喜紀元新世界,翻天覆地換人間。"在方泰有兩黃先生的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