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祖努爾哈赤為什么要起兵反明
一位西方學者曾說過,西方人最關注的中國古代英杰是成吉思汗和努爾哈赤。努爾哈赤的父祖都曾在明朝擔任官職,他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權之初的最高理想,大概就是與大明朝分據東西吧。他為什么要起兵反明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清太祖努爾哈赤為什么要起兵反明,歡迎大家閱讀:
清太祖努爾哈赤為什么要起兵反明
1559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生于明建州左衛一個女真奴隸主的家庭里,其祖父覺昌安、其父塔克世,都曾在明朝擔任官職。明萬歷十一年(公元1583年),明軍攻破古埒城,殺死古埒城城主、覺昌安的孫女婿阿太章系。當時覺昌安、塔克世正在古埒城,一并遭了池魚之殃。此時的努爾哈赤剛剛二十五歲,為報殺父、祖之仇,以十三副先人遺甲起兵,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起兵之初,努爾哈赤并沒有將進攻矛頭指向明廷,而是仍臣服于明朝,每年向明朝皇帝進獻大量的貢品,但另一方面加緊戰備,開始了統一女真的戰爭。經過三十多年的征戰,努爾哈赤先后統一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和黑龍江女真,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軍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女真人空前強大和統一。1616年,即努爾哈赤五十八歲的時候,在赫圖阿拉城(即興京)建立了女真政權——大金,史稱后金。
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政權后,感覺根基已扎實,決定起兵反抗明朝的民族壓迫,進攻明朝。1618年正月,他對各位貝勒大臣宣布今年即起兵反明,為此積極開展各項戰爭的準備工作。考慮到備戰工作一旦被明朝政府所察覺,可能會導致失敗的命運,因此,便借口為諸貝勒修馬廄為名,派遣七百人砍伐木材,制作起兵所需的各種器具。待一切準備就緒后,四月他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反明。
“七大恨”的內容大意是:我的父親和祖父沒有折取皇帝(系指明帝)邊境上的一草一木,沒有擾害一寸土地,而明政府無故生事于邊外,殺了我的父祖,這是一大恨。雖然有殺我父祖的仇,我仍然愿意和睦相處,曾經與邊官劃定疆界,立石為碑,共盟誓言:無論明人還是女真人,若是有越過皇帝邊境的,看見了就應該殺,若見而不殺,則罪及不肯殺的人。明政府違背誓言,命令兵卒出邊,保衛葉赫部,這是二大恨。自清河城以南,江岸以北,明朝人每年偷過邊境,侵奪女真地方。我以誓言為據,殺了出境的人,理所應當。而明政府不顧盟誓,責備我殺人,逮捕了我派往廣寧的大臣剛古里、方吉納,以鐵鎖加身,迫使我送去十個人,殺于邊境,這是三大恨。明廷派兵出邊,捍衛葉赫,使我已經聘定的女子轉嫁給蒙古,這是四大恨。把我數世耕種的柴河(今遼寧省開原縣東南柴河堡)、三岔兒(今遼寧省撫順城東北鐵嶺縣三岔村)、撫安(今遼寧省鐵嶺東南撫安堡)三路,女真人耕種的谷物,不許收獲,派兵驅趕,這是五大恨。明政府偏聽葉赫部的話,以種種惡言誣害我,這是六大恨。哈達部人兩次幫助葉赫侵犯我,我發兵征討,得哈達部,明帝必令我返還。后來,葉赫部又數次侵犯哈達部。天下各國,相互征戰,哪有死于刀下的人,復令他更生,已經得到手的人、畜返歸的道理?大國的君主,應當作天下共主,怎么偏偏與我構怨。先前扈倫四部會兵九路攻我,我始反擊得勝。明朝皇帝卻幫助葉赫部,是以是為非,以非為是,妄加剖斷,這是七大恨。
在“七大恨”中,努爾哈赤列舉了明王朝干涉和壓迫女真的種種表現,因此它是一篇起義的宣言,是對明王朝進行民族壓迫的控訴書。當時東北的女真人長期處于割據混戰的局面,這種局面阻礙和破壞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給女真人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因此迫切要求結束分裂和殘殺,統一女真各部,有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但明朝卻不希望女真統一,希望其仍“分而治之”,于是極力阻撓和破壞女真的統一。因而一些人認為努爾哈赤起兵反明之舉,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代表了廣大女真人的共同愿望。
有人對此持有異議,認為努爾哈赤不過是利用女真人的民族情緒,把女真人的不滿引向明朝,從而滿足自己的私欲。“七大恨”只不過是他發動戰爭的借口。他們認為努爾哈赤建立政權后,黃衣稱汗,就是背叛明朝,因而他這次起兵根本就是非正義的。
但另一些人則認為后金只不過是個民族政權。這種在中央集權下的民族政權古已有之。況且,當時稱汗者不只努爾哈赤一人。海西女真哈達部的酋長,明廷封他為龍虎,他亦自稱汗,統轄四方。況且,當初努爾哈赤雖然稱汗,但一開始并沒有取代明帝的想法,讓明朝居山海關以西,后金居遼河以東,將遼西作為中間地帶,這大概就是努爾哈赤的最高理想了吧。他們甚至認為,明朝末年,朝廷腐敗,地方官僚掠奪壓迫,給全國各族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因此努爾哈赤所領導的民族起義,即使以推翻明王朝為目的也應該說是正義的!
努爾哈赤宣布“七大恨”起兵反明以后,在軍事上取得一連串的重大勝利,攻占明邊重鎮撫順和清河二城,屯堡五六百處,俘獲人口三十余萬,這不僅鼓舞了后金廣大軍民的戰斗意志,而且狠狠打擊了日益腐敗的明王朝。此外,他也創造了我國古代軍事史上的作戰奇跡,如1618年明朝與后金之間發生的薩爾滸戰役就是非常著名的軍事戰役。在明朝勢力占優的情況下,努爾哈赤采取逐路擊破的策略,將明軍主力擊潰,損兵折將,從而使得遼東戰局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明廷被迫由以前的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御態勢,而后金軍隊則由過去的戰略防御轉為戰略進攻,奪取了戰爭的主動權。
努爾哈赤簡介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王朝的奠基者,通滿語和漢語,喜讀《三國演義》。二十五歲時起兵統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國關東部,明神宗萬歷四十四年,建立后金,割據遼東,建元天命。薩爾滸之役后,遷都沈陽。之后席卷遼東,攻下明朝在遼七十余城。1626年兵敗寧遠城之役,同年四月,努爾哈赤又親率大軍,征蒙古喀爾喀,七月中旬,努爾哈赤身患毒疽,不久去世,葬于沈陽清福陵。清朝建立后,尊為清太祖,謚曰承天廣運圣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努爾哈赤在1559年2月21日(嘉靖三十八年),出生于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后改稱興京,今中國遼寧省撫順市新賓縣)的一個滿族奴隸主塔克世的家中。努爾哈赤出生時期,正值16世紀后半期,那時統治中國明朝雖然依然政權穩固,但已漸漸走向衰落。努爾哈赤的先人都非等閑之輩,從六世祖猛哥帖木兒開始受到明朝冊封。祖父覺昌安(明代譯作叫場)、父塔克世(明代譯作他失)為建州左衛指揮,母為顯祖宣皇后。
在當時的東北地區,最主要的軍事力量是遼東總兵李成梁的部隊。他利用女真各部落之間以及和其他民族部落之間的矛盾縱橫捭闔,以控制局勢。明朝建州右衛指揮使王杲(努爾哈赤的外祖父)于1574年(萬歷二年)叛明被李成梁誅殺。王杲的兒子阿臺章京得以逃脫,回到古勒寨(今新賓上夾河鎮古樓村)。阿臺之妻是覺昌安的孫女。
1583年(萬歷十一年),李成梁攻打古勒寨。覺昌安、塔克世進城去勸降,因戰事緊急被圍在寨內。建州女真蘇克素滸河部圖倫城的城主尼堪外蘭在李成梁的指揮下誘阿臺開城,攻破古勒寨之后屠城,覺昌安、塔克世也未能幸免,家中只剩努爾哈赤一人幸存,從此立下復仇誓言:殺死尼堪外蘭。努爾哈赤和他的弟弟舒爾哈齊在敗軍之中,因儀表不凡,被李成梁的妻子放走。努爾哈赤歸途中遇到額亦都等人擁戴,用祖、父所遺的13副甲胄起兵,開始統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戰爭。他回到建州之后,派人質問明朝為什么殺害其祖父、父親。明朝歸還努爾哈赤祖、父遺體,并給他“敕書三十道,馬三十匹,封龍虎,復給都督敕書”。
看了“清太祖努爾哈赤為什么要起兵反明”還想看:
1.努爾哈赤向大明宣戰的理由
2.努爾哈赤稱帝的故事
3.清朝皇帝努爾哈赤的簡介
4.蒙古國的歷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