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生平簡介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后金開國之君,通滿語和漢語,喜讀《三國演義》。二十五歲時起兵統一女真各部,明神宗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后金,割據遼東,建元天命。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努爾哈赤生平簡介,歡迎大家閱讀:
努爾哈赤生平簡介
即位稱汗
萬歷十一年五月(1583年)努爾哈赤率領部眾去攻打尼堪外蘭,攻克圖倫城,尼堪外蘭逃走到鵝爾渾。1584年正月向李岱駐守的兆佳城(今遼寧新賓下營子趙家村)發動攻擊,取勝并生擒李岱。1586年努爾哈赤攻克鵝爾渾,尼堪外蘭逃到明朝領地。努爾哈赤請求明邊吏押還尼堪外蘭,并將他處死。同年,在“建州老營”的廢址上建城,該城在1621年后金遷都遼陽后被稱為佛阿拉,即“舊老城”(今新賓縣永陵鎮二道村)。據《滿洲實錄》,1599年努爾哈赤采用了蒙古文字而為滿語配上了字母。1601年努爾哈赤去北京向明朝朝貢。
1603年遷都到赫圖阿拉。1616年明萬歷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國號“大金”(史稱后金),成為后金大汗。此時的努爾哈赤已經侵占了大部分女真部落。1618年明萬歷四十六年,因為努爾哈赤認為明朝朝廷偏袒女真葉赫部而心生不忿的緣故,憤然頒布“七大恨”,起兵叛明。
反明建金
1618年4月13日,努爾哈赤在興京“告天”誓師,宣讀了與明朝結有的七大恨的討明檄文。
1619年年三月,明征集十四萬軍隊討伐努爾哈赤。努爾哈赤掌握有利戰機,集中兵力,“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在薩爾滸之戰,大敗明軍,屠殺明軍約六萬人,取得勝利。之后,智取開原和鐵嶺,使明朝在遼東地區失去了御守后金西去的屏蔽。明人評曰:鐵嶺、開原,為遼重蔽,既并陷賊,則河東已在賊握中。
1621年努爾哈赤遷都遼陽,興建東京城。天啟二年即天命七年(1622年),努爾哈赤大敗遼東經略熊廷弼和遼東巡撫王化貞,奪取明遼西重鎮廣寧(今遼寧北鎮市)。1625年努爾哈赤遷都沈陽。在統治遼東期間,多次進行慘絕人寰的種族屠殺。
努爾哈赤死因之謎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經過潛心研究,朝鮮學者金國平和吳志良終于從朝鮮人李星齡所著的《春坡堂日月錄》中找到了一條明確記載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受“重傷”的珍貴史料。據該書記載,朝鮮譯官韓瑗隨使團來明時,碰巧與袁崇煥相見,袁很喜歡他,寧遠之戰時曾把他帶在身邊,于是韓瑗得以親眼目擊這次戰役的全過程。寧遠戰事結束后,袁崇煥曾經派遣使臣帶著禮物前往后金營寨向努爾哈赤“致歉”(實為冷言譏諷),說“老將(按:指努爾哈赤)橫行天下久矣,今日見敗于小子(按:指袁崇煥),豈其數耶!”努爾哈赤“先已重傷”,這時備好禮物和名馬回謝,請求約定再戰的日期,最后終于“因懣恚而斃”。這條史料明確記載努爾哈赤是在寧遠之戰中受了“重傷”,并由于寧遠兵敗,精神上也受到很大的創傷,整日悒悒不自得。在肉體和精神受到雙重創傷的情況下,這位沙場老將終于郁郁而終。1626年一月努爾哈赤發起寧遠之戰,明朝守將袁崇煥以葡萄牙制的紅夷大炮擊敗之,兵退盛京(沈陽)。同年四月,努爾哈赤又親率大軍,征蒙古喀爾喀,“進略西拉木輪,獲其牲畜”。五月,明將毛文龍進攻鞍山,努爾哈赤回師盛京。七月中旬,努爾哈赤身患毒疽,七月廿三往清河湯泉療養,八月初七,大漸,十一日,乘船順太子河而下,病死于叆(ài)福陵隆恩門雞堡(今沈陽市于洪區翟家鄉大挨金堡村),終年六十八歲。努爾哈赤葬于沈陽福陵(今沈陽東陵),廟號“太祖”。
憤懣致死
正在人們對努爾哈赤之死不再提出異議時,清史專家李鴻彬在《滿族崛起與清帝國建立》一書中,卻對努爾哈赤炮傷而死論者的關鍵證據《春坡堂日月錄》提出了質疑。
疑點一:既然朝鮮譯官韓瑗都知道努爾哈赤“先已重傷”,那么守衛寧遠的最高統帥袁崇煥就應更加清楚,何況袁崇煥還曾派遣使臣前往后金營中察看過呢。如果努爾哈赤確實身負“重傷”,這當然是袁崇煥的特大功勞,也是明軍的重大勝利,不僅袁崇煥本人,而且朝廷上下、文武百官都將對此事大書特書,以便激勵軍民的士氣。但是,無論是袁崇煥本人報告寧遠大捷的折奏,還是朝廷表彰袁崇煥的圣旨抑或朝臣祝賀袁崇煥寧遠大捷的奏疏,其中都只字不提努爾哈赤受傷之事,顯然是后人附會之說。
看了“努爾哈赤生平簡介”還想看:
1.清朝皇帝努爾哈赤的簡介
2.孔四貞生平簡介
3.清朝第一位皇帝順治帝簡介
4.明朝名將袁崇煥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