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梓的生平簡介
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號粒民,清代小說家,漢族,安徽全椒 人。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年54歲。幼即穎異,善記誦。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吳敬梓的生平簡介,歡迎大家閱讀。
吳敬梓的生平簡介
故鄉歲月
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號粒民,晚年又號文木老人、秦淮寓客,我國偉大的諷刺文學家。他所處的年代恰逢清康、雍、乾“盛世”,成長于“一門三鼎甲,四代六尚書”的官宦門第,科舉世家。
吳敬梓,天資穎異,文章過目輒能背誦。他除精讀百家經史典籍外,還廣泛涉獵稗官野史、詩詞曲賦,因之學識淵博,見解過人,詩文援筆立就。
吳敬梓13歲喪母,14歲隨父吳霖起至江蘇贛榆縣學教諭任所讀書。18歲回滁州應職。雍正元年(1723年)憂憤成疾而終。
吳敬梓性格豪爽,不勻治生。喪父以后,宗族之間圍繞遺產問題解奪不休。吳敬梓憤激之余,不顧禮法,典賣田宅,遇貧即施,寄情風月,揮金如土,不十年,萬金遺產揮霍殆盡,一時之間“鄉里傳為子弟戒”。
吳敬梓在服喪期滿以后,也曾幾次參加鄉試,但都榜上無名。父母的見背,家道的中落,妻奴的亡散,科場的失望,世俗的白眼,對吳區梓的刺激很大,于是動了離鄉的念頭。雍正十一年(1733年)二月的一天,33歲的吳敬梓懷著“逝將去汝”的滿腔激憤,決然離開故鄉全椒,移家南京,寓居于秦淮水亭,開始了生活旅途中新的一頁。
南京新生活
南京,這個六朝故都,當時為兩江總督駐地,交通便利,商賈云信,四方才士爭來薈萃。敬梓一到南京,即以自己的瑰琦行結識了一些品學優擅的知識分子,其中有經濟學家、考古學家、詩人、畫家、數學家、天文學者等;同時,還以平易近人的態度接觸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伶工、歌妓等市井奇人,唯獨對侯門權貴、富商巨賈以及熱衷時文八股的士子不屑一顧。
乾隆元年(1736年)春,安徽巡撫趙國麟接受了江寧巡導唐時琳,安徽學使鄭江的輾轉推換,在撫院甄試了吳敬梓,發現他才學優良,于是舉薦他赴京應“博學鴻詞”科廷試。官吏“朝夕造請”,促其就道,吳敬梓卻稱病不赴。
困頓晚年
不赴鴻博,縱情詩酒,生計因而日益困頓,時或靠親友周濟度日,時或靠典衣賣文維生。雖囊無一線,但安之若素。他的先人門生故吏半天下,然而吳敬梓叢不居恩索報,有時斷炊數日,也從不去一叩豪門;嚴冬無炭取暖,就邀約五六知已,乘月色從秦淮水亭繞城堞步行數十里,歌吟呼嘯,到天亮時分,入水西門大笑散去,夜夜如此,謂之“暖足”。
越是在困境之中,越能洞察世人的真面目。吳敬梓移家南京后,隨著結交面的廣泛,進一步拓寬了他的視野,他歷經世態炎涼,看透八股,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積十余年之功,終于成書。
1751年,乾隆首次南巡,舉行征召,眾士子迎鑾爭獻詩賦,企求封賞,唯有吳敬梓洞察朝造字征聘之虛偽,竟藏匿家中,企腳高臥,進行回避:足見先生鄙薄功名利實祿,絕意仕途的高尚精神。
乾隆十九年,54歲的吳敬梓,攜妻及幼子客居揚州瓊花觀后土祠。在寧期間,他曾因倡修泰伯祠出賣了祖上最后一點遺產。此時吳敬梓生活更加窘迫,健康狀況也日浙惡化。這年十月二十八日薄暮,他訪友歸來,又吃了一壺酒,不料就寢后,猝然痰壅,不及救治,溘然長逝。其時,吳敬梓一貧如洗,由友人盧見曾出資歸葬南京。
二百多年以后,為了紀念這位諷刺大師,人們在他的家鄉為吳敬梓建立了“吳敬梓紀念館”;南京秦淮河畔桃葉渡也建立了“吳敬梓故居”。
吳敬梓的人物評價
吳敬梓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散文和史學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詩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不過,確立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創作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這部小說大約用了他近20年時間,直到49歲時才完成。人們在他的家鄉建立了“吳敬梓紀念館”;南京秦淮河畔桃葉渡也建立了“吳敬梓故居”。 在吳敬梓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極大的變化。生活上,他由富裕墜入貧困;思想上,對于功名富貴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他生長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一生時間大半消磨在南京和揚州兩地,官僚豪紳、膏粱子弟、舉業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見慣了的。他在這些“上層人士”的生活中憤慨地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紳的武斷鄉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聵,舉業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風雅和清客的招搖撞騙。加上他個人生活由富而貧,那批“上層人士”的翻云覆雨的嘴臉,就很容易察覺到。他在《儒林外史》中對這種種類型的知識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徹底的揭露,真是“如大禹之鑄九鼎,神妙無循形”(旅云《缽山志》卷四)。更由于生動的藝術形象的塑造,使他的作品分外具有吸引和感人的力量。
他一生經歷了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當時,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社會呈現了某種程度的繁榮,但,這也不過是即將崩潰的中國封建社會的一絲希望,表面的繁榮掩蓋不了大廈將倒的事實。雍正帝、乾隆帝年間,清朝統治者在逐漸鎮壓武裝起義的同時,就采用大興文字獄,設博學宏詞科以作誘餌;考八股、開科舉以牢籠士人,提倡理學以統治思想等方法來對付知識分子。其中,以科舉制為害最深,影響最廣,使許多知識分子墮入追求利祿的圈套,成為愚昧無知、卑鄙無恥的市儈。吳敬梓看透了這種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會風氣,所以他反對八股文,反對科舉制,不愿參加博學宏詞科的考試,憎惡士子們醉心制藝,熱衷功名利祿的習尚。他把這些觀點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他以諷刺的手法,對這些丑惡的事物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顯示出他的民主主義的思想色彩。
胡適:曾蒐求吳敬梓的佚著而不可得。胡適在《吳敬梓傳》說:“安徽的第一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劉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的吳敬梓。”
王又曾:《書吳征君敏軒先生文木山房詩集后有序》:“國初以來重科第,鼎盛最數全椒吳。”
看了“吳敬梓的生平簡介”還想看:
1.袁枚的人物生平
2.關于儒林外史第四回主要內容
3.儒林外史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