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鳳祥的人物評價
林鳳祥(1825—1855)太平軍將領。壯族。農民出身。1851年參加金田起義,任御林侍衛(wèi)。1853年1月率軍首登武昌城,封天官副丞相。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林鳳祥的人物評價,歡迎大家閱讀。
林鳳祥的人物評價
盧六、馮云山、蕭朝貴、林鳳祥、李開芳等一批批太平天國將領壯烈犧牲,最終使這次震蕩全國、驚動世界的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在清王朝和帝國列強的聯(lián)合鎮(zhèn)壓下失敗而告終,但是,它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最光輝的一頁。
由漢、壯、瑤等族人民共同發(fā)動的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從1851年金田起義到1864年天京陷落失敗,歷時14年之久,戰(zhàn)斗遍及大半個中國的18個省,給予清王朝的封建統(tǒng)戰(zhàn)和外來的西方資本主義侵略者以最沉重的打擊;同時,其漢、壯、瑤等族人民團結奮斗、通力合作、并肩作戰(zhàn)的革命精神,成為后來八桂各族人民合力推翻三座大山,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實現(xiàn)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共同創(chuàng)造繁榮富強的廣西和南寧的重要“精神基因”。
林鳳祥的人物生平
林鳳祥于道光五年(1825年)生于廣西桂平,由于自幼喪母,其父憐愛未加檢束,以致放蕩不羈。少年之時,但遇不平事,就挺身相助。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因打死縣城劣紳,縣令緝捕,其七叔林秀中賣豬4頭給他作路費,奔走他鄉(xiāng)。林鳳祥遂混跡江湖,設肆賣卜,并得以結識洪秀全、楊秀清。咸豐元年(1851年)參加洪秀全金田起義,為結拜的40個盟兄弟之一。
洪秀全永安建制,林鳳祥受封司馬。此后,林鳳祥任開路先鋒,率領太平軍進攻桂林、長沙、武昌、鎮(zhèn)江、南昌等,轉戰(zhàn)南北,獨當一面,驍勇善戰(zhàn),功績輝煌,累升至天官副丞相。
咸豐三年(1853年)2月,太平軍從武漢水陸東下,林鳳祥率部從陸路進擊,所向披靡。3月,率軍先破南京儀鳳門,旋攻占揚州,封靖胡侯。
是年5月,太平軍北伐,林鳳祥奉命與定胡候李開芳、平胡候吉文元統(tǒng)率2萬余人從浦口(今屬南京)出發(fā),經(jīng)安徽滁州北上。6月攻克河南重鎮(zhèn)歸德(今商丘),擊潰清軍5000余人,繳獲大批鐵炮、火藥。因無船只,未能渡黃河北上,乃循黃河南岸西行,主力7月于鞏縣(今鞏義)渡過黃河。
渡河之后包圍懷慶(今沁陽),內攻堅城,外防清援軍,與敵反復爭奪,未能破城,延誤戰(zhàn)機。9月初撤圍,從垣曲進入山西,破平陽(今臨汾),抵洪洞,然后東插太行山,于9月底破臨洺關(今河北永年縣治),進入直隸(約今河北)境。清廷大震,于京師成立巡防處,調兵阻擊北伐軍北上。
林鳳祥避實擊虛,揮師于10月末進抵天津西楊柳青,于靜海、獨流鎮(zhèn)扎營固守,以待援軍。洪秀全、楊秀清得悉北伐軍在天津受阻待援,于次年2月調集援軍7500人,從安慶北上增援。林鳳祥久等援兵不至,被迫自靜海、獨流鎮(zhèn)南撤。
咸豐四年(1854年)5月5日,至東光縣連鎮(zhèn),與李開芳商定分軍。李開芳率精騎南下接應援軍,馳抵山東高唐,方悉援軍已在臨清敗沒,乃據(jù)高唐作固守計。林鳳祥則繼續(xù)困守連鎮(zhèn),內缺糧草,外無援兵,以劣勢兵力頑強抗擊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部清軍。咸豐五年(1855年)2月棄守西連鎮(zhèn),集中兵力守東連鎮(zhèn)。
清軍統(tǒng)帥僧格林沁將連鎮(zhèn)層層包圍,待至雨季到來,清軍又引南運河水,將連鎮(zhèn)淹泡,使北伐軍陷入彈盡糧絕的境地。可是林鳳祥鎮(zhèn)定自若,繼續(xù)指揮突圍作戰(zhàn),連僧格林沁也認為,北伐軍“雖被圍萬分窮蹙,糧米斷絕,以人為糧,或戰(zhàn)或守,從容不迫,毫無潰亂情形”,充分顯示出林鳳祥的軍事才干和大將風度。
咸豐五年(1855年)3月7日,在孤軍奮戰(zhàn)9個月后,連鎮(zhèn)終被清軍四路攻陷,林鳳祥因重傷,偕部分將士退入地道暗室,翌日被叛徒施紹垣出賣而被俘。由清恃郎瑞麟、總兵經(jīng)文岱等檻送到北京,由大綿愉辦理此案。在清廷嚴刑逼供下,林鳳祥僅留下一份403字的《供詞》,錄下其身世及經(jīng)歷。最后被害于北京西市。行刑時(凌遲)林鳳祥毫無懼色,“刀所及處,眼光猶視之,終未嘗出一聲”,時年三十一歲。
1863年洪秀全追封林鳳祥為殿前夏季察天軍頂天扶朝綱求王協(xié)千歲。
看了“林鳳祥的人物評價”還想看:
1.太平天國運動的領導人介紹
2.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
3.太平天國運動地點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