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戰爭的背景是怎樣的
說到晚清的戰爭,必然會提及中法戰爭。此戰雙方互有勝負,那么此戰發生的歷史背景是怎樣的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法戰爭的背景是怎樣的,歡迎大家閱讀。
中法戰爭的背景是怎樣的
國際環境
中國與越南山川相連,唇齒相依,自古以來關系密切。19世紀以前法國天主教勢力已侵入越南。英法對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法國開始武力侵占越南南部,使越南南部六省淪為法國殖民地。1873年11月,法國派安鄴率軍百余人侵襲并攻陷河內及其附近各地。越南國王阮福時請求當時駐扎在中越邊境保勝地方的中國人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協助抵抗法軍侵略。同年12月,黑旗軍在河內城郊大敗法軍,擊斃安鄴,法軍被迫退回越南南部。
1874年3月15日,越南在法國侵略者的壓迫和訛詐下,簽訂了《越法和平同盟條約》,1875年5月25日,法國照會清政府,意在爭取清政府的承認,從而排除在歷史上形成已久的中國在越南的影響。6月15日清政府復照,對該條約不予承認。1881年8月25日,法國迫使越南簽訂《順化條約》,取得了對越南的“保護權”。法國侵略者為實現對越南的殖民統治,開始全力對付中國。1881年7月,法國議會通過了二百四十萬法郎的軍費用于越南。
戰前沖突
《順化條約》簽訂后,中國成為法國占有越南的唯一障礙,法國立即禁絕了越南與中國的一切關系,并強迫越南撤退包括黑旗軍在內的抗法軍。于是造成了與中國直接對峙的形勢。法國首先想用外交方式達到其目的。1882年9月15日,法國政府向中國提出一個解決越南問題的方案,方案為清政府拒絕,談判毫無結果。1882年10月25日,法國東京海域分艦隊司令孤拔受命為北越法軍統帥。12月初,決定向紅河三角洲中國軍隊防地發動攻擊。
中法戰爭中擊退法艦保衛臺灣的將領是誰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已解甲歸田,在鄉間隱居多年的劉銘傳憤然而起,準備重赴沙場,殺敵報國。清政府任命他為督辦臺灣事務大臣,籌備抗法,不久又授福建巡撫,加兵部尚書銜。6月26日,清廷下詔,命劉銘傳督辦臺灣軍務,就在同一天,法國政府下令將駐越南的東京灣艦隊和南中國海艦隊混合編組,成立一支特遣艦隊。劉銘傳于1884年7月16日抵達基隆,第二天即巡視要塞炮臺,檢查軍事設施,并增筑炮臺、護營,加強臺北防務。在他到達基隆的第15天,戰爭就爆發了。
1884年8月4日,法艦直逼基隆,法軍遠東艦隊司令孤拔和副司令利士比派一副官上岸,要求守軍“于明日上午八時以前將炮臺交出”,守軍置之不理。5日,法艦在利比士的指揮下齊向基隆炮臺猛烈開火,摧毀了清軍數處炮壘及營房,守軍于死傷十余人后向內地撤退。法軍登陸,占領基隆港,將港內各種設施和炮臺進行破壞。守軍在劉銘傳親自統率下奮勇從各個方向進行反擊,法軍傷亡100余人,狼狽逃回軍艦,侵占基隆的計劃破產。法軍侵犯基隆首戰即告失敗,于23日下午發動突然襲擊,把南洋水師所有戰艦全部擊沉,然后炮轟馬尾造船廠和馬江沿岸各炮臺。
劉銘傳在得到大批法軍猛攻滬尾,滬尾不斷告急要求增援的消息后,決定撤離基隆,移師滬尾。法軍占領基隆后,于8日又對滬尾發起進攻。利士比以戰艦七艘轟擊滬尾市街和各處據點,然后登陸,分幾路前進。在短兵相戰中,守軍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展開近戰,而法軍卻潰不成軍,傷亡累累。自此以后,法國艦隊只能輪流在淡水河口對這個海港實施封鎖,再沒有能力發動進攻了。1885年1月以后,戰斗加劇。3月初,法軍增兵大批到達,3日法軍猛撲月眉山,5日直攻戲臺山。于3月29日向澎湖發起進攻,31日占領澎湖島。但與此同時,法軍在鎮南關大敗,導致茹費理內閣倒臺,中國占有了極其有利的形勢。清政府決定“乘勝即收”,《中法合訂越南條約》在天津正式簽訂,在中國軍民的英勇抵抗下,法國侵占臺灣的戰爭以失敗而告結束。
公元1885年,清廷任命劉銘傳為首任臺灣省巡撫。劉銘傳在臺灣任職期間,修建鐵路,開煤礦,創辦電訊,改革郵政,發展航運事業,促進臺灣貿易,發展教育事業,促進了臺灣近代工商業的發展,臺灣防務也日益鞏固。
看了“中法戰爭的背景是怎樣的”還想看:
1.中法戰爭簽訂的條約介紹
2.關于中法戰爭事件詳情
3.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結局相同之處有哪些
4.中法戰爭的時間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