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才子桑弘羊
桑弘羊(?—前80年),洛陽人,西漢政治家、財政大臣,事漢武帝、漢昭帝兩朝,歷任侍中、大農丞、治粟都尉、大司農、御史大夫等職,因功賜爵左庶長。桑弘羊出身商人家庭,十三歲時以精于心算入侍宮中。自元狩三年(前120年)起,在武帝大力支持下,先后推行算緡、告緡、鹽鐵官營、均輸、平準、幣制改革、酒榷等經濟政策,同時組織六十萬人屯田戍邊,防御匈奴。這些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大幅度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為武帝繼續推行文治武功事業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后元二年(前87年),漢昭帝即位,桑弘羊遷任御史大夫,與霍光、金日磾等受武帝遺詔,同為輔政大臣。始元六年(前81年),鹽鐵會議召開,因賢良文學指責鹽鐵官營和均輸、平準等政策“與民爭利”,桑弘羊與之展開辯論。會后,廢止酒類專賣改為征稅,其他政策仍沿襲不變。元鳳元年(前80年)九月,桑弘羊因與霍光政見發生分歧,被卷入燕王劉旦和上官桀父子的謀反事件,牽連被殺。
洛陽才子
漢景帝中葉(前155—前152年),桑弘羊出生于洛陽的一戶富商家庭。[3] 洛陽前身是西周都城“洛邑”,居民主要是商朝的舊貴族,他們有著經營工商業的傳統,至西漢年間,洛陽號稱“天下沖扼,漢國之大都”,人口超過三十萬,“富冠海內”,成為一個以商業著稱的大都會。悠久的商業傳統對洛陽的民俗產生了巨大影響,洛陽人多以善于經商而著稱,如戰國時期的白圭和西漢的師史。
洛陽人文薈萃,許多先賢的傳奇事跡深深打動了幼年時期的桑弘羊。蘇秦刺股、佩六國相印的傳說給桑弘羊曾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出相入將、封土拜爵的出仕立功思想一直牢牢占據桑弘羊的頭腦,并對“富貴則親戚畏懼之,貧賤則輕易之”的看法也深有感觸。賈誼的“非和親主義;積貯之重要;非放鑄論(統一幣制)”的的政治主張也被桑弘羊所接受與繼承。
家鄉獨特的社會環境對桑弘羊的思想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家庭的蒙學教育與父輩的熏陶下,桑弘羊自幼對數學及商業有著濃厚的興趣,少年時期的桑弘羊就深諳算術和經商之道,并能幫助家庭進行一些理財活動。
侍中生涯
漢景帝末年(約前142年),年僅十三歲的桑弘羊以“精于心算”名聞洛陽。漢廷詔書,特拔桑弘羊入宮(一說捐官入宮),任為侍中,侍奉漢武帝兼陪讀。桑弘羊的入宮對他的一生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使他沒有再像他的父輩那樣走上商賈的道路,而是踏上了仕途。而長期在武帝身邊伴讀,使桑弘羊與武帝形成了親密的君臣關系,并逐漸成為武帝的得力助手。
博覽群書
桑弘羊入宮不久,武帝開始逐漸實施“獨尊儒術”的政策,在學習上對經學表現出很大的積極性。在這樣的環境下,桑弘羊也開始研讀《五經》,并有很深的造詣。借助在皇宮伴讀的有利條件,桑弘羊還得以廣泛涉獵儒學以外的諸子百家學說,尤其精通法家和管商之學[24-26] ;在史書方面,因為秦漢時隔并不久遠,并有著閱讀皇家檔案的便利條件,桑弘羊的歷史知識則顯得更為豐富。
嶄露頭角
武帝即位后,憑借西漢前期七十多年的積蓄,國家財政本來非常富裕,但由于武帝的“有為”,尤其耗費巨大的對外戰爭,兼之大興功業和救災,以及朝廷上下的奢靡,僅僅二十年后,國家財政就開始頻頻出現虧空。在財政困難面前,武帝采取了一些應急措施,如元朔年間,為增加收入,專門設置“武功爵”,共值三十余萬;還專門樹立了一個獻財典型——卜式,號召百姓向國家捐獻錢財。這些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總體上仍是杯水車薪,而且還造成了吏治敗壞等弊端。
元狩三年(前120年),為了應對因對外戰爭造成的財政虧空問題,武帝采納鄭當時的建議,下令實施鹽鐵官營政策,將原屬少府管轄的鹽鐵劃歸大農令,由國家壟斷鹽鐵的生產,并任命大鹽商東郭咸陽、大冶鐵商孔僅為大農丞專門負責此事。桑弘羊由于善于計算經濟問題,參與鹽鐵官營規劃,負責“計算”和“言利”之事。
初顯身手
元鼎二年(前115年),鑒于桑弘羊在理財上顯示出的突出才干,武帝提拔桑弘羊為大農丞,擔任大農令(掌管財政的最高官員)的副手,統管會計事務。桑弘羊在出任大農丞的五年里,先后參與并圓滿完成了幾項重要任務,初步展現出卓越的理財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