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田文鏡是個怎樣的人
田文鏡(1662年-1732年),原籍漢軍正藍旗,后入漢軍正黃旗人,字抑光,監生出身,康熙末年為內閣侍讀學士,雍正朝授兵部尚書銜,兼河東(河南、山東)總督。雍正元年(1723年)出任山西布政使,因他清理積壓的案牘,使吏治為之一新,雍正遂評他“忠誠體國,公正廉明”。那么歷史上的田文鏡是個怎樣的人?
人物生平
田文鏡監生出身,曾任久淹州縣官、福建長樂縣丞、內閣侍讀學士。雍正元年(1723年)出任山西布政使,因他清理積壓的案牘,使吏治為之一新,雍正遂評他“忠誠體國,公正廉明”。
雍正五年(1727年)七月晉河南總督,雍正六年(1728年)十月為河南山東總督,管兩省之行政;政事干練,以刁鉆刻薄聞名,結合清官與酷吏于一身。治理地方期間,治盜極嚴,轄境幾乎無盜賊,同時督責諸州縣清理賦收,開辟荒田,限期極嚴。各州縣稍有怠慢,會立刻遭到懲罰。李岳瑞《春冰室野乘》曾載,田文鏡幕客鄔思道,為田文鏡寫密褶參隆科多“寵遇日隆”。后來二人以事齟齬,鄔憤而辭去。“自此文鏡奏事,輒不當上意,數被譴責”。田復重金聘回鄔思道。雍正十年(1732年)十一月八日(12月24日),田文鏡以病卒于河南。
雍正最欣賞李衛、鄂爾泰、田文鏡三人,曾語兩江總督尹繼善,謂當學此三人。尹繼善回答說:“李衛,臣學其勇,不學其粗;田文鏡,臣學其勤,不學其刻;鄂爾泰,宜學處多,然臣亦不學其愎。”
康熙末年,黃河幾次泛濫,大量農田被毀,加之不法官紳為害,盜賊猖獗,因而河南民不潦生,怨聲載道,官府檔案管理混亂,各種案件堆積如山。在這種情況下,他于雍正二年(1724)調任河南布政使,旋升河南巡撫、總督。任內,以凡事“悉秉至公,無人不可以共事”為準則,大刀闊斧,“清理積牘,剔除宿弊,吏治為之一新。”所謂積牘,即常年積壓,得不到處理的文件、檔案;所謂宿弊,即官員多年的陋規、科派虧空、州縣的逃稅、隱匿土地等。由于這兩項工作干得出色,所以才出現了“吏治為之一新”的局面。《清史稿》(田文鏡傳)“清理積牘”放在首位,這就足以說明,田文鏡極為重視檔案,會管理檔案,而且通過檔案刷新吏治是他的主要政績之一。
在電視連續劇《雍正王朝》中,田文鏡是個非常厲害的角色,他曾協助當時還是皇子的雍正追討眾官員的戶部欠款,不但把十貝勒允俄逼得到前門去變賣家產還錢,還生生地硬是把康熙朝的重臣魏東亭給逼得上了吊!后來官至河南巡撫,也是雷厲風行,鐵血鐵腕。終其一生,一直是手握重權的一方封疆大吏。
《雍正王朝》中的田文鏡歷史上,田文鏡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田文鏡是漢軍旗人,非科舉出身,康熙二十二年以監生授縣丞,用了三十年時間才升到侍讀學士。雍正元年奉派去華山祭祀,揭發山西巡撫諾敏瞞報災情,從此開始深受雍正帝的器重,命他署理山西布政使,不到二年便升為河南巡撫。
別看田文鏡此人沒有什么功名,但卻極具政治頭腦,當上巡撫后,他深知憑自己的資歷和威望遠不能服眾,等著看他笑話和熱鬧的大有人在,因此,他急需一個即具備過人的政治謀略,又具有一定聲望的人擔任自己的“參謀長”。在這個情況下,他一眼看中了當時的天下名士鄔思道,禮聘鄔先生為他的首席幕僚,田文鏡此舉不但為他帶來一帆風順的政治前途,更被后世譽為“神來之筆”。
鄔思道自幼家貧,科舉不得意,游幕天下,寓居河南開封,這位鄔先生可不像一般的落第窮酸,他不但學富五車,極具謀劃之長,而且多年的幕僚生涯使他徹底看透了官場的是非恩怨和手段伎倆,性情耿直的田文鏡聘他入幕,正好一拍即合。
田文鏡從一末名小吏一躍成為一省的最高行政長官,當然是揚眉吐氣,急欲做一個受雍正器重的“吐氣督撫”。因此,在鄔思道的策劃下,田文鏡采用了鄔思道精心起草的一篇奏章,彈劾當時位高權重的上書房軍機大臣隆科多。隆科多是雍正皇帝的親娘舅,官居大學士、一等公、太子太保,身份何等尊崇!但隆科多卻倚擁戴之功,常做越禮違法之事,雍正皇帝這時對他已是十分厭惡,正想清除他而苦于無從下手,因滿朝文武雖知隆科多不法,但懾于其權勢,無人敢揭發。鄔思道揣摩透了雍正皇帝的心理,所以敢做這件人家不敢做的事。雍正皇帝看了奏章,正求之不得,立即將奏章發給六部核議,辦了隆科多的罪。從此,雍正皇帝對田文鏡寵遇日隆,田文鏡政治生涯上的春天到來了!
田文鏡辦事認真,鐵面無私,事無巨細均親力親為,為官也很清廉,做了近十年的封疆大吏家境卻還是極為貧寒,子女親屬也沒有從他身上借到什么光,幾乎清一色都是布衣。但即便如此,田文鏡還是被朝野一致斥為“酷吏”,不論是官聲還是民聲都很糟糕,這又是為什么呢?
田文鏡為政極其嚴苛,在推行雍正皇帝的新政時,為完成任務一味迎合上意,根本不管轄區內的實際情況,對下屬和百姓殘酷刻薄,下屬嘔心瀝血推行新政但因未達到預期效果往往招來訓斥和責打,百姓在豐年卻因為田文鏡全力推行墾荒、攤丁入畝、繳納積欠而不得不拖兒帶女地逃難,這就成天下奇談了!對此世人也是不無非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