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發生的歷史事件
清朝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從鴉片戰爭到它的滅亡這段時期,中國對外關系發生了劇烈變化,對后世影響深遠。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清朝發生的歷史事件,希望大家喜歡。
清朝歷史事件:[平定準噶爾叛亂]
清軍平定準噶爾貴族叛亂,是一次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的正義戰爭。這次戰爭,起于清康熙29年(1690年),迄于清乾隆22年(1757年),迭經三朝,歷時近70年,最終弭叛息亂,取得了完全勝利。
明末清初,蒙古共為三大部:即漠南蒙古(今內蒙古地區),漠北喀爾喀蒙古(今蒙古國),漠西厄魯特蒙古(今天山以北一帶)。厄魯特又分為四部,即和碩特(游牧于今新疆烏魯木齊地區)、準噶爾(游牧于今伊犁河流域)、土爾扈特(游牧于今新疆塔城地區)、杜爾伯特(游牧于今額爾齊斯河流域)。四部中,準噶爾部勢力最強,先后兼并了厄魯特蒙古各部,逐步控制了天山南北,在西起巴爾喀什湖,北越阿爾泰山,東到吐魯番,西南至吹河、塔拉斯河的中國西部邊疆地區,建立了準噶爾貴族的封建統治。
準噶爾貴族統治厄魯特蒙古各部后,與清政府仍保持著地方與中央的隸屬關系。準噶爾首領巴圖爾琿臺吉、僧格等,每兩年都要向清政府遣使“朝貢”。清政府也賜予大量財物給準噶爾,并經常遣使通報情況。
但是,在準噶爾貴族內部,也有一部分人堅持分裂主義立場。1670年僧格死后,他的異母弟噶爾丹殺害了他的子嗣,奪得了準噶爾的統治權。噶爾丹是個野心勃勃的陰謀家和賣國賊,在他自任為準噶爾汗以后,1677年用計襲殺了和清政府關系最密切的厄魯特“丘爾干”(蒙語,即盟會)首領車臣汗鄂齊爾圖,強占了河套和碩特部,并在該部強征兵丁,準備侵犯青海地區。1678年,噶爾丹出兵南疆,占領天山南北廣大地區,把廣大維吾爾族人民置于其統治之下。
噶爾丹取得準噶爾的統治權后,一反其父兄抗擊外來侵略、捍衛民族主權的立場,而逐漸走上與沙俄相勾結的道路。 噶爾丹在沙俄的挑唆和指使下,開始把注意力轉向東方,把矛頭指向喀爾喀蒙古地區。1688年,正當蒙古族人民英勇抗擊戈洛文率領的沙俄侵略軍,打得俄軍丟盔卸甲、抱頭鼠竄之時,噶爾丹竟喪心病狂地突然率兵越過杭愛山,大舉進攻土謝圖汗,從背后向喀爾喀蒙古軍民施放暗箭,迫使喀爾喀蒙古諸部南遷。1690年6月,噶爾丹以為有俄國的支持,有恃無恐,以追擊喀爾喀為名,又向漠南喀爾喀蒙古進攻,俘掠人口,搶劫牲畜。他還公然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長北方”的分裂主義要求,妄圖把中國北部置于他的農奴制統治之下。
清政府為了保衛邊疆的安寧,反抗沙俄的侵略,對準噶爾部封建主噶爾丹進行了堅決的斗爭。清政府在外交上與沙俄侵略者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同時在政治上和軍事上也作了一系列準備。康熙帝認為,若聽任噶爾丹荼毒塞外,將勢成毒癰。要使邊境得以安定,國家得以長治久安,不能貪圖一時茍安之計,而必須順其民心,消滅噶爾丹叛亂分子,才能保障國內安定。因此,康熙帝決計親征。
1690年7月2日,康熙帝組成以和碩裕親王福全為撫遠大和以和碩恭親王常寧為安北大的左右兩路大軍,分別出古北口和喜峰日。7月14日,康熙帝也從北京啟程,24日進駐博洛河屯(今河北隆化縣),節制諸軍,統籌全局,開始了康熙帝的第一次親征。8月1日,清軍全線出擊,大戰于烏蘭布通(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境內)。清軍大敗噶爾丹軍于烏蘭布通峰下,噶爾丹乘夜色昏暗偷渡西拉木倫河,向北潰逃。逃回科布多時,2萬軍隊僅剩數千人。噶爾丹自烏蘭布通戰敗后,仍盤踞科布多地區,集合殘部,休養生息,以期東山再起。他一面派人去沙俄活動,企圖獲取更多的軍事支持;一面煽動內蒙古科爾沁等部作亂,并殺害清政府官員,不斷騷擾邊地安寧。針對噶爾丹的騷擾滋事,清政府除加強軍備外,主要是展開政治攻勢,以期政治解決。
1695年5月,在沙俄的慫恿和支持下,噶爾丹率騎兵3萬向東進犯,到達巴顏烏蘭一帶,又點燃起叛亂的戰火。1696年2月,康熙帝發兵10萬,分三路大舉出擊:東路由黑龍江薩布素率東三省軍隊越興安嶺出克魯倫河進剿;西路由撫遠大費揚古率陜西、甘肅兵勇由寧夏北越沙漠沿翁金河北上,以斷敵軍歸路;中路為主力,由康熙帝親率出獨石口,直奔克魯倫河,與東西兩路協同夾擊。
噶爾丹得知康熙皇帝親自統率大軍進抵克魯倫河時,不敢迎戰,盡棄廬帳、器械,乘夜西竄。清軍進抵巴顏烏蘭時,撲了個空。康熙帝為了捕捉噶爾丹叛軍主力,一面命總兵岳?龍、馬進、白斌等率精兵輕騎窮追噶爾丹叛軍;一面密諭西路軍統帥費揚古堵截噶爾丹叛軍脫逃之路。5月13日,西路軍在昭莫多(今蒙古烏蘭巴托以南的宗莫德)與噶爾丹叛軍相遇,雙方展開了激烈鏖戰。在清軍浴血奮戰下,自午至暮,大敗噶爾丹軍,殺死叛軍3000余人。噶爾丹的妻子阿奴也被炮彈擊斃。昭莫多一戰,基本上殲滅了噶爾丹的叛軍力量,清軍取得平叛戰爭的決定性勝利。
噶爾丹戰敗后,率殘部流竄于塔米爾河流域,成為一股走投無路、日暮途窮的流匪。但他頑固到底,拒不接受清政府的招撫,繼續堅持分裂祖國的叛亂,作最后的垂死掙扎。為了徹底消滅噶爾丹勢力,康熙帝認為必須乘其新敗之后,搗其巢穴,以其“萬年之計”。1697年2月,康熙帝舉行第三次平叛的軍事行動,命費揚古、馬恩哈分別統率兩路大軍,共6000人,由寧夏出發,進剿噶爾丹殘部。4月,康熙帝親赴寧夏,指揮這次軍事行動。
正當清軍進發之時,噶爾丹集團內部分崩離析,眾叛親離,軍隊只剩下五六百人,噶爾丹成了孤家寡人。在清軍征剿下,噶爾丹走投無路,遂“飲藥自盡”。至此,沙俄支持下的噶爾丹的民族分裂叛亂被清政府平定下去。
噶爾丹敗死后,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繼續任準噶爾部臺吉,準噶爾部又逐漸強大起來,和清政府發生矛盾沖突。1715年,策妄阿拉布坦在沙俄支持下,又發動叛亂,率兵2000人竄入哈密北境,侵掠五寨。后見哈密戒備森嚴,無法占據,又改為竄擾西藏。清政府得知策妄阿拉布坦派兵往西藏,即令出兵圍剿。
1718年,康熙帝命皇十四子允?為撫遠大,統帥大軍,駐節西寧,指揮進藏平叛的各路清軍。1720年,清軍兩路從青海和四川出發,進軍西藏,大敗準噶爾軍,大策凌敦多布狼狽而逃,率殘部逃回伊犁。
康熙帝沒有能徹底平定準噶爾貴族的叛亂就于1722年死了。他所制定的政策,由他的兒子雍正帝、孫子乾隆帝繼續推行并得到貫徹。
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死,其子噶爾丹策零繼為準噶爾領袖。他的內外政策基本上遵循其父的路線,對東邊也沒有放棄向喀爾喀擴展的意圖。1729年,雍正帝決定發兵征討,命侍衛內大臣傅爾丹為靖邊大,屯阿爾奉,出師北路;命川陜總督岳鐘琪為寧遠大,屯巴里坤,出師西路,分進合擊。噶爾丹策零聞訊驚恐,忙遣使要求清廷緩兵一年。雍正帝恩準。在緩兵期間,準噶爾出兵二萬突襲西路清軍大營,清軍損失很大,清政府與準噶爾貴族之間的關系進一步破裂。1731年,噶爾丹策零又用詐騙計伏擊傅爾丹北路軍于和通泊,使清軍損失十分慘重。1732年6月,噶爾丹策零又派兵進犯喀爾喀,在光顯寺(今蒙古共和國鄂爾渾河上游)戰役中慘敗,被迫降附。清政府與準噶爾部割據勢力之間的矛盾,暫時得到緩和,維持了將近20年的和局。
1745年,噶爾丹策零死去,策妄多爾濟那木扎爾繼位。1750年,策妄多爾濟那木扎爾被殺,其兄喇嘛達爾扎篡位。不久,喇嘛達爾扎的堂兄弟達瓦齊聯合輝特部臺吉阿睦爾撒納殺死喇嘛達爾扎,自立為汗。接著,達瓦齊又與阿睦爾撒納互相攻戰。1754年,阿睦爾撒納被達瓦齊打敗,率領2萬余人投奔清朝。清政府認為統一西北地區的條件已經成熟,決定命將出師,消滅準噶爾貴族割據政權。清政府分兵兩路遠征伊犁,以平定達瓦齊割據勢力。北路以班第為定北,阿睦爾撒納為定邊左副;西路以陜甘總督永常為定西,薩拉爾為定邊右副。1755年春,清軍5萬人分西、北兩路向伊犁進軍。在準噶爾人民支持下,清軍沒有遇到抵抗,不到100天就到達伊犁。達瓦齊率兵6000人扼守伊犁西南的格登山(今新疆昭蘇縣境內),清軍以25人夜襲達瓦齊大營,達瓦齊軍驚潰,不戰自降。達瓦齊僅帶少數人倉皇南逃,為烏什城的阿奇木伯克霍集斯擒獻清軍。
在清軍捉獲達瓦齊、獲得初步平叛勝利的時候,輝特部首領阿睦爾撒納又叛變了。阿睦爾撒納因敗于達瓦齊才歸附了清政府,欲借清政府的軍事力量消滅達瓦齊,以達到他謀取汗位的目的。1754年,清政府任命他為定邊左副,率北路先鋒部隊出征達瓦齊。1755年,他在進軍途中,廣納黨羽,收納降人,占據地盤,企圖恢復和擴大自己的勢力。乾隆帝識破了他的詭計,密諭西路軍定邊右副薩拉爾留心防范,并指示定北班第,凡事宜會同商辦,切勿令其先行獨辦。阿睦爾撒納在進駐伊犁之后,便公開要求清政府封他為厄魯特四部總臺吉。清政府拒絕了他的無理要求。于是阿睦爾撒納就在蒙古各部進行煽動,并與沙俄暗中勾結,公開發動叛亂。1756年,清政府得知阿睦爾撒納率眾叛亂時,當機立斷,命策楞為定西,玉保、富德、達勒當阿為參贊大臣,從巴里坤出兵進討。但策楞和玉保中了阿睦爾撒納的緩兵之計,沒有窮追,讓其逃入哈薩克。
1757年春,清政府開始新的軍事行動,命成?扎布為定邊,兆惠為定邊右副,率清軍7000人分兩路推進。準噶爾叛軍在清軍的追剿下,全線潰敗。阿睦爾撒納乘夜帶隨身侍從8人投奔沙俄,不久因患天花病死異域。1759年8月,清軍抵達喀什噶爾,平定了支持阿睦爾撒納作亂的大和卓波羅尼都和小和卓霍集占兄弟的叛亂。這年秋天,天山南路完全平定,結束了西北地區長期以來的分裂局面。
清政府平定準噶爾貴族叛亂,消除了西部邊疆的分裂割據狀況,加強了對西部邊疆地區的管理,進一步促進了全國的統一。平叛之后,廢除了準噶爾游牧封建貴族所實行的農奴制統治,促進了西部邊疆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清政府平定準噶爾貴族叛亂的勝利,對侵略成性的沙皇俄國也是一個沉重打擊,客觀上起到了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積極作用,對于以后挫敗帝國主義勾結利用民族敗類分裂祖國的陰謀,捍衛西北邊疆的斗爭,產生了良好影響。
清朝歷史事件[平定回疆反動貴族叛亂]
居住在天山南路的維吾爾族,康熙時期曾經受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的統治。噶爾丹敗亡后,南疆維吾爾族的宗教首領瑪罕木特管理著南疆。后來準部首領策妄阿拉布但勢力強大起來,他再度進攻天山南路,將俘獲的瑪罕木特拘禁于伊犁。瑪罕木特的兒子布那敦(大和卓木)和霍集占(小和卓木)也和其父一起被監禁。不久,瑪罕木特死,布那敦和霍集占仍留在伊犁。乾隆二十年,清軍擊敗達瓦齊,收復伊犁后,將布那敦遣回葉爾羌(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菏車市),使其統領舊部,霍集占則留在伊犁,掌管伊斯蘭教事務。當阿睦爾撒納發動叛亂時,霍集占曾“率眾助逆”,參加了叛亂。阿睦爾撒納叛亂被平定以后,霍集占自伊犁逃回葉爾羌,唆使其兄布那敦一起策劃叛亂。開始布那敦不愿反叛清朝,“大和卓木欲集所部聽天朝指揮,受約束”。但霍集占執意不從,他煽動其兄道:“若聽朝廷處分,必召兄弟一人留質京師,如準噶爾之例。我祖宗世以此受制于人,今幸強鄰已滅,無逼處者,不以此時自立國,乃長為人奴仆,非計。中國新得準部,反側未定,兵不能來;即來,我守險拒之,饋餉不繼,可不戰挫也。”于是布那敦也參與了叛亂活動。這樣,迅速平定天山南路的叛亂,又成為清政府的當務之急了。
清朝本不欲用兵南疆,遣送布那敦回葉爾羌和留霍集占于伊犁管理伊斯蘭教的目的,就是想利用他們兩人的影響,和平地統一天山南路。但是,清廷派遣赴葉爾羌和喀什噶爾(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去確定回部應納貢賦數目的侍衛托倫泰卻被扣留,遲遲不得回歸。于是乾隆二十一年九月,兆惠就令副都統阿敏道帶領索倫兵一百名、厄魯特兵三千名再赴葉爾羌和喀什噶爾招撫回部。阿敏道至庫車又被霍集占拘禁,隨后不久被殺。招撫不成,清朝決定發兵征討。乾隆二十二年九月,清廷即宣召成袞扎布、富德和兆惠進京商議辦理天山南路回部之事。乾隆二十二年正月,清朝正式出兵。因這時兆惠正在搜剿厄魯特叛軍余部,遂以都統雅爾哈善為靖逆,率兵萬人征伐霍集占兄弟。大軍自吐魯番進攻庫車,將霍集占圍于城中。但雅爾哈善不但不乘此機會發動進攻,聚而殲之,反而“不為備,終日棋弈,亦不巡壘”,致使霍集占乘夜突圍逃走。清軍僅得庫車一空城。乾隆帝聞知大怒,同年七月下令免去雅爾哈善職務,將平定天山南路的重任委之于兆惠,令其迅速率軍趕赴庫車。兆惠接到命令后,當即領兵八百名向庫車進發,并上奏朝廷,表示“一抵庫車即與雅爾哈善協力剿賊,斷不肯半道回京有?顏面”。乾隆帝對此大加贊賞:“所奏肫誠勇往,深得領兵大臣之體。軍旅為國家重務,以滿洲大臣身膺簡畀,統率戎行,正當踴躍自效,公爾忘私。我朝簡策所重忠勤代著,遠軼前古。乃近來漸染惡習,或至因循選懦,臨事心懷觀望;或聞撤兵慶若更生,曾不知奉公體國之義謂何?此風深可痛恨。……今兆惠奉到前次回京之旨,不肯茍且了事,毅然以剿賊自任。其器識實出諸臣之右。……朕方幸得一急公任事之大臣,深為嘉悅。……兆惠著加恩賞戴雙眼孔雀翎,以示優獎。”
霍集占自庫車逃出后,不敢停拜城,直抵阿克蘇。阿克蘇維吾爾族人民“閉城拒敵”,霍集占無奈,又趨烏什,仍不得入。于是只得又竄回葉爾羌,而其兄布那敦則返回喀什噶爾,互為犄角,負隅頑抗。兆惠率軍自伊犁南越天山,取沙雅、阿克蘇和烏什等城,聞霍集占據守葉爾羌,即不侍大軍集結,僅率三千余騎前去進攻。乾隆二十三年十月軍至葉爾羌。此時霍集占已于城外堅壁清野,“凡村莊人戶悉移入”,且掘壕筑壘,修筑工事。兆惠陳軍于葉爾羌城之東,以兩翼兵先奪據其新筑之臺。霍集占從東、北、西三城門各出精銳數百騎迎戰,都被兆惠率部打得大敗。霍集占遂不復出。葉爾羌城周十余里,四面有十二門,據守的叛軍有一萬三千多名。
兆惠見城大,守兵又多,強攻難以奏效。于是率師臨蔥嶺南河為陣。蔥嶺南河即所謂喀喇烏蘇,漢語譯為黑水,所以后人稱兆惠營地為“黑水營”。兆惠力切斷大小和卓木兄弟互援之勢,派副都統多隆阿率八百名清軍,扼守通往喀什噶爾之路;又探知霍集占部落的牧群在城南英奇盤山下,就準備渡河襲取,以便充實清營的軍需,十月十三日,兆惠留少數兵守黑水營,親率千余騎自東向南,渡河取其牧群。誰知四百騎兵剛過去,橋就斷塌了。兆惠這才知道中了叛軍之計。果然,霍集占率數千名騎兵前來截擊,清軍奮勇作戰,猛沖敵陣。正在激戰中,叛軍步兵萬余也出動圍攻清軍,而敵騎兵又張兩翼包抄清軍后路。這就使未過河的清軍無法前去援救,而且河岸又沮淤,難于馳騁。于是,兆惠只得率過河軍浮水,與留在北岸的清軍匯合一處,沿河岸向黑水營方向旦戰且退。叛軍復大舉圍攻,清軍被截成數隊,“人皆自為戰,無不以死自誓”。兆惠左沖右突,馬中槍斃命,再易馬又斃。清軍勇猛作戰,使叛軍遭到很大的損失,而清軍也陣亡士兵數百名,總兵高天喜、副都統三保和護軍統領鄂實等皆戰死。經過一場浴血奮戰,清軍終于在天黑時回到黑水營,掘壕固守。叛軍連續五晝夜沖擊清營,清軍士兵身處危地,無不拚死一戰,使叛軍傷亡慘重,不能得手。于是霍集占就也派兵筑長圍,妄圖困死清軍。兆惠率領人數很少的士卒同一萬多叛軍足足相持了三個月。在此期間,霍集占在河上游決水灌清軍營,兆惠就在下游掘溝泄之。霍集占又向清營猛放槍炮,誰知清軍營地依樹林而建,兆惠派人伐樹,反得叛軍射來的鉛丸數萬,用以擊敵。兆惠還把俘獲的敵軍士兵放回去,傳布清軍得神之助的謠言,以動搖敵軍。但是時間長了,軍糧漸盡,只得煮鞍革為食。兆惠見事情危急,派人沖出包圍,向駐扎其余地方的清軍求援。
乾隆二十四年正月,各地增援的清軍陸續到達,包圍黑水營的霍集占叛軍在清軍內外夾攻下土崩瓦解,狼狽逃竄,至此歷史上著名的黑水營之圍才解。
清軍在黑水營之戰所表現出的頑強的斗志,極大地震懾了霍集占叛軍,他們果真認為有神靈在庇佑清軍,從此士氣低落,一蹶不振。乾隆帝更為欣喜,頒發諭旨,對兆惠大加嘉獎,“今兆惠統軍深入,志在滅此朝食。自不暇輾轉以為身謀,忠誠勇敢,朕實深為嘉許。兆惠著由一等武毅伯加二字,晉封為武毅謀勇一等公。”他還撰寫《黑水行》,紀述黑水圍之戰,對兆惠極盡贊揚。
乾隆二十四年六月,清軍集中在阿克蘇、烏什和阿瓦提之兵已達兩萬人,馬三萬匹,駱駝一萬頭,于是兵分兩路,大舉進攻霍集占。一路由兆惠統領從烏什進攻喀什噶爾,一路由副富德率部由和闐進攻葉爾羌。清軍所到之處,各城都開城迎降。霍集占兄弟見大勢已去,只得率其眷屬和黨羽棄城逃跑。葉爾羌和喀什噶爾皆被收復。兆惠師至喀什噶爾,安撫民眾,“為劃疆界,定貢賦,鑄泉幣,并分屯滿、漢兵駐守”。隨后,派遣富德等追擊霍集占兄弟。同年七月,大敗霍集占于阿勒楚爾和伊西洱庫爾淖爾等地。霍集占兄弟窮途末路,只得竄入巴達克山。不久,他倆就被巴達克山首領擒殺。至此,大小和卓發動的叛亂終于被平定。
清朝歷史事件[癸酉之變]
嘉慶帝即位后,清王朝的階級矛盾已很尖銳,各地起義不斷,先是白蓮教,后又有廣東博羅天地會起事。同時,外國勢力也不斷滲入,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七月,英國商船帶兵駛人廣東香山雞頸洋面。八月初二,英軍300余人公然登岸,并駕坐舢板艇駛進虎門,要求在澳門寓居,直至十月間在兩廣總督吳熊光的勒令下才開始撤離。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九月,京城爆發的“癸酉之變”更是震動全國。
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林清領導的天理教以“奉天開道”為旗幟,于九月份發動起義。十五日,200名天理會教徒于京城發動兵變,攻人紫禁城東華門、西華門,直搗清廷皇宮重地,經過浴血奮戰,最后因力量懸殊而失敗。十七日林清被捕,清廷對大興、通縣一帶的天理會教眾大肆搜捕,短短4天內將700余人屠殺。為響應林清的京城起義,直、魯、豫三省的天理會教徒在華北十幾個州縣相繼起事,聲勢浩大,震驚朝野。但是因雙方的力量對比過于懸殊,在半年內便宣告失敗,起義首領們相繼被處死。因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為癸酉年,故史稱“癸酉之變”。
“癸酉之變”這場由天理教引發的較大型的農民暴動震撼了整個華北大地。
清朝歷史事件[川楚白蓮教起義]
清嘉慶初年的農民起義。最早參加者多為白蓮教教徒。始爆發于川楚陜邊境地區,后波及川、楚、陜、豫、甘等省,歷時九載,是清代前期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戰爭。
川楚陜三省邊境地區是一片原始森林地帶,歷來為被迫離開土地的流民聚集之所。乾隆三十七-三十八年(1772-1773),川、楚兩省饑民來此覓食者達數十萬。加上來自河南、安徽、江西等省的流民,總數不下百萬。該地土壤瘠薄,氣候惡劣,流民除搭棚佃耕土地外,還需受雇于木廂廠、鐵廠、紙廠,獲取微薄工錢,方能生存。他們不僅受地主、廠主的剝削,還要受差役、訟棍的勒索,生活極為艱難。絕望中的流民便成了白蓮教傳播的對象。
白蓮教是明清時期主要的秘密宗教,崇奉“無生老母”與“彌勒佛”,以“真空家鄉?無生老母”為八字真訣,使人們在精神上得到一定寄托,對于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力圖擺脫現世的流民來說,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而從者日眾。
乾隆后期,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官僚、地主、富商大肆兼并土地。人口激增、耕地不足,導致糧價猛漲,饑民日眾。加以封建統治階級生活奢侈,貪官污吏橫行,人們不滿和反抗情緒日增,白蓮教的宣傳也隨之增加了反抗現實的內容。乾隆三十九年,教首樊明德在河南向教徒提出已到“末劫年”,將要“換乾坤,換世界”。稍后,劉松、劉之協、宋之清等在湖北、四川、安徽等地傳教時,又提出“彌勒轉世,當輔牛八”(牛八即朱字拆寫,暗指明朝后裔),宣稱“黃天將死,蒼天將生”,入其教則可免一切水火刀兵災厄。入教后,“教中所獲資財,悉以均分”,習教之人,“穿衣吃飯,不分爾我”,“有患相救,有難相死,不持一錢可周行天下”等。這種宣傳既符合小生產者平均平等和互濟互助的要求,又滿足了他們反抗求生的愿望。因此,到干隆末年,白蓮教已發展成一支強大的勢力,并醞釀舉行武裝起義。
干隆六十年,湖北各地白蓮教首,秘商在“辰年辰月辰日”(嘉慶元年三月初十)共同起事,讓教徒制備刀把火藥。白蓮教的迅速發展和其反清內容,引起了清政府的嚴重不安,遂下令大規模搜捕白蓮教徒。大批教首、教徒被捕遇害,地方官則以查拿邪教為名,行敲詐勒索之實。“不論習教不習教,但論給錢不給錢”,“不遂所欲,即誣以邪教治罪”。各地教首遂以“官逼民反”為口號,號召教徒奮起反抗。嘉慶元年正月初七(1796年2 月15日),湖北宜都、枝江一帶首領張正謨、聶杰人等因官府查拿緊急,被迫提前舉義。長陽、來鳳、當陽、竹山等縣教徒接踵而起。三月初十,襄陽地區的教徒,在王聰兒、姚之富等率領下,按原定日期起義。各路起義軍,互不相屬,各自為戰,所據山寨或縣城,多被清軍各個擊破。唯有襄陽起義軍采取流動作戰的策略,力量迅速壯大,成為湖北起義軍的主力。在湖北白蓮教起義影響下,四川各地的白蓮教徒也紛紛響應。九月,達州教首徐添德,東鄉(今四川宣漢)教首王三槐、冷天祿等皆各率眾起義。
二年初,襄陽起義軍又開始了大規模流動作戰,轉戰于湖北、四川、河南、陜西,后分三股進入四川。清軍只尾隨其后,疲于奔命。七月,四川起義軍被清軍圍困,襄陽起義軍趕到解圍,在東鄉與四川起義軍會師。各路起義軍按青、黃、藍、白分號,設立掌柜、元帥、先鋒、總兵等職。然而,小生產者固有的分散性與保守性,使起義軍并未真正聯為一體,各股仍然各自為戰,分散行動。
三年三月,襄陽起義軍在湖北鄖西被清軍包圍,首領王聰兒、姚之富跳崖犧牲,余部仍繼續斗爭。四川起義軍也受到重大損失。但在嘉慶五年三月以前,起義軍處于發展,壯大階段。起義軍因得到各地人民的支持,所到之處,“有屋舍以棲止,有衣食、火藥以接濟,有騾馬芻草以奪騎更換”,且有各地教徒“為之向導負運”,多次重創清軍,嘉慶五年四月四川江油馬蹄岡戰役以后,起義始轉入低潮。人數從十幾萬減至幾萬人,許多重要將領相繼犧牲。
清政府以“堅壁清野”與“寨堡團練”之策,已逐漸推廣并發揮作用。通過筑寨堡、并村落,令百姓移居其中,將民間糧秣給養充實其內,又訓練丁壯,進行防守,從而切斷了起義軍同人民間的聯系,使之無法得到糧草與兵源的補充,力量日漸枯竭。嘉慶六年下半年,起義軍活動基本上只限于川楚陜邊境地區,轉戰在萬山老林之中,人數已不超過兩萬四千,而圍剿的清軍,則十倍于此。起義軍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堅持戰斗,至九年九月,起義終告失敗。
白蓮教起義軍在歷時九年多的戰斗中,占據或攻破州縣達二百零四個,抗擊了清政府從十六個省征調來的大批軍隊,殲滅了大量清軍,擊斃副將以下將士四百余名,提鎮等一、二品大員二十余名,清政府耗費軍費二億兩,相當于四年的財政收入。這次起義使清王朝元氣大傷,此后清王朝的統治逐漸走向衰落。
清朝歷史事件[虎門銷煙]
從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起,英國就開始對華輸人鴉片,致使中國的白銀大量流人國外。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清政府下詔嚴禁鴉片輸人,但實際上鴉片每年輸入量仍然很大。鴉片泛濫,中國人民健康受到威脅,清政府的政權亦不再穩固。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道光帝特把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禁煙。林則徐在廣東省內大力禁煙,頒布《禁煙章程十條》,嚴懲販賣、吸食者1600多名,收繳煙土、煙膏 46萬多兩,煙槍 4萬余支。林則徐廣東禁煙,共收繳外商鴉片202833箱、2119麻袋,合計2376254斤。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四月,林則徐在虎門要塞主持銷煙。
虎門位于廣州東南珠江入海口,戰略位置重要,被稱為“廣州南大門”。
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四月二十二日,林則徐在虎門開始銷煙,在場群眾成千上萬,爭相觀看這一次焚煙活動。林則徐先讓兵士在海灘上挖成兩個15丈見方的池子,池底鋪上石條、四壁欄樁釘板,防止滲漏。又在前面設一涵洞,后面通一水溝。之后,將水車從溝道推入池子,將鹽撒進,再把鴉片切成小塊投人鹵水中,浸泡半小時后再將石灰投入,池中立刻水湯滾沸,圍觀群眾歡呼聲振天動地。退潮時,兵士啟放涵洞,池中水湯隨浪潮鼓動送人大海。然后再用清水洗刷池底,不留下半滴煙灰。在連續20多天的時間里,收繳的全部鴉片全部被銷毀。
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七月二十八日,英國人義律率兵艦在龍口向廣東水師發炮。次年(公元1840年)五月二十九日,英國軍艦封鎖廣州珠江日,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爆發。道光二十年(公元1841年)正月八日,清政府對英宣戰。二月三日,虎門之戰爆發,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率部奮力反抗。在激戰中,老將關天培壯烈犧牲,清軍400多名將士全部戰死,虎門要塞落人敵手。此后,戰事不斷擴大,英軍艦駛至南京下關江面,陳兵南京城下,清廷被迫簽訂城下之盟。
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七月,中英《南京條約》在英艦“皋華麗”號上簽訂,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人民頭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