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進士于敏中簡介
于敏中(1714—1779),字叔子,一字重棠,號耐圃,江蘇金壇人。乾隆二年(1737)進士,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在乾隆朝為漢臣首揆執政最久者。乾隆三十八年,詔議開館校書,初劉統勛反對,于敏中主力開館。下面是清朝進士于敏中簡介。
人物生平
于敏中,字叔子,一字仲常,號耐圃,清乾隆二年(1737年)丁已科狀元,與其堂兄于振合稱“兄弟狀元”,是金壇人熟知的人物。于敏中在朝42年,任職頗多,大略有:鄉、會試考官,山東、浙江學政,兵、刑、戶部侍郎或尚書,經筵講官,日講起居注官,上書房總師傅,翰林院掌院學士,方略館副總裁,四庫全書正總裁,國史館、三通館正總裁,文華殿大學士,軍機大臣上行走,加太子太保銜,賞一等輕車都尉,謚“文襄”。
這當中,最重要的是他在乾隆二十五年至四十四年時,任軍機大臣近二十年,堪稱乾隆時力秉鈞軸的重臣之一。而他一生最大的貢獻,應該是促成和親自領導了《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然而他在軍機處近二十年,交通內侍,廣收地方官員賄賂。后事敗露,曾受詰責。死后數年,又被撤出賢良祠,剝奪子孫世職。
于敏中擅長翰墨,書風近董其昌,是當時頗有影響的書法家。1760年初入懋勤殿時,奉勅書華嚴經寶塔,蓋先畫成塔形,小楷寫經于書格內。凡欄柱檐瓦窗階鈴索皆有字,宛轉依線,讀之成文。每有佛字,皆算定寫為在柱頂及檐際諸尊處。1780年因氣喘病去世,卒年六十六。
歷史事跡
《清代野史·于文襄之敏》一文中記載:“于敏中才思敏捷,非常人所及。他在值上書房任內閣學士期間,常為乾隆皇帝錄寫御制詩文。乾隆帝作詩時,初無定稿,皆隨心所欲信口而吟,于敏中跟從其左右常為他錄寫之,而從不誤一字。乾隆十八年,(1753)乾隆帝準備調于敏中到山東做學政,這件差事就由軍機大臣梁詩正接替。一天乾隆帝召見于、梁二人,口中念念有詞,于敏中就用眼神示意梁詩正認真記下來,然而梁詩正不明白于敏中的意思。出宮后,于敏中讓梁詩正把剛才乾隆帝所詠之詩整理出來,梁詩正頓時傻了眼,心里著急顯得非常狼狽。于敏中說:‘我以為你接替了我的這項工作,你總會用心吧,所以我也就不那么認真地聽了,這回怎么辦?還是讓我替你回憶一下剛才的事情吧。’于敏中靜坐了一會兒,提筆化了兩刻鐘的時間將乾隆帝的詩句默寫下來。后來梁詩正將所錄詩句呈給乾隆帝御閱,乾隆帝說只錯了兩個字。這件事,讓梁詩正十分佩服于敏中的記憶能力。”
乾隆年間,替乾隆帝記錄詩稿的不止于敏中、梁詩正二人。《清史稿·汪由敦傳》中說:“汪由敦直入軍機處時,上以自所制詩用硃筆作草,或口授之,而令歸錄,謂之詩片,久之無誤,乃令撰擬諭旨”。由于汪由敦有見識,能當上意,乾隆帝謁陵或出巡,汪由敦必隨行左右,心授口領,從不曾遺漏一字。后來沈德潛接替汪由敦后,將他替乾隆帝紀錄的“黑牡丹”詩收入自己的《歸愚詩集》中被乾隆帝發現后,乾隆縱容劉墉大搞“文字獄”查處江蘇東臺舉人徐述夔所著《一柱樓編年詩》中有:“明朝期翻翮,一舉去清都”這句詩,牽強附會大做文章,將早已死去的徐述夔戮尸,將徐家的莊田充為公產。因沈德潛曾為徐述夔作傳,說徐述夔文章品行可為世人楷模。乾隆帝藉此,命革去沈德潛的官銜謚典,撤出鄉賢牌位,撲毀祭葬碑文。劉墉還命手下將死去的沈德潛鞭尸。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在評論他身邊的大臣時說:“敏中敏捷過人,承旨皆得朕意。”
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帝下詔征集遺書。安徽學政朱筠(字竹君)上疏,奏請開局搜集《永樂大典》中的古書。大學士劉統勛(劉墉之父)說這不是政治上要緊的事,準備將朱筠的奏稿放在一邊。于敏中認為,朱筠奏請的事,是朝廷文化建設上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兩位大學士發生了爭論,乾隆帝認為于敏中是有遠見卓識的大臣,批準了朱筠的奏疏。特地開辦了“四庫全書館”,任命于敏中、劉綸、程景伊、莊存與、嵇璜、陸錫熊為總裁官,紀昀為總篡官,于敏中為正總裁主其事。乾隆帝還任命于敏中為“國史館”、“三通館”編纂工作的正總裁。同時還任命于敏中為上書房總師傅兼翰林院掌院學士,主管朝廷經典的編修工作和全國選拔人才的會試工作。此時的于敏中可謂官運亨通,位極人臣。
然而,聰明過人的于敏中還有忘乎所以的時候。他在內廷為官,按規定不可以和外任的封疆大吏串通聲氣,也不可以打探內廷深宮的事情。乾隆三十九年(1774),內宮太監高云從因向于敏中泄漏乾隆硃批道府記載的內容被查辦。高云從說是文華殿大學士于敏中向他打探的,并說因自己家里買地和人家打官司,他托于敏中向府尹蔣賜槳打招呼。乾隆帝很惱火,曾當面詰問于敏中,于敏中只得承認自己有罪。乾隆在詔書中說:“內廷諸臣與內監交涉,一言及私,即當據實奏聞。朕方嘉其持正,重治若輩之罪,豈肯轉咎參奏者?于敏中侍朕左右有年,豈不知朕而為此隱忍耶?于敏中日蒙召對,朕何所不言?何至轉向內監探詢消息?自川省用兵以來,敏中承旨有勞。大功告竣,朕欲如張廷玉例,領以世職。今事垂成,敏中乃有此事,是福澤有限,不能受朕深恩,寧不痛自愧悔?免治其罪,嚴加議處。”吏部議為革職,乾隆下詔從寬處理,留京任用。
乾隆四十一年(1776),在平定金川叛亂的征討中,于敏中主持糧草輜重的調撥轉運,在維護國家統一,保證平叛的勝利中立了大功。乾隆帝嘉其勞勚,原諒了他以前的過失,仍將他列在功臣之例,賜給他一等輕車都尉,世襲罔替。到乾隆四十四年(1779),于敏中因哮喘,告假回金壇休養,乾隆派御醫到金壇探視。六月大暑,乾隆賜人參姜汁膏,于敏中服用后身亡,享年66歲。乾隆下詔賜恤,仍例行一品大臣的葬禮,墓葬于金壇縣東之周莊。乾隆還將他的牌位列在北京皇家功臣的賢良祠內,享受供奉祭祀,謚于敏中為文襄公。
于敏中去世后,因兒子于齊賢在他生前去世,就讓其孫子于德裕襲他的世職,到朝廷任職。這時于敏中的從侄于時和與嬸母張淑人商議分家析產,于時和擁資回老家金壇。于德裕將這件事告到朝廷。乾隆帝命江蘇巡撫吳壇來處理這訴案,吳壇將事情的始末查清后,于時和認罪,被發配伊犁充軍。將其所侵奪的資財白銀3萬兩還給于德裕,其余款留給金壇作浚通丹金漕河費用。
于時和發配伊犁服苦役時和犯事的浙江才子范秋塘同居一室,相從過密。范秋塘常將妻子陳云貞所寫給他的書信給于時和看。陳云貞淑而多才,擅長筆札,亦工吟詠,常致書萬里與丈夫范秋塘相答。于時和嘆服陳云貞的才華,手錄其信函藏于篋底。后來遇赦后,回到北京米市胡同的于府,整理成冊,共錄得2400余言。這就是我國文學寶庫中唯一保存的《再生緣》抄本,全書纏綿哀怨如不勝情。此書得以再傳于時和功不可沒。
及至蘇松糧道章攀桂為于敏中金壇的家中造花園;浙江巡撫王亶望在甘肅捐監折收之事敗露等,皆牽涉到于敏中。乾隆帝下詔書說:“于敏中簡任綸扉,不自檢束,既向宦寺交接,多與外省官吏夤緣舞弊。此二節,實屬辜恩,非大臣所應有。若仍令濫邀世職,何以示懲?其孫于德裕現官直隸知府,已屬格外施恩,所襲輕車都尉世職即撤革,以為大臣營私玷職者戒”。四庫全書館正總裁一職由和珅領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