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什么要實行剃發易服政策
剃發易服,乃指中國明末清初時期清朝統治者以“不從者斬”為手段,強令其統治下的中國各民族的男子,包括漢族及其它南方少數民族等,改剃滿族的髡發發型,改著滿族服飾的政策。那么清朝為什么要實行剃發易服政策?
清朝實行剃發易服政策的原因:移風易俗
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十一月,皇太極召集滿洲貴族和重要官員時說:“朕思金太祖、太宗法度詳明,可垂久遠。至熙宗哈喇和完顏亮之世盡廢之,耽于酒色,盤樂無度,效漢人之陋習。世宗即位,奮圖法祖,勤求治理,唯恐子孫仍效漢俗,預為禁約,屢以無忘祖宗為訓,衣服語言悉遵舊制,試試聯系騎射,以備武功。雖垂訓如此,后世之君,漸至懈廢,至于哀宗,社稷頃危,國遂滅亡。”在滿清統治者眼中,前代少數民族政權中,前期基本上都是抵制漢化,保持本民族風俗,所以強盛。但后繼者往往羨慕漢文化,而進行漢化改革或者自上而下提倡漢俗,導致數世而亡。乾隆曾說:“北魏、遼、金、元凡必漢衣冠者無不一再世而亡。后之子孫能以朕志為志者,必不惑于流言,于以綿國祚,承天佑,于萬斯年勿替引之。可不慎乎,,可不戒乎。”為了保護滿族的統治地位,就必須在禁止本民族漢化的同時,通過強制手段要求漢民族移風易俗,剃發易服,就是手段之一。
清朝實行剃發易服政策的原因:加速統治
滿族人在剛入關時只有十余萬八旗軍,在遼東、遼西的滿族人遷入關內后,也只有五十多萬人口,并很快隨著戰爭和“圈地令”的下達而散往中原、南方各地,而各地的漢人(還有西南地區的苗人)人口在5000萬以上,這對實行“投充法”,“逃人法”等暴政的滿清政權來說,就產生了一個嚴重問題。“剃發易服”就是一個無比狠毒但卻極其有效的方法,強迫關內各族人民滿化。剃成滿洲發式,使得人難以辨別之,達到其他民族不知道本地有多少通過“圈地”“投充”的滿族人;同時以屠城立威,在“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為主的政策下,滿清統治者清洗和殺戮了大量的潛在抵抗人員。這使漢人無法組織和進行有效的抵抗,進而鞏固對漢族人民的統治。
清朝實行剃發易服政策的原因:精神統治
滿清統治者希望通過剃發保持滿族的統治地位,保持滿族不被漢族同化之后,讓漢人習慣了滿族的發式。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國,號召民眾剪去辮子時,仍然有許多人不愿意剪,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害怕剪去辮子后被官府殺頭,可見“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剃發”政策對漢族影響極深。
清朝實行剃發易服政策的原因:歸順標志
早前遼東漢民早已深受剃發之荼,滿洲建國時期,滿洲統治者就強令投降的漢人效法滿洲人的發式,把剃發作為歸順的標志(如天聰五年清太宗在大凌河之役勝利時令“歸降將士等剃發”,崇德三年又下令:“若有效他國衣帽及令婦人束發裹足者,是身在本朝,而心在他國。自今以后,犯者俱加重罪。”)。清軍入關后繼續推行這個政策。要求“投誠官吏軍民皆著剃發,衣冠悉遵本朝制度”(這是清朝進入北京后正式下達剃發和易衣冠的法令)。
但是這一政策遭到漢族人民的強烈反對,多爾袞見滿洲貴族的統治還不穩固,有些操之過急,被迫宣布收回成命。順治元年五月二十日諭旨,意思是允許百姓保留舊時發型。
滿洲統治者認為天下大定之時,立刻以征服者的姿態,悍然下令全國男性官民一律剃發。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初五日,在接到攻占南京的捷報之時,多爾袞即遣使諭給在江南前線的總指揮豫親王多鐸命令“各處文武軍民盡令剃發,倘有不從,以軍法從事”。同年七月,又下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剃發令在清初各地引起的震動極為重大,它激起了漢族各階層人士的反對,反抗以至于大規模的武裝斗爭幾乎遍及全國,導致了長期政局不穩。順治元年(1644)五月初三日,攝政王多爾袞在給故明內外官民的諭旨中下令:“凡投誠官吏軍民皆著剃發”,是為剃發令,強制漢人剃發,改變民族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