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字是來源于唐朝嗎
日本文字 ,由漢字和假名兩套符號組成,混合使用。相傳是由中國秦代時期的徐福帶入日本,后來在當地發展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字。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日本文字是來源于唐朝嗎?
著名的日本留學生是吉備真備,原名下道真備,開元五年(717年)隨“遣唐使”來華。他在長安就學于四門助教趙玄默,深通五經三史、歷算、刑律、漏刻、軍制、陣法、韻學、書道等諸藝。他在唐朝留學17年,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十一月攜帶中國典籍1700多部歸國。與吉備真備同時回國的留學僧玄防,受到日本圣武天皇的重視,吉備真備也因此受到器重,官至右大臣。
吉備真備在華期間,精研經史,博學多聞,成為飽學之士,回國后被天皇拜為大學助教。當時日本的大學設有明經、文章、明法、算學、音韻、書法六科,學生有四五百人。吉備真備為六科的學生講授學自中國的各種新知識,教讀《史記》、《漢書》、《后漢書》。高野天皇也跟他學習《禮記》、《漢書》。對于日本文化傳承,吉備真備最重要的歷史功績之一是根據部分漢字偏旁部首創制了日語片假名。這些漢字共50個,被稱為“母字”。古代日本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利用漢字作音符來書寫日本語言,著名的《萬葉集》就是用這種方法寫成的,因而稱為“萬葉假名”。用漢字作音符,書寫很不方便。吉備真備利用漢字偏旁創造了日本表音文字———片假名,從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后來,留學僧空海(弘法)又利用漢字行書體創造日本行書假名———平假名
漢字傳入日本
日本在漢字傳入之前本無文字,此一觀點早為公元九世紀時的一部份日本學者所主張。雖然也有人主張“固有文字存在說”——即所謂“神代文字說”,如德川時代后期的國學者平田篤胤(1776-1843)從國粹主義立場出發,著有《神字日文傳》一書,力陳日本早在神代便有文字。但事實上這是流傳于對馬國的阿比留家族(阿比留氏在古代長期是對馬的實際控制者),是朝鮮文字改動之后形成的,因此所謂“固有文字說”不足憑信。不僅如此,多數日本學者咸主張日本之有文字是在漢人渡日之后。
從公元前后開始,漢字作為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冶金、紡織、農耕等文明,以強大的輻射力量傳播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由此形成了一個連續的漢字文化區。據中國史志文獻以及日本的考古發現,公元前1世紀,漢字就經由遼東、朝鮮傳入日本的九州、福岡等地。漢字的小篆體和隸書體多以銘刻在銅鏡上的形式傳入日本,這些文字符號和銅鏡上的其他圖案一樣,被日本人視為莊嚴、神圣、吉祥的象征符號。此后日本在仿制銅鏡時,也開始仿制漢字銘文。在日本福岡志賀島出土的漢代蛇紐印章,上有隸書“漢委奴國王”字樣,當為漢光武帝所賜印章。據日本史書《古事記》、《日本書紀》等載,應神天皇十六年公元年,《論語》、《千字文》等漢文書籍傳入日本。尤其是在公元世紀,有大批懂漢文的朝鮮人渡海到達日本,大大推動了漢字在日本的傳播。日本保存的一些金石文獻,如公元世紀中期的紀伊隅田八蟠神社銅鏡銘文、船山古墳大刀銘文,以及武藏稻荷山古墳鐵劍銘文等,都是日本使用漢文的早期材料。漢字的輸人和傳播,是日本化史上劃時代的重要事件。
日本文字的演變
漢字傳入日本,當在正史記載漢字之傳入日本之前。史籍記載漢字漢學之正式傳入日本,當為應神天皇之世(約當公元3世紀末葉,即248年王仁從百濟渡日,獻《論語》十卷及《千字文》一卷,是為漢字漢學傳入日本的開始),自漢字輸入日本后,至8世紀中葉,日人始用漢字楷書的偏旁造成片假名,又用漢字草書的偏旁造為平假名,用來注漢字音,及標注日本語音之用。當時稱漢字為男文字,而稱假名為女文字。日本學者有謂吉備真備作片假名,弘法大師空海作平假名,皆不足憑信,充其量或由他們兩人集其大成而已。
漢字傳入日本后,不僅成為公家用以記錄史實,且為一般學者用以著作寫書,而成為當時日本唯一的正式文字。不過漢字在日本的讀法有訓讀及音讀兩種。前者即日本原來的語言,而后者則系中國傳入之音。然音讀又因傳入的時地之異而復分為漢音、唐音、吳音。漢字傳入日本后,不僅促進了日本古代文化的進步,同時亦因而促成了所謂片、平假名的日本文字的出現。雖然自公元9世紀初葉以來,因日本所謂的“國風文化”的確立,絕大多數書籍都采用日本文字(假名)記述,但漢字降至明治初年,一直為公家官方用來記事的正式文字。
日本自海禁開放與歐美交通往來后,日本語言中復混有許多外來語(日人稱為“舶來語”),早在公元1866年,前島密(日本郵政制度創始人)發表所謂《廢止漢字意見書》,倡導全部用假名而不用漢字,其后彼自由民權論大師福澤諭吉亦在1873年發表《文字之教》一文,主張不用生僻的漢字把常用漢字限制為兩三千字,為政府當局所采用。昭和五年(1930年)前后,一些民族主義激進教育家高唱“禁用漢文,廢止漢字”,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更有主張“廢止漢字,改用羅馬字”,如盟軍總司令部(CHQ )所聘請的教育使節團亦曾建議日本政府“限制漢字の使用,俾能使有更多時間以學習其它分野の事物,以提升教育效果”。日本政府接受此建議,規定在國民義務教育期間的教育漢字為850字。甚至于如安本美典在1967年年初提出漢字在“二百三十年后消滅論”,凡此種種皆為崇洋心理作祟的結果。
現有狀況
自前島密逾1866年提倡廢止漢字到近130 年,百余年來漢字仍未在日文中廢掉,后來鑒于 850字的教育漢字無法用以表達日常的文章,日本政府遂發表《常用漢字表》,規定常用漢字1850字,但日本的國語審議會后來又建議改為常用漢字1945字,由此可見漢字在日本還有其根深蒂固的力量。
2010年4月,日本文化審議會漢字小委員會匯總了新常用漢字表的最終方案,共收錄2136字。除在現行1945個漢字的基礎上新收錄“俺”、“岡”、“賂”等196個字外,還刪除“匁”等5個字。該委員會最快2010年6月向日本文科相匯報新常用漢字表,預計在2010年內公布。此次修改工作結合了電腦、手機等信息工具的普及使復雜漢字也變得易用的社會現狀。這是1981年現行常用漢字表制定以來首次被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