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首都朝歌簡介
朝歌,為中國商朝末代行都和春秋時期衛國國都、楚漢戰爭時項羽所封十八諸侯中殷王首都,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商朝首都朝歌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商朝首都朝歌簡介
商代從盤庚到帝辛(紂),在安陽殷墟建都達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國歷史上可以肯定確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自公元前1300年盤庚遷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國,經歷了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共8代12位國王273年的統治。這里一直是中國商代后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安陽殷墟是盤庚以后諸王世的都城,同時還是中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并為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都城遺址,學術界看法比較一致。
朝歌為殷代后期的一個都城,又肯定安陽殷墟為殷代后期從盤庚一直到紂之滅的都城,那么,二者究竟是什么關系呢?這只能從兩都或數都并存的這一制度中去尋找答案,也就是說朝歌與安陽殷墟是兩都并存的關系。顯然,在并存的兩都中,安陽殷墟是一直作為主都存在的。它與朝歌有不同的職能,大體說來,安陽殷墟主要是國王和貴族的宗廟、祭祀所在,而朝歌主要是軍事重鎮及田獵、游樂所在,特別是它的軍事基地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越往后,越顯得重要。究其原因,則是由于二都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政治形勢所決定的。
商紂王帝辛(?―約前1046年),是中國商朝末代君主,在位30年,周武王稱其商紂王。子姓,名受或受德,商謚帝辛,武王稱其為"紂王",部分文學小說則稱其為"壽王",夏商周斷代工程認為他在前1105年―前1046年在世,建行都于沫,改沬邑為朝歌(今河南淇縣)。帝辛自幼聰敏過人。《荀子·非相篇》說帝辛"長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勁,百人之敵也。" 《史記·殷本紀》也說"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帝辛繼位后,重視農桑,社會生產力發展,國力強盛。
他繼續發起對東夷用兵,打退了東夷向中原擴張,把商朝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特別是討伐徐夷的勝利,把商朝的國土擴大到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對東南夷的用兵,保衛了商朝的安全。毛澤東在評價帝辛時說:"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統一東南,把東夷和平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帝辛統一東南以后,把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向東南傳播,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郭沫若在一首詩里說:"但緣東夷已克服,殷人南下集江湖,南方因之慚開化,國焉有宋荊與舒。"
商朝首都朝歌簡介史書記載
朝歌作為地名最早出現在先秦諸子中。《左傳》首先把朝歌同商的都城聯系起來。《史記》衛康叔封衛和牧野之戰的記載,確證了朝歌作為商朝都城的具體位置,此外,《史記》一書中有18處把朝歌作為地名。楚漢戰爭時項羽封"司馬卬為殷王,都朝歌"。這些史料記載的大都是公元前660年前后的事件。《史記》首開解釋朝歌含義的先河。
《史記》以后多有文獻直稱朝歌為商都,《漢書》是現存較早記載朝歌為商都的文獻。《帝王世紀》明確了帝乙遷沬的故事,帝乙的子王,即帝辛(后世稱紂),也把朝歌作為都城。
看了商朝首都朝歌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