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文字之光:甲骨文
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或“龜甲獸骨文”,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接下來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這種產生于商朝晚期獨屬于華夏文明的文字之光。
甲骨文簡介
甲骨文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它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后,甲骨文還延綿使用了一段時期。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
甲骨文的發現
關于甲骨文的發現,國內學術界流傳著多種說法,較為流行的說法,則是認為甲骨文的發現,歸功于清代金石學家王懿榮和諸多其他學者。
1899年,金石學家王懿榮在北京發現中藥店所售龍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即甲骨文),意識到這是很珍貴的文物,于是開始重金收購。1900年,王懿榮的甲骨轉歸了劉鶚所有,他的親家羅振玉得知這些甲骨來自于河南安陽的小屯村,于是多次派人去那里收購甲骨,并對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釋,認為安陽小屯村就是文獻上所說的殷墟。其后,王國維對這些甲骨文上的資料進行了考據,進一步證實這里就是盤庚遷都的都城
。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有計劃地進行殷墟發掘,先后發掘十五次,共得甲骨約二萬五千片。
新中國成立以后,殷墟仍不斷有甲骨出土,197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陽小屯南地發掘甲骨四千余片。除殷墟外,1953、1954年在鄭州商代中期遺址中還檢到有字甲骨兩片。此外,河南輝縣、偃師、洛陽及河北藁城和山東大辛莊等地的商代遺址也出土有字甲骨。自1954年始,又先后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陜西豐鎬、周原遺址、岐山鳳雛出土西周時期有字甲骨約三百片。
目前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藥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2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
甲骨文的歷史意義
如果說鉆木取火標志著人類告別了茹毛飲血的野蠻歲月,那么文字的出現就意味著人類走出了結繩記事的洪荒年代.甲骨文的發現,正是照亮中華文明的一盞明燈.
對于甲骨文的出土以及對其的相關研究,我們可以歸結出甲骨文的四點意義:
1、是證實了中國早期國家——商王國的存在.在殷墟甲骨文發現以前,人們只能從有限的文獻記載中知道歷史上有個商王朝,而且這些文獻無一是成于商代的.而殷墟甲骨文的發現,將大量的商人親手書寫、契刻的文字展現在學者面前,使商史與傳說時代分離而進入歷史時代.特別是1917年王國維寫了《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證明《史記·殷本紀》與《世本》所載殷王世系幾乎皆可由卜辭資料印證,是基本可靠的.同時,他根據綴合的兩片卜辭,發現上甲以后幾位先公之次序應是報乙、報丙、報丁,《史記》以報丁、報乙、報丙為序,是后世傳抄而成的.這篇著名的論文,無可辯駁地證明《殷本紀》所載商王朝是確實存在的.這不僅是中國歷史研究的一件大事,而且鑒于殷商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這一發現也是世界歷史研究中一件值得大書特書的事.
2、在于王國維用甲骨文證實了《殷本紀》的史料價值,使《史記》之類歷史文獻有關中國古史記載的可信性增強,其意義不僅局限于商史.因為這一發現促使史學家們想到,既然《殷本紀》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馬遷的《史記》也確如劉向、揚雄所言是一部“實錄”,那么司馬遷在《夏本紀》中所記錄的夏王朝與夏王世系也恐非是向壁虛構.特別是在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時期,甲骨文資料證實了《殷本紀》與《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歷史學家開始擺脫困惑,對古典文獻的可靠性恢復了信心.
3、是引發了震撼中外學術界的殷墟發掘.“五四”運動促使中國的歷史學界發生兩大變化,一是提倡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古史辨派對一切經不住史證的舊史學的無情批判,“使人痛感到中國古史上科學的考古資料的極端貧乏”.二是歷史唯物主義在史學界產生巨大影響.1925年王國維在清華國學研究院講授《古史新證》,力倡“二重證據法”,亦使中國歷史學研究者開始重視地下出土的新材料.這些歷史因素對近代考古學在中國的興起起了催生作用.1927年秋,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開始發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就是為了繼續在此地尋找甲骨.當李濟主持第二次發掘時,已開始從主要尋找甲骨變成對整個遺址所有遺存的科學發掘,認識到“凡是經過人工的、埋在地下的資料,不管它是否有文字,都可以作研究人類歷史的資料”.并從而取得以后14次發掘的重大收獲,所以可以說,正是甲骨文的發現揭開了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序幕.
4、是大大加速了對傳統的中國文字學的改造.甲骨文的發現,極為有力地提供了漢字的早期形式,其構成離小篆還比較遠,有很多象形、會意文字,令近代諸多學者眼界大開.《說文解字》以小篆為本解釋字原的理論的錯誤得以糾正,從而使人們認識到中國文字的真正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