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觸不周山傳說
共工怒觸不周山是一個著名的漢族民間上古神話傳說。這一傳說反映了遠古部族間的斗爭,同時涉及到古代天文學上的"蓋天說"。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共工怒觸不周山傳說,希望對你有用!
共工怒觸不周山圖片
共工怒觸不周山傳說故事介紹
共工,炎帝裔。據《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后紀二》注引《歸藏·啟筮》:"共工人面蛇身朱發。"
相傳共工為水神。《左傳·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
《列子·湯問》:"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顓頊,黃帝之裔(《山海經·海內經》)。故此戰實為黃炎戰爭之繼續)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處什工與顓頊之戰。
《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此戰又或傳為共工與高辛(《淮南子·原道》),神農(《雕玉集·壯力》),祝融(《史記·補三皇本紀》),女媧(《路史·太吳紀》)之爭。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殺共工之臣相柳等傳說,由禹為黃帝系統人物,當亦系黃炎戰爭之余緒。今河南杞縣流傳的"女媧補天"傳說則謂:共工、祝融、女媧、棺人為兄妹。共工與祝融因吃天鵝蛋相爭,共工怒觸不周山,天塌洪水泛濫,女媧乃有補天之舉,似更原始。
共工怒觸不周山故事大概
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之后,水神共工一向與火神祝融不合,他向火神發動進攻。擔當先鋒的大將相柳、浮游,猛撲火神祝融氏居住的光明宮,把光明宮四周長年不熄的神火弄滅了。大地頓時一片漆黑。火神祝融駕著遍身冒著烈焰的火龍出來迎戰。所到之處,云霧廓清,雨水齊收;黑暗悄悄退去,大地重現光明。水神共工惱羞成怒,命令相柳和浮游將三江五海的水汲上來,往祝融他們那里傾去。剎時間長空中濁浪飛瀉,黑濤翻騰,白云被淹沒,神火又被澆熄了。可是大水一退,神火又燒了起來,加上祝融請來風神幫忙,風助火威,火乘風勢,熾熾烈烈地直撲共工。共工他們想留住大水來御火,可是水瀉千里,哪里留得住。火焰又長舌般地卷來,共工他們被燒得焦頭爛額,東倒西歪。共工率領水軍且戰且退,逃回大海。他滿以為祝融遇到大水,肯定會知難而退。因此立在水宮,得意起來。不料祝融這次下了必勝的決心,他全速追擊。火龍所到之處,海水不由滾滾向兩旁翻轉,讓開了一條大路。祝融直逼水宮,水神共工他們只好硬著頭皮出來迎戰。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獲得了全勝。浮游活活氣死,相柳逃之夭夭,共工心力交瘁,無法再戰,狼狽地向天邊逃去。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回頭一看,追兵已近。共工又羞又憤,就一頭向山腰撞去,"嘩啦啦"一聲巨響,不周山竟給共工撞折了。不周山一倒,大災難降臨了。原來不周山是根撐天的大柱,柱子一斷,半邊天空就坍塌下來,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頓時天河傾瀉,洪水泛濫。著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于這場大戰。后來才有了女媧煉五彩石補天的事跡,大地重回正常。
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的這場大戰,皆因"水火不相容"而發生,一方面說明了水火相克的原理,即水火天生不慕;另一方面說明了有些事物是自然界的基本本能,非人力所能干擾。縱觀遠古時代水神和火神的這場驚天動地的大戰,沒有什么所謂正義和公理,只有大自然的力量在搏擊。而敗陣的水神共工因惱怒去撞不周山,女媧補天算是拯救了自然世界。
共工怒觸不周山歷史真相
共工治水
《淮南子·天文》云: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這里記載的故事是顓頊與共工爭帝位而戰,那么時間就是顓頊時期,據說也就是因為這樣,才有女媧補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女媧相去久遠,不說也罷,只是大禹與顓頊相隔240年,這水患有那么多年嗎?
依據《山海經》記載,共工為神農后裔,因發明筑堤蓄水的辦法灌溉農業,因而被封共工氏。《史記·補三皇本紀》云: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
《山海經·大荒北經》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
霸道的共工,又和祝融打起來了。傳說祝融為顓頊帝孫重黎,高辛氏火正之官,黃帝賜他姓"祝融氏"。
大禹治水
實際上剝開神話的外衣,我們發現共工和祝融都說是兩個部落,共工氏部落負責水文地理和治理水利,而祝融氏負責火事管理。由于炎皇神農時期地球處于冰河時期,那時水災不明顯。到了顓頊大禹期間,冰河期已經過去,氣候變熱,冰川消融,大地開始不斷發大水,而有經常暴雨不斷。作為負責水事管理的共工氏,首領顓頊認為是共工氏的責任,因此把滔天不斷的洪水怪于共工氏,便下令誅殺共工氏,這邊有戰爭的可能。然而殺了共工,水患依然不斷,到了堯帝繼位,水患依然不斷,大雨依舊經常下個不停,于是乎堯帝也下令繼續追殺共工氏族之人,而祝融氏正是追殺共工氏的執行者。殺戮再繼續,暴雨和洪水依舊不停止。
大禹的父親鯀被堯帝派去治理水患,修堤堵水九年未果,被殺。公元前4128年舜帝即位,命鯀的兒子禹繼續治理水患,并徹底誅殺共工氏族之人。
禹改變了治水方法,運用準繩和規矩,帶領族人鑿開了龍門和伊闕,鑿通積石山和青銅峽,挖通了九條河,經過十年的努力,終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著箬帽,拿著鍬子,帶頭挖土、挑土,禹常年腳長年泡在水里連腳跟都爛了,只能拄著棍子走。
禹在涂山遇到一個名叫女嬌的姑娘,兩人相互十分愛慕,便成了親。禹新婚僅僅四天,還來不及照顧妻子,便為了治水,到處奔波,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沒進家去看望。第二次,妻子懷孕了,沒進家去看望。第三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忍著真心沒進去探望。大禹治水居外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水患的治水英雄。對于這故事,一些人認為就是大洪水大劫難時期,更因為這西元前4000年的人類歷史基本是一個空白。《圣經》中并沒有記載年代或重大的具體事件,也就認為現代人類大約開始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然而一些考古研究,卻發現了"史前"文明,諾亞方舟的故事無法解釋。而在中國的歷史記錄中,這三皇五帝的故事都是十分混亂零散的,要找出具體年代,真的很難。
第三次,大禹治水經過家門,適逢女嬌生子,鄰居告訴大禹,勸他回家探望妻兒,大禹說:"治水要搶時間,無法分心。"鄰居說:"您不能回去看望妻兒,也應給獨生子命個名字呀!"大禹在匆忙說就命名為"啟",意思是說"治水啟行"。如此一去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歸來時他的兒子已經十多歲了,女嬌也成為一位中年婦人了。此外,據《山海經.海內經》記載,相傳古時嵩山一代洪水滔天,土地淹沒,許多生命被奪走,大禹為了盡快鑿開山間通道,大禹之妻涂山氏為支持大禹治水,也一同來到嵩山,就住在太山腳下,每天給大禹縫衣送飯。顧不得回家,到了吃飯時分,便擊鼓為號,由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前來送飯,此事感動了上蒼,玉帝便出手相助,讓大禹在開山鑿渠時變成一頭力大無比的黑熊,滔滔江水乖乖聽從大禹安排,但大禹始終沒有把變熊的事情告訴妻子。大禹對涂山氏說:"當你聽到擊鼓聲,就給我送飯"。這就是聞鼓餉夫的故事。大禹為了盡快開山間通道,就變成了一只大熊,在山間來來往往,開山石,忙碌不停。
一天,大禹開山迸石誤觸皮鼓,涂山氏聞聲前來送飯,不見大禹卻見到了一頭威猛的黑熊,又驚又急,扭頭便往東奔跑。大禹急忙去追,到快要追上時,涂山氏卻化成了一塊大石頭。面對急匆匆趕到的大禹,涂山氏明白了一切,悲喜交集,但卻已無法回答大禹的千呼萬喚。只聽一聲巨響,巨石的北部裂開了,生出了一個嬰兒。原來是涂山氏焦急萬分,愁腸百轉,迸破了肚子,把十月懷胎的兒子留給了大禹,也把無限的眷戀和思念留給了大禹,這個嬰兒便是夏代的第二代君主夏啟。
華夏更迭,神農氏代替燧人氏
公元前5800年開始,南方杭州河姆渡褐色人種伏羲女媧朱雀祝融氏族就想要進入中原,那時玄武顓頊氏族還是他們的部下,通過排干南陽盆地終于突入了中原,華朝主家共工氏族領導下的的九州聯盟對入侵加以抗爭失敗后,之后又堅守黃河防線繼續抗戰,擔任祝融氏族先鋒的玄武顓頊氏族攻破了黃河防線后,又退守陜西防線。公元前5000年,擔任祝融氏族先鋒的玄武顓頊氏族,與共工氏族領導下的九州聯盟在陜西不周之山附近展開最后的決戰。就在這時,隕石墜落引發大海嘯,甚至連南陽盆地和淮河流域都受到洪水影響而與南方斷絕了聯系。祝融氏族的老巢杭州更是被洪水損失慘重,無力北上作戰。被隔絕在北方的祝融氏族盤踞在山東,玄武顓頊氏族在女媧的指引下投降了河南的華朝分支家夏族神龍氏族,定居在他們附近 ,并幫助他們防御東面的祝融氏族,和幫助神龍氏族取代共工氏族成為九州聯盟的首領,共工氏族從此定居在陜西成為了公元前6000-前2000年甘肅大地灣馬家窯文化。神龍氏族成為了神農氏的公元前4800─前4300年河南東部半坡文化。殘余的祝融氏族在洪水退去后下山與神龍氏族融合成為了公元前4500-前2500年山東大汶口文化。玄武顓頊氏族之后被封在東北繼續對抗山東,成為了公元前4000~前3000年遼寧紅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