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十二祖巫
盤古開天辟地后化身洪荒,其精血分十二份,然因為是精血無實體,過了三個元會精血化為十二巫祖,分別是帝江,句芒,蓐收,共工,祝融,燭九陰,強良,奢比尸,天吳,龠茲,玄冥,后土。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上古十二祖巫之帝江
《山海經》 第二卷《西山經》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湯谷。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
渾敦即渾沌,渾沌的形象為識歌舞的神鳥。有的本子為“有神焉”,繁體的“鳥”與“焉”寫法相近,傳抄中可能有差錯,但都講得通。顯然,這里“渾敦”指太陽。即原意為:像太陽一樣平坦渾圓,耳目口鼻都沒有,但卻懂得歌舞。
上古十二祖巫之句芒
木神(春神),主管樹木的發芽生長,少昊的后代,名重,為伏羲臣。太陽每天早上從扶桑上升起,神樹扶桑歸句芒管,太陽升起的那片地方也歸句芒。句芒在古代極為重要,每年春祭都有份。它的本來面目是鳥,它鳥身人面,乘兩龍,后來竟一點影響也沒有了。不過人們可以在祭祀儀式和年畫中見到它:它變成了春天騎牛的牧童,頭有雙髻,手執柳鞭,亦稱芒童。
《呂氏春秋·孟春》:“其帝太白皋,其神句芒。”高誘注:“太白皋,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號,死祀于東方,為木德之帝。句芒,少白皋氏之裔子曰重,佐木德之帝,死為木官之神。”
《禮記·月令》:“其帝大白皋,其神句芒。”鄭玄注曰:“句芒,少白皋氏之子,曰重,為木官。”朱熹注曰:“大白皋伏犧,木德之君。句芒,少白皋氏之子,曰重,木官之臣。圣神繼天立極,先有功德于民,故后王于春祀之。”
上古十二祖巫之蓐收
秋神,左耳有蛇,乘兩條龍。是為白帝少昊的輔佐神,有人說蓐收為白帝之子。還有說它是古代傳說中的西方神名,司秋。
《淮南子·天文訓》載“蓐收民曲尺掌管秋天……”也就是說它分管的主要是秋收科藏的事,所以望河樓前有“蓐收之府”牌坊。少昊與蓐收,既是血親又是君臣,故兩座牌坊同時在西岳廟出現。
《山海經》又說∶“蓐收住在泑山”。這山南面多美玉,北面多雄黃。在山上可以望見西邊太陽落下的地方,那時的光氣也是圓的。管太陽下去的神叫紅光,據說這就是蓐收。
上古十二祖巫之共工
水神。蟒頭人身,踏黑龍,纏青蛇;善操縱洪荒水勢,號稱水神,掌控洪水。在中國古代奇書《山海經》中記載,共工與顓頊爭奪帝位沒有成功而憤怒的撞向天柱不周之山。
與驩兜、三苗、鯀并稱“四兇”,被堯流放于幽州
《尚書·舜典》:“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并,節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又《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上古十二祖巫之祝融
祝融以火施化,號赤帝,后尊為火神、水火之神、南海神,古時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葬衡陽市南岳區祝融峰。
祝融,本名重黎,中國上古神話人物,號赤帝,后人尊為火神。有人說祝融是古時三皇五帝三皇之一。據山海經記載,祝融的居所是南方的盡頭,是它傳下火種,教人類使用火的方法。另一說祝融為顓頊帝孫重黎,高辛氏火正之官,黃帝賜它姓“祝融氏”。在日常用語中,“祝融”是火的代名詞;一些報紙的新聞標題經常把“祝融”作為火災的代稱,盡管這是一種誤解(祝融所司的是有利于原始初民生產活動的火,而古神話中火災往往被歸結為特定的怪鳥和怪獸,如畢方)。
祝融氏是西皇所在的氏族,祝融氏即西皇氏。祝融氏是一個古老的氏族,融是熒火蟲,像星星一樣閃光,在黑夜里明亮;祝是祭祀,祭火,祭光明,祭祀天帝。
上古十二祖巫之燭九陰
人面龍身,口中銜“火精”。( 天不足西北,無有陰陽消息,故有龍銜“火精”以照天門中
《楚辭·天問》:“西北辟啟,何氣通焉?日安不到,燭龍何照?”又《大招》:“北有寒山,燭龍赦只。”
《淮南子·地形訓》燭龍在雁門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見日,其神人面龍身而無足
《大荒北經》 天不足西北,無有陰陽消息,故有龍銜火精以照天門中。
《萬形經》曰:太陽順四方之氣。古圣曰:燭龍行東時肅清,行西時 ,行南時大 ,行北時嚴殺。
《海外經》:“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眠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晵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
蛇身,人臉,全身赤紅。為時間之神。
上古十二祖巫之強良
強良虎首人身,拿兩條黃蛇的神。《山海經》中《大荒北經》記:“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天柜,海水北注焉。又有神,銜蛇操蛇,其狀虎首人身,四蹄長肘,名曰強良。”
《山海經》中記載的這位“強良”,在印地安古神話中也隱約可見。印地安人最尊崇的老一輩眾神中為首的有三人,其中之一名叫“沃拉岡”。其與“強良”在讀音和年代上都十分接近,同是兩個最為古老的大神,又都居住在白令海峽兩岸,這兩個名字之間應該有某種淵源。
上古十二祖巫之奢比尸
《海外東經》“奢比尸國在其北,獸身、人面、大耳,珥兩青蛇。一曰肝榆之尸,在大人北”。
或稱“奢比”,半人半獸的怪物,《山海經·大荒東經》說它是神,長著人的頭顱和野獸的身體,一對大耳朵上戴著兩條青蛇,名字叫奢比尸。《山海經·海外東經》肯定了這種描述,并且提到奢比之尸或者就是肝榆之尸。
善用毒,還可以改變天氣,所以還是天氣之神。
地下考古表明奢比尸國很有可能在連云區。該區域的考古文化以龍山文化藤花落遺址為代表。藤花落遺址位于連云港市中云辦事處西諸朝村南部,在南云臺山和北云臺山的谷地沖積平原上,海拔高度6~7米,為距今 4500—4000年的龍山文化遺址。
上古十二祖巫之天吳
天吳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水伯。它人面虎身,這與吳人的狩獵生活密切相關。吳人以狩獵為生,而“虎為百臂之王”,因此,吳人崇拜一種似虎的動物,這種古動物可能在先秦時變得稀少而絕跡了。“《山海經》記載:“陸吳,八首八面,虎身,八足八尾,系青黃色,吐云霧,司水。”說的就是這天吳是古代的一個水伯,前面都是對它模樣的一個形容,是一個怪物一樣的神仙。
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在“上工下蟲”“上工下蟲”北兩水間。其為獸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黃。
上古十二祖巫之弇茲
弇茲,漢族神話中西方之神。弇州,即今兗州。今市西30里有山名嵫山,大概因有奄國在附近,所以嵫山又名崦嵫山、奄山,為神話中日之所入。
其上有神稱弇茲,《山海經·大荒西經》[5] 云:“西海崤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弇茲。”西海即古之大野澤,在嵫山之西。黃帝諭弇茲為西海神。
西海之神,被稱為中華老祖母,是“風”姓始祖。
上古氏族名:“天皇燧人拿茲氏”。
上古十二祖巫之玄冥
漢族神話體系中玄冥被認為是人面鳥身,兩邊的耳朵上各懸一條青蛇,腳踏兩條青蛇(亦有說法其坐騎為一條雙頭龍),形象頗為怪異。據說禺強的風能夠傳播瘟疫,如果遇上它刮起的西北風,將會受傷,所以西北風也被古人稱為“厲風
《左傳·昭公十八年》:“禳火于玄冥、回祿。”杜預注:“玄冥,水神。”漢張衡《思玄賦》:“前長離使拂羽兮,委水衡乎玄冥。”[6] 一說為雨師。見漢應劭《風俗通·祀典·雨師》。
又為冬神、雨神、海神,為至善娘娘。
上古十二祖巫之后土
后土皇地祇,又稱厚土娘娘。源于母系社會自然崇拜中的土地與女性崇拜。全稱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是道教尊神“四御/六御”中的第四位天帝,她掌陰陽,滋萬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
大地之母: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簡稱“后土”,俗稱“后土娘娘”。與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臺為主宰大地山川的女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