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guān)地名的神話傳說
地名是歷史的精髓要素,以下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有關(guān)地名的神話傳說,希望能幫到你。
有關(guān)地名的神話傳說篇1
在天水市北30公里的三陽川,平地凸立一座圓形的山,傳說是中華民族始祖伏羲創(chuàng)八卦的地方,人稱卦臺山。伏羲為了開啟天地鴻蒙,整天坐在卦臺山上,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絞盡腦汁,苦思冥想。一天,他正在凝思眺望,發(fā)現(xiàn)山下的三陽川,形如巨大的S形,四面山巒如星座分布;東北方向的渭河中流,有一塊巨大的分心石,形如春筍。忽然,渭河北岸的山洞口,祥云翻滾,一匹身著花斑、生長雙翼的駿馬,躍出山洞,朝自己飛騰而來。駿馬身上的花斑,與三陽川地形相似。于是他靈機(jī)一動,繪成了八卦圖。這就是龍馬負(fù)圖的傳說。那個山洞,人們叫龍馬洞。
龍馬為伏羲創(chuàng)八卦做出了重要貢獻(xiàn),但不知什么原因,或許負(fù)圖飛奔勞累過度吧,它四肢無力,雙翼也飛不起來了。伏羲對龍馬非常感激,教給它重新振作的辦法。伏羲說,溯渭河而上,到一個叫鴛鴦嘴的地方,再沿渭河支流榜沙河南行,在榜沙河與龍川河交匯的地方,可得神力。龍馬按照伏羲的囑咐,開始了行程。它鼓足勇氣,使出渾身力量,沿渭河源流走啊走,走了七七四十九天,過了渭南、新陽、甘谷、盤安、洛門、武山、山丹,穿過邱家峽,看見一股清流從南而來,注入了渭河。此處的西南方向山形似一雙鴛鴦戲水,山頭好像鴛鴦的嘴。龍馬心有所悟,知道從南而來的河水,就是榜沙河了。它飲了一口河水,添了幾分精神,沿榜沙河向南而行,但見兩岸青山蔥蘢,景色迷人。走過丁家門、傅家門、王家門,在早晨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到了楊家坪。從楊家坪向左一拐,頓足向南一望,啊,榜沙、龍川兩股清溪合流之處,云蒸霞蔚,氣象萬千。舉目四顧,一川莊稼豐茂,碧綠可愛;兩面高山逶迤,古木參天。側(cè)耳細(xì)聽,流水潺潺,猶如琴弦;百鳥爭鳴,妙音婉轉(zhuǎn)。一股清新的花香,沁人心脾,龍馬好像感到自己有無窮無盡的力量。它四蹄騰空,雙翼臨風(fēng),翱翔起來,漸漸化為一條巨龍,在天空盤旋九圈,然后一聲嘶鳴,向卦臺山方向呼嘯飛騰而去……
從此,人們把榜沙河與龍川河交匯的這個地方,就叫馬力坡,這一帶的河川,稱為馬力川,取馬得神力的意思。
有關(guān)地名的神話傳說篇2
很久以前,天上有一頭大白象,是玉皇大帝的坐騎。大象總想到凡間去走走,只是天有天規(guī),不能私自下凡。
這一天,大象在南天門口吃草,見守門金剛在打瞌睡,其就偷偷跑出南天門,向下一看,正好看到大海邊上一個好看的小島。其想:凡間有介好的地方,我要是能去游玩一下多好啊!一動心,也不顧啥天條,搖身一變,變成一個小后生駕起祥云,一會兒就降落在島上。
島上一個老頭看到這個陌生的人,便上前問道:“你從哪里來,叫啥名字?”大象腦筋一動,答道:“我叫阿祥,在海上抲魚,讓大風(fēng)刮到這里來了。”老頭看其衣服破舊,就講:“儂住到我屋里去吧!我屋里只有阿拉兩老,交關(guān)冷清。”阿祥說:“那我就做你的兒子吧!”老頭蠻喜歡,高興地把阿祥領(lǐng)回家。阿祥再也不想回天上去了。
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凡間過了一年半,大象私自下凡的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玉帝龍顏大怒,下令天將去把大象捉回。一天黃昏,阿祥抲完魚,打算回家。突然,天空響雷閃電像要塌掉一樣,阿祥曉得不好,連忙奔跑回家。兩老見其慌慌張張的跑來,問其出了啥事?阿祥眼淚汪汪,勿講閑話。這時,天將已闖進(jìn)院子,兩位老人嚇得昏倒在地。大象跑到海邊,回頭看了看兩個親人,嘆了口氣,縱身向海里跳去。只聽“轟”的一聲響,海面升起一座山,把大陸和小島緊緊連在一起,成了一個半島。
后來,這地方住的人多了起來,就把其稱為“象山”。
有關(guān)地名的神話傳說篇3
從前,有個山東人叫徐福,跑去跟秦始皇吹牛,他在海上遇到一位大仙,大仙把他帶到東南方的蓬萊山。山上有一座非常好看的宮殿,他急忙跪在大仙腳下,請問大仙,秦始皇怎么樣才能得到長生不老的仙藥。大仙說:只要始皇能送來童男童女,能工巧匠,就能得到。”
秦始皇聽了竟然相信了,非常高興。馬上下旨全國,征收三千童男童女,三百技藝最好的能工巧匠和各種種子、家畜、農(nóng)具等,一起讓徐福帶到蓬萊山,去取回長生不老的仙藥。
徐福只好硬了頭皮,從山東下船出海。只是他知道世界上哪有什么神仙和不老藥呢?現(xiàn)在只得聽天由命,讓船在大海里漂。也不知漂了幾天幾夜,忽然看見海中有一高山,山上長滿又高大的樹,確實(shí)是個難得的地方。他就對船上的人說:“這就是蓬萊山。”
徐福把大家?guī)У搅松缴?,造了一座道觀,又在山下挖了口水井,打算在這里長期隱居下來。不料第二年,秦始皇南游發(fā)現(xiàn)他在這里隱居,這可是要滿門抄斬的大事,于是,徐福連夜帶了童男童女、工匠,慌慌張張下船逃跑。據(jù)說,后來漂到現(xiàn)在的日本,才定居下來。蓬萊山留下了徐福建造的道觀和水井。
后來,有個叫陶弘景的道士滿世界云游,求仙煉丹。發(fā)現(xiàn)了蓬萊山和山上的道觀,山下的水井。他就住了下來。取了井中泉水,到蓬萊觀煉丹。還把自己的像,畫在觀內(nèi)墻壁上。
到了唐朝,象山縣建立了,縣城就設(shè)在蓬萊山下的彭姥村。以后,有人在蓬萊山上挖出了一塊石碑,石碑上刻著蓬萊觀和水井的由來。人們根據(jù)碑文記載,把蓬萊山改稱丹山,造了煉丹亭,重建了蓬萊觀,塑了陶弘景的像,把陶弘景煉丹用的水井,取名為“丹井”,蓬萊山下的縣城稱為“丹城”,一直沿用到今天。
看過有關(guān)地名的神話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