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戰(zhàn)勝刑天
刑天,即形天;漢族神話人物。《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 刑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於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是古代神話中的戰(zhàn)神。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上古戰(zhàn)勝刑天,希望對你有用!
刑天的個人介紹
在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刑天為一人形符號,為氏族部落的象征圖騰。刑天原本是華夏族無名神祇,被斷首后才被稱作“形天”。在《山海經(jīng)》的原本記戴,稱作“形天”,而“刑天”之得名,相信為陶淵明所改,根據(jù)《太平御覽》引用《陶靖節(jié)集讀山海經(jīng)詩》,“刑天”意為“形體夭殘”,但可能傳抄錯誤而有“刑天舞干戚”與“形夭無千歲”二說。
千年以來,文人們皆爭辯陶淵明用“刑天”或“形夭”,北宋時曾纮表示“刑天舞干戚”才是正確,但南宋時的周必大則提出反駁,認為“刑天舞干戚”用在詩詞上邏輯不通,故“形夭無千歲”才是正確。然而到了清代,陶澍則傾向曾纮之說,其后魯迅及郭沫若認為“形夭”及“形天”則達不到此意,故用“刑天”。
刑天的傳說記載
古代漢族神話傳說刑天原是一個無名的巨人,他在與黃帝的
大戰(zhàn)中,被黃帝砍掉了腦袋,這才叫刑天。“刑天”這個名字的意思就是:天者,顛也;刑者,戮也。天就是天帝,“刑天”就表示誓戮天帝以復仇。(另有一說認為,刑是割,刈的意思;天是首,即頭的意思)。
當炎帝還是統(tǒng)治全部落的天帝的時候,刑天是炎帝手下的一位大臣。他生平酷愛歌曲,曾為炎帝作樂曲《扶犁》,作詩歌《豐收》,總名稱為《卜謀》,以歌頌當時人民幸福快樂的生活。[4]
后來炎帝被黃帝推翻,屈居到南方做了一名天帝.雖然忍氣吞聲,不和黃帝抗爭,但他的兒子和手下卻不服氣。當蚩尤舉兵反抗黃帝的時候,刑天曾想去參加這場戰(zhàn)爭,只是因為炎帝的堅決阻止沒有成行。蚩尤和黃帝一戰(zhàn)失敗,蚩尤被殺死,刑天再也按捺不住他那顆憤怒的心,于是偷偷地離開南方天廷,徑直奔向中央天廷,去和黃帝爭個高低。
武器,刑天使的是戚,是一種巨斧,還有一塊青銅方盾,古代稱為干。
刑天左手握著青銅方盾,右手拿著一柄閃光名為“戚”的大斧,一路過關斬將,砍開重重天門,直殺到黃帝的宮前。黃帝正帶領眾大臣在宮中觀賞仙女們的輕歌曼舞,猛見刑天揮舞“干戚”殺將過來,頓時大怒,拿起寶劍就和刑天搏斗起來。兩人劍刺斧劈,從宮內(nèi)殺到宮外,從天庭殺到凡間,直殺到常羊山旁。
刑天的形象考證
在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刑天為一人形符號,為氏族部落的象征圖騰。刑天原本是華夏族無名神祇,被斷首后才被稱作“形天”。在《山海經(jīng)》的原本記載,稱作“形天”,而“刑天”之得名,相信為陶淵明所改,根據(jù)《太平御覽》引用《陶靖節(jié)集讀山海經(jīng)詩》,“刑天”意為“形體夭殘”,但可能傳抄錯誤而有“刑天舞干戚”與“形夭無千歲”二說。陶潛此詩寫成后,“刑天舞干戚”一詞,因傳抄錯誤而有“刑天舞干戚”與“形夭無千歲”二說。
北宋宣和六年,曾纮于《陶靖節(jié)集》后作跋,提出了他的看法:淵明讀山海經(jīng)詩有“形夭無千歲,猛志固有在”之句,竟莫曉其意,后讀《山海經(jīng)》云:“刑天,獸名也,好銜干戚而舞。”乃知五字皆錯。形夭乃是刑天,無千歲乃是舞干戚耳,如此乃與下句相協(xié)。
南宋時,周必大(1126-1204)于《二老堂詩話》書中提出反駁。他認為:余謂纮說固善,然靖節(jié)此題十三篇,大概篇指一事。如前篇終始記夸父,則此篇恐專說精衛(wèi)銜木填海,無千歲之壽,而猛志常在,化去不悔。若并指刑天,似不相續(xù)。又況末句云:“徒設在昔心,良晨詎可待。”何預干戚之猛耶?清中葉之際,陶澍(1779-1839)重刊《陶靖節(jié)集》,他傾向曾纮之說:既云夭矣,何又云‘無千歲’?夭與千歲,相去何啻彭殤?恐古人無此屬文法也。民初,魯迅于《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六〉文中,采用“刑天舞干戚”的說法,以此來證明陶淵明“并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而存在“金剛怒目式”的風格。然而,郭沫若于晚年寫的《讀詩札記四則》,卻贊成周必大的看法,他說:這樣明白曉暢的詩,宋人曾卻于節(jié)外生枝,謂“形夭無千歲,猛志固常在”疑其上下文不相貫,遂把“形夭無千歲”校改為“刑天舞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