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傳說中的風伯
風伯又稱風師、箕伯,名字叫做飛廉,蚩尤的師弟。相貌奇特,長著鹿一樣的身體,布滿了豹子一樣的花紋。頭象孔雀的頭,頭上的角崢嶸古怪,有一條蛇一樣的尾巴。曾與蚩尤一起拜一真道人為師傅,在祁山修煉。
職能
風伯之職,就是“掌八風消息,通五運之氣候”。風是氣候的主要因素,事關濟時育物。
《風俗通義》的《祀 典》稱,風伯”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養成萬物,有功於人。
王者祀以報功也”。
奉祀
對風伯的奉祀,秦漢時就已經列入國家祀典。
《唐會要》稱,奉祀風伯,升入中祀,并且要「諸郡各置一壇」, 與王同祀。道教宮觀中也有設殿供奉風伯雨師、雷公電母的,其風伯塑像常作一白發老人,左手持輪,右手執扇,作扇輪子狀,稱風伯方天君。風伯神誕之日為十月初五日。普通道教徒在其生存和職業同風有密切關系者才單獨奉祀風伯,一般道教徒只是在大型齋醮法會時才供奉風伯。
神話傳說
風伯,又稱風師、箕伯,他的名字叫做飛廉,他原來是蚩尤的師弟。他的相貌奇特,長著鹿一樣的身體,布滿了豹子一樣的花紋。他的頭好象孔雀的頭,頭上的角崢嶸古怪,有一條蛇一樣的尾巴。他曾與蚩尤一起拜一真道人為師傅,在祁山修煉。
修煉的時候,飛廉發現對面山上有塊大石,每遇風雨來時便飛起如燕,等天放晴時,有安伏在原處,不由暗暗稱奇,于是留心觀察起來。
有一天半夜里,只見這塊大石動了起來,轉眼變成一個形同布囊的無足活物,往地上深吸兩口氣,仰天噴出。頓時,狂風驟發,飛沙走石,把玩意兒又似飛翔的燕子一樣,在大風中飛旋。飛廉身手敏捷,一躍而上,將它逮住,這才知道它就是通五運氣侯,掌八風消息的"風母"。于是他從"風母"這里學會了致風,收風的奇術。
蚩尤和黃帝部落展開的那場惡戰,傳說蚩尤請來了風伯、雨師施展法術,突然間風雨大作,使黃帝部眾迷失了方向。黃帝布下出奇制勝的陣勢,又利用了風后所制造的指南車,辨別了風向,才把蚩尤打敗。被黃帝降伏后就乖乖地做了掌管的神靈。風伯作為天帝出巡的先鋒,負責打掃路上的一切障礙。每當天帝出巡,總是雷神開路,雨師灑水,風伯掃地。風伯的主要職責,就是掌管八面來風的消息,運通四時的節日氣候。
風神廟
康熙皇帝的兒子雍正,信奉佛教,由于思想局限的關系,他并不知道風是一種自然現象, 而是覺得風災是因神靈作祟。雍正六年,皇帝頒旨,命欽天監大臣勘測吉地,在皇宮的東側建設一座風神廟,正名叫宣仁廟,供奉風神,祈求神靈保佑,使國家和皇宮免遭風災。
宣仁廟坐落在今北池子大街2號、4號,廟門坐東朝西,中軸線殿宇均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門、鐘鼓樓、前殿、正殿、后殿和東西配殿,廟內前殿祀風伯,后殿祀八風神,俗稱風神廟。其規制仿中南海時應宮,原廟內有雍正皇帝御書的“協和昭泰”匾額。
佛教界認為在天界的風神是主管風的,因此,遇有不測風云時,皇帝要親自至此,焚香拜佛,有時派皇子皇孫們以及大臣們前來敬香。這們風神名風伯,好箕伯,張衡《思玄賦》:“屬箕伯以函風兮,懲典澀而為清。”李善注引《風俗通》曰:“風師者,箕星也;主簸物,能致風氣也。”由于這座寺廟離皇宮較近,早年一些大臣為了上朝方便也常借此留宿、吃齋,并給寺廟施舍,久面久之,一些大臣也深知風災的厲害,在治理國事時,分外注意防御風災。
因宣仁廟建在故宮附近,有人將其與凝和廟、普度寺、真武廟、昭顯廟、萬壽興隆寺、靜默寺和福佑寺統稱為“故宮外八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