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侖戰爭簡介
導讀:拿破侖率3萬余人,翻越了阿爾卑斯山沿海山脈的有名“天險”,對奧薩聯軍實行 中間突破,在蒙特諾特、洛迪、卡斯特萊奧內、阿科萊、里沃利等會戰中,接連獲勝, 迫使奧地利于1797年10月簽訂《坎波福米奧和約》,從而促使第一次反法聯盟徹底瓦解。
古今戰役之拿破侖戰爭簡介
從土倫到滑鐵盧
一個世界性的重要歷史人物——拿破侖,從1784年15歲入軍校到1799年發動政變, 建立以拿破侖為皇帝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再到他1815年退位,被放逐到圣赫勒拿島,其 整個一生幾乎都是在戰爭中度過的。因打仗有出色的才能而崛起,因打仗失敗而跌落。
處于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一個充滿血雨腥風的歷史時期,拿破侖似乎命里注定一生 要與打仗為伍,他曾率法軍先后7次反擊以英國、奧地利、普魯士等國組成的反法聯盟, 組織指揮過一系列戰斗,僅大的戰役就達60次左右。因此,他被人們稱為一代“軍事巨 人”。
拿破侖
拿破侖·波拿巴特,1769年8月15日出生于地中海科西嘉島阿雅克修城的一個沒落 貴族家庭。父親卡爾洛·波拿巴特是個律師,母親莉蒂西亞·拉莫利諾出身于意大利貴 族。 在拿破侖出生前一年(1768年),熱那亞共和國以200萬法郎將科西嘉賣給了法國。
拿破侖是波拿巴特家的次子,按意大利文,拿破侖一詞是“荒野雄獅”的意思。1779年, 拿破侖10歲時,以國家公費生的身分進入了法國內地香檳省的布利安陸軍小學,學習成 績以歷史、地理、數學為優。1784年,拿破侖升入巴黎軍校。1785年10月30日,拿破侖 正式被任命為拉費爾炮兵團軍官時,年僅16歲。他對炮兵專業有著濃厚的興趣,曾 閱讀了這方面許多書籍,研讀了亞歷山大、漢尼拔和愷撒等歷史上著名統帥的傳記,還 讀了有關歐洲的歷史、地理、宗教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的書籍,使他年輕時就較快地成熟 起來。
1789年法國爆發了震撼歐洲大陸的資產階級大革命。
1792年,法國國民公會宣布,廢除國王,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對此,歐洲封建 階級公然進行武裝干涉,國內王黨分子紛紛發動叛亂。1793年8月,盤踞在土倫城內的 保王黨引狼入室,將土倫拱手交給了英國和西班牙干涉軍。10月15日,土倫前線總指揮 部召開軍事會議,研究從正面奪取土倫的作戰計劃。對此,拿破侖列舉數條理由,認為 這一計劃是行不通的,他提出了自己的作戰方案,即首先集中主要兵力,攻占港灣西岸 的莫格內夫堡,奪取長卡半島,然后集中大量火炮,猛烈轟擊停泊在內港、外港中的英 國艦隊,切斷英國艦隊與土倫守敵之間的聯系。如能這樣,則土倫守敵在一無退路、二 無援兵、三無火力支援的情況下,不攻自破。這一大膽而又新穎的作戰計劃,顯示了他 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使與會人員驚嘆不已,拿破侖因此被任命為攻城炮兵的 副指揮官。戰爭情況正像拿破侖預料的那樣,戰斗開始的當天晚上,英國艦隊全部逃離 土倫港,法軍很快收復了土倫。
拿破侖在土倫嶄露頭角,1794年1月14日,他被任為炮兵旅長,為其一生軍事 生涯奠定了重要基礎。
1793年春,英、奧、普、荷、西和意大利的一些小國薩丁尼亞等組成第一次反法同 盟軍,聯合進攻法國。戰至1794年初,法國基本抵抗住了聯軍的進攻,并將戰爭推至法 國境外,迫使普、西、荷蘭退出反法聯盟。1795年,英、俄、奧三國戰略企圖分歧,難 以確定統一的對法軍事方針和行動,因而使戰爭進展緩慢。拿破侖1796年3月2日,受命 為法國意大利軍司令,年僅27歲,開始了他獨當一面的戰役指揮。這也是他一生征戰的 開始。
拿破侖率3萬余人,翻越了阿爾卑斯山沿海山脈的有名“天險”,對奧薩聯軍實行 中間突破,在蒙特諾特、洛迪、卡斯特萊奧內、阿科萊、里沃利等會戰中,接連獲勝, 迫使奧地利于1797年10月簽訂《坎波福米奧和約》,從而促使第一次反法聯盟徹底瓦解。
在一年多意大利之戰中,法軍共俘敵15萬名,繳獲軍旗170面,大炮550門,野戰炮600 門,并獲艦船51艘等。從奧地利手中奪取了不少地區,統治了北意大利,并使“自由、 平等”的口號和制度在意大利半島流行起來。意大利之戰,拿破侖在軍事上有許多成功 之處,如:打破了畏懼山地戰的傳統思想,他指揮部隊敢于翻越人跡罕至的“天險”, 收到了出奇之效,同時發展了山地戰經驗;能正確處理攻城和野戰的關系,法軍曾圍攻 曼圖亞要塞達7個月之久,但沒有強攻硬打,而把重點放在打擊奧國援軍,在野戰中予 以殲滅;培養了部隊頑強的戰斗精神,使其能夠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贏得戰爭。這些, 恩格斯針對拿破侖軍隊突破阿爾卑斯出情況說:“從拿破侖在1796年進行第一次阿爾卑 斯戰局和他在1797年越過朱利恩阿爾卑斯山脈向維也納進軍直到1801年為止,整個戰爭 歷史證明:阿爾卑斯山的山嶺和深谷已再不能使現代軍隊望而生畏了。”
1798年5月,拿破侖率法軍遠征埃及。同年12月,英國聯合俄、奧、葡萄牙、那不 勒斯和土耳其等國,結成第二次反法聯盟,企圖推翻法國督政府,奪回被法國占去的領 土。
1799年10月,拿破侖從埃及回國,11月9日發動政變,成立以他為第一執政的新政 府。1800年5月,拿破侖率軍攻入意大利,6月14日進行馬倫戈會戰,大敗奧軍。12月, 法軍又在霍恩林登擊敗奧軍。1801年1月,法奧簽訂《呂內維爾和約》,第二次反法聯 盟隨之解體。
1805年4—8月,英、俄、奧、瑞典和西西里王國等結成第三次反法聯盟,預期用50 萬聯軍打敗法國。拿破侖率法軍大敗俄奧聯軍。法奧簽訂《普雷斯堡和約》,俄軍撤離 奧地利,第三次反法聯盟失敗。
1806年9月,英、俄、普、薩克森和瑞典等國結成第四次反法聯盟,企圖將法軍從 其侵占的地區逐出。10月14日,法軍與普薩聯軍在耶拿和奧爾施泰特及與俄在埃勞、弗 里德蘭會戰,法軍均獲勝利,第四次反法聯盟隨即崩潰。
1807年11月,法軍入侵葡萄牙;翌年3—4月,法軍搶占西班牙的戰略要地,并占領 馬德里。1809年1月,英國和奧地利結成第五次反法聯盟。4月中、下旬,法軍5戰5勝, 擊退進到巴伐利亞境內的奧軍;5月13日再占維也納。同年10月14日,法奧簽訂《申布 倫和約》,第五次反法聯盟自行解體。
1812年6月,拿破侖率大軍60多萬人入侵俄國。戰爭初期,俄軍被迫后撤。8月17日 進行斯摩棱斯克會戰后,俄軍繼續后退。9月14日法軍進入莫斯科。俄軍于10月18日開 始反攻;翌日,法軍撤出莫斯科,爾后節節敗退,到12月,幾乎全軍覆滅。拿破侖的侵 俄戰爭,以喪失50多萬人的慘敗告終。
1813年2月,俄普結盟。3月,普魯士對法宣戰。隨后,俄、英、普、西、葡和瑞典 等國,結成第六次反法聯盟(奧地利于8月加入)。隨后進行了一系列會戰,拿破侖多 處轉戰,接連獲得小勝,但是擋不住聯軍的多路逼進。3月30日,巴黎守軍投降。4月6 日,拿破侖被迫退位,并被放逐到厄爾巴島。1815年3月1日,拿破侖從厄爾巴島秘密逃 回法國,20日進入巴黎,重新掌握政權(史稱“百日”王朝)。出席維也納會議的俄、 英、普、奧、瑞典等國代表,當即結成第七次反法聯盟,決定出兵70萬,分5路進攻法 國。6月,拿破侖率法軍主動出擊;16日進行利尼會戰,普軍失利后退;18日進行滑鐵 盧會戰,英軍在普軍配合下徹底擊敗法軍。拿破侖逃回巴黎,22日再次退位,被放逐到 圣赫勒拿島,直至去世。
拿破侖戎馬一生,親自指揮過的戰役約計60次,比歷史上著名的軍事統帥亞歷山大、 漢尼拔和愷撒指揮的戰役總和還要多。著名的意大利、馬倫哥、奧斯特利茨、耶拿、弗 里德蘭、阿斯佩恩和瓦格拉姆、博羅季諾、萊比錫、滑鐵盧之戰等,在戰爭史上都有較 高的地位。約20年的拿破侖戰爭,前期主要是為了抵御外來侵略,后期也有反抗民族壓 迫的因素。但戰爭已具有明顯的侵略性質和掠奪別的民族和兼并別國領土的反動目的, 給歐洲和法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拿破侖繼承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初期的傳統,廢除雇傭兵制,代之以征兵制和志愿 兵制,廣泛地動員和征集農民當兵,建立了一支新型的能征善戰的強大的資產階級軍隊, 兵力最多時達百萬之余,恩格斯曾經指出:“拿破侖的不朽的功績就在于:他發現了在 戰爭和戰略上唯一正確使用廣大的武裝群眾的方法,而這樣廣大的武裝群眾之出現只是 由于革命才成為可能。”拿破侖“唯才是舉”,不拘一格選拔將帥,平時注重教育訓練, 積極改善裝備,特別注重發展炮、騎兵。在世界軍事史上,從拿破侖開始才將炮兵正式 定為一個兵種,并得到非常成功的運用,對世界炮兵發展起了重大推進作用。這些對資 產階級軍隊建設及其作戰理論發展都曾發生了深遠的影響。
拿破侖在戰爭指導上,善于集中兵力,敢于以少擊多,力求以一兩次總決戰決定戰 爭的結局;遠距離機動迂回,乘敵不意,出奇制勝;采取以縱隊和各兵種密切協同的散 開隊形相結合的縱深戰斗隊形,不斷加強軍隊的突擊力;以積極進攻作為主要的作戰類 型,審時度勢,靈活用兵;對作戰指揮有過許多創新,包括在世界上最早組建參謀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