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三佛齊時期
導讀:直到14世紀末,其梵文名字“Singha-pura”(獅城)才首次出現。
新加坡的三佛齊時期
據史料記載,1320年,元朝派人到“龍牙門”(Selat Panikam)尋找大象;1325年,龍牙門派使臣到中國。而“龍牙門”就是今天的岌巴港(Keppel Habour),位于新加坡南岸的海峽中。
1330年,中國元代航海家汪大淵首次來到新加坡,并在所著《島夷志略》一書之稱為“單馬錫”,并留下了“近年速古臺王朝曾派七十多艘兵船攻打單馬錫,一月不下”的記錄。1365年的《爪哇史頌》把新加坡叫做“Tamusik”,而繪制于1430年(明代宣德五年)的《鄭和航海圖》則稱新加坡為“淡馬錫”,類似的名字還出現在同一時期的一份越南文獻上。顯然,無論是“單馬錫”、“淡馬錫”、還是“Tamusik”,都是馬來文“Temasek”(海城)的對音,源自梵文“tamarasa”(黃金)。直到14世紀末,其梵文名字“Singha-pura”(獅城)才首次出現。
相關閱讀:
汪大淵(1311年~?)元朝時期的民間航海家。字煥章。南昌人。至順元年(1330),年僅20歲的汪大淵首次從泉州搭乘商船出海遠航,歷經海南島、占城、馬六甲、爪哇、蘇門答臘、緬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橫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紅海到索馬里、莫桑比克,橫渡印度洋回到斯里蘭卡、蘇門答臘、爪哇,經澳洲到加里曼丹、菲律賓返回泉州,前后歷時5年。至元三年(1337),汪大淵再次從泉州出航,歷經南洋群島、阿拉伯海、波斯灣、紅海、地中海、非洲的莫桑比克海峽及澳大利亞各地,至元五年(1339)返回泉州。
汪大淵遠航回國后,便著手編寫《島夷志》,把兩次航海所察看到的各國社會經濟、奇風異俗記錄成章,作為資料保存下來。當時泉州路正在修郡志,泉州地方長官(稱達魯花赤)與主修郡志的人見此書在為贊賞,即將《島夷志》收入《泉州路清源志》中,作為附錄。后來汪大淵回到久別的故鄉南昌,將《島夷志》節錄成《 島夷志略》,在南昌印行。這本書才得以廣為流傳。但《島夷志》一書卻在元末兵亂中大部分散失,明朝后終于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