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怎么看待中國軍費的
軍費就是國家用于軍事方面的經費。包括用于軍事建設及武器裝配研發及制造和戰爭的經費。中國軍費在GDP中的比例低于1.5%。冷戰結束后美國、英國、俄羅斯等世界主要國家軍費占GDP的比例保持在2%~4%之間。那么日本是怎么看待中國軍費的?
每一次中國開人大會議,日本媒體最關注的就是兩件事情:“軍費”和“GDP”,想想也對,就住在你隔壁,你家里富了,身體壯了,就算你表現出和藹可親,說話輕聲輕語,但是對方還是會感到莫名的不安,心里想:這個大塊頭萬一什么時候暴怒,怎么辦?
3月5日,人大召開謎底揭曉,今年的國內總生產增長在7%,是相隔3年的第一次下調,而軍費將比前一年增加10.1%的約8868億元,是連續5年的兩位數增加,針對這兩個數字,日本媒體都是各有各的評價,如《產經新聞》等對中國軍費增加一直持批評態度,而有的媒體是從中國為什么要增加軍費的視野切入。
有一點是可以確定,在經濟發展逐步放緩的同時,中國軍費的增長也比過去有所降低,畢竟增加數額還是兩位數的增加,說明中國政府未來將繼續推行以軍事為中心的國家戰略,一刻也沒有放松。
在中國領導人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能體會出這個思想,如:“堅決維護海洋權利”,在反復重申要用適當方法處理海洋爭端之時,還不忘記加上了“有必要向海洋強國目標邁進”,“做好軍事斗爭的準備,確保國境,領海,領空的安全”。
從這個內容可以清楚讀出,中國方面在2015年也會加快國防戰略的轉型,從純粹的內陸軍事強國,到確保海洋權利的海空軍的國家轉型,這樣的轉型就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發資金,通過海空軍的綜合運用,以及戰略導彈部隊的加強,中國海軍繼續在東海,南海確立自己的軍事優勢。
關于海軍的建設,中國除了現在的第一艘從烏克蘭購回的航母“遼寧號”以外,根據各方面的情報,將會在上海或者大連開始新建1-2艘常規航母,甚至有些省市的民營企業也躍躍欲試,如常州的特殊電纜公司,甚至把自己獲得中國產航母電纜訂單放到網絡上炫耀了一番,建造航母每艘的費用在15-25億美元之間,如果開工,或者前期準備,這個啟動資金就會占軍費開支的很大部分。
除了建造航母,而且還有為航母配套的護航艦隊,這個數量也在20-30艘左右,如果按照英國王家研究所的發表,中國從2015年開始,在國內4個造船廠(滬東,武昌,大連,湛江)建造056驅逐艦的消息是可信的話,中國在今年也要為這個建造拿出10億美元。
很多日本媒體人認為經濟走下行時,中國軍費還是保持10.1%的增加,是不是與經濟背道而馳,可中國認為,正是因為經濟下行,很多造船企業接單困難,所以才會集中開工建造軍艦,這些訂單沒有飛往海外,而是給了國營企業,或者中國企業,這就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支撐點,如有些高鐵工程以及基礎設施開工也是這個原因。
中國政府的軍事預算不但有造艦,還有其他相關的項目,如現在在南海9個島礁的填海造島,就是各種軍事預算的一部分,這些都不是一般的填海造島,工程量大,價格高,如果不是國家行為,很難可以進行,并且相對于建造9艘航母,這些南海島礁還是便宜,并且可以成為不沉的航母,為軍事,航運,以及巡航等各種相關活動提供了便利,這也是為了與越南,菲律賓等國進行長期力量比拼所下的一步先招。
現在翻開中國報紙,或者查閱相關資料,中國的戰斗機以及導彈的開發,以及海軍艦艇,海警船只的建設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有了艦船還要培養船員,還要繼續研究設備的升級,這些都需要錢,其他包括網絡的研究,宇宙開發等,這些費用都不算在國防費用中,但是歐美方面一直指責中國沒有把這部分費用也放在國防預算中。
筆者還看到一個變化是,現在中國政府已經把武警等費用從國防費用中分離,形成了獨立的核算單位:“治安”,今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這部分費用也是增加了4.3%,達到了1500多億人民幣,應該這部分預算是用于應對分離分子,以及各種涉及恐怖的活動。
在中國人大發言人的記者招待會上,發言人說明了中國為何要軍費增加的理由與原因。
但是日本方面總的一個觀點是,現在中國軍費的開支是日本的約3.6倍,占亞洲總的軍費開支增加部分的60%左右,所以在軍費與軍事實力增加的同時,要向周邊國家說明軍事力量強化的具體的未來目標,以及關于軍事以及安全保障的中國國內的決定過程,如果不能這樣,周邊國家對中國的軍事發展還是有高度的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