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八一九事件是怎么回事
1991年8月19日,蘇聯副總統亞納耶夫發布命令宣布,戈爾巴喬夫由于健康原因已不能履行總統職務,自即日起由他本人代行總統職務。那么蘇聯八一九事件是怎么回事?
八月政變
“政變并非像晴天霹靂那樣突如其來……回答是:根本性的變革觸動了整個社會機體和社會各階層的根本利益。”
——戈爾巴喬夫著《八月政變》
戈爾巴喬夫是蘇聯共產黨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最后一屆領導人。他于1985年3月11日入主克里姆林宮,從此開始領導這個世界上唯一能夠與一個最發達的國家、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美國平起平坐的超級大國。
改革姿態
戈爾巴喬夫是以改革家姿態登上政治舞臺的。起初,蘇聯老百姓對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抱有極大希望。西方也歡迎這位克里姆林宮的新主人。戈爾巴喬夫一上任,就被西方輿論譽為“蘇聯各個領域的新一代領導人的代表”,“政治作風可能同他的前任迥然不同”,“戈爾巴喬夫有可能改變莫斯科的基調和方向”。
改革浪潮
戈爾巴喬夫入主克里姆林宮后,迅速掀起了一股改革“新浪潮”。他所謂的“新浪潮”,不過是把蘇聯的政治制度由社會主義改為資本主義。他試圖探討出一條不同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新路子。他首先把改革重點放在意識形態和政治體制方面。戈氏最初的改革是要“完善社會主義社會”。但是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和其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改革的鋪開,戈爾巴喬夫開始懷疑蘇聯的社會主義,試圖尋找一種“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1987年11月初,戈爾巴喬夫在十月革命70周年慶祝大會上作報告,對蘇聯70年的歷史和重要人物進行了評價,強調要改變“被扭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時應美國一家出版公司之約,戈爾巴喬夫趕寫了《改革與新思維》(該書原名題為《改革以及我國和全世界的新思維》),突出地強調“新思維的核心是承認全人類的利益和價值高于一切”。戈爾巴喬夫說:新思維“是深刻思考當代世界現實的結果,是理解到對政治的負責態度必須有科學論證的結果,是放棄了某些從前認為是不可能動搖的公理的結果。”
賦予思維
被賦予“新思維”的戈爾巴喬夫準備徹底改革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全面充實人權”。他在1988年6月蘇聯共產黨的全國黨代表大會上所作的報告中宣布:“要根本改變我們的政治體制”,實行“社會主義多元化”和“輿論多元化”,要改變共產黨的職能,把國家的“一切權力歸蘇維埃”。1989年11月26日,戈爾巴喬夫在《真理報》上發表長篇文章。他說:“如果前幾年蘇聯的改革只是完善過去的制度的話,”那么現在“必須改建我們(蘇聯)整個的社會大廈——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他還力主“促進多元化”,提倡議會民主和三權分立。
政治轉彎
戈爾巴喬夫在重大政治問題上的急轉彎,引起了蘇共黨內和蘇聯國內的政治分化。蘇共黨內隨即形成了以葉利欽為代表的“激進派”,以利加喬夫為代表的“傳統派”和以戈爾巴喬夫為代表的“主流派”(自稱是“政治中間派”)。同時,社會上還出現了500多個形形色色的政黨,6萬多個“非官方組織”。各種政治力量的消長,把戈爾巴喬夫推到風頭浪尖之上。戈爾巴喬夫仍能運籌帷幄,縱橫捭闔。1990年,戈爾巴喬夫為代表的“主流派”使用種種手法,貫徹“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路線。戈爾巴喬夫還利用各種派別之間的矛盾,在蘇共28大上繼續保住了蘇共中央的職務。以葉利欽為代表的“激進派”,聯合社會上其他反對派,1990年上半年趁“自由選舉”之機在一系列加盟共和國和地區
奪取政權,特別是葉利欽當選為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莫斯科和列寧格勒(今圣彼得堡)等重要城市的蘇維埃政權也被“激進派”人物掌握。1990年下半年,葉利欽等人正式退出蘇共,致力奪取蘇聯中央政權。在戈爾巴喬夫居于黨政主要領導崗位和“激進派”不斷進攻的情況下,“傳統派”1990年比較被動,利加喬夫在蘇共28大上被排擠出領導崗位。此后,“傳統派”未出現有號召力的代表人物。
代表大會
戈爾巴喬夫一方面窮于應付派系斗爭,另一方面仍忙于政治改革,除了改組蘇共中央領導機構和大批更換黨政干部以外,他還主持進行了政權機構的改革。首先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最高權力機構——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構是最高蘇維埃。
1989年5月召開了蘇聯人民代表大會。1990年3月和12月先后舉行了兩次蘇聯人民代表大會,對憲法進行了重大修改。修改后的蘇聯憲法取消了蘇共的領導地位,允許多黨制和政治多元化,實行三權分立的政體和議會民主,確立了總統制。戈爾巴喬夫要賦予總統“一切必要的權力,把改革政策付諸實現”。1990年3月,戈爾巴喬夫當選為蘇聯第一任(也是最后一任)總統。
1990年12月第二次人代會上還決定實行總統直接領導下的內閣制,并設立副總統職務,亞納耶夫在這次人代會上當選為蘇聯副總統。總統被賦予遠比最高蘇維埃主席更為廣泛的權力。按憲法規定,總統作為國家元首有16項權力。立志于改革“斯大林主義”專權的戈爾巴喬夫,卻把過多的權力集中于總統一人,不僅有悖于其改革初衷,而且增加了個人的責任和風險。總統成為矛盾斗爭的焦點。
斗爭
時間進入1991年。年初,“傳統派”對“激進派”采取了一些反擊措施,并對戈爾巴喬夫提出批評和警告。力量對比曾一度向“傳統派”傾斜。但是戈爾巴喬夫仍然堅持所謂“政治中間派”的立場。“激進派”則聯合民族分離主義勢力,鼓動礦工罷工和在一些城市組織游行集會,要求改組政府和最高蘇維埃,實行軍隊“非黨化”和沒收蘇共財產,并要求戈爾巴喬夫辭職。“政治中間派”的游戲,已經使戈爾巴喬夫引火燒身。他后來曾說:“當時出現了‘打倒!打倒總統!’的呼聲。”
到1991年第二季度,戈爾巴喬夫倒向“激進派”。他對葉利欽作了一系列讓步,其中包括不顧3月17日的全民公決結果,對已經起草好的聯盟條約草案進行修改、改組聯盟中央政權。結果,戈爾巴喬夫招來黨內的一片譴責。以葉利欽為代表的“激進派”勢力猛增。葉利欽于6月12日當選為俄羅斯聯邦總統,7月20日發布“非黨化”命令,限期解散機關、企業和軍隊中的蘇共組織。俄羅斯議會通過一些實行私有化的法律。這時,蘇聯經濟嚴重衰退,1991年負增長達12%,人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承認所有加盟共和國的主權,把“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改為“主權蘇維埃共和國聯盟”的《主權共和國聯盟條約》(簡稱“新聯盟條約”)準備在8月20日簽字。這個新聯盟條約一旦簽署,至少有5個加盟共和國不再屬于蘇聯,這涉及到蘇聯國家的完整和統一。
這樣,關于蘇聯的前途、蘇共的命運和社會發展等重大問題,都以尖銳的形式提到各種政治力量面前,激烈的較量在所難免。
相關人物: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俄語: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 ,蘇聯政治家,曾于1985年至1991年間擔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蘇聯總統、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蘇聯武裝力量最高統帥。1990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1991年12月25日獨立國家聯合體成立后,他被迫宣布辭職,蘇聯正式解體。2007年10月20日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成立了俄羅斯政黨社會民主聯盟,戈爾巴喬夫擔任黨魁(其后辭職)。2012年5月3日,被俄羅斯時任總統梅德韋杰夫授予圣徒安德烈·佩爾沃茲萬內勛章。2014年10月8日,因健康狀況惡化,住院治療。
鮑里斯·尼古拉耶維奇·葉利欽(:Бори́с Никола́евич Е́льцин,1931年2月1日-2007年4月23日),俄羅斯首任總統。曾歷任蘇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蘇共莫斯科第一書記、蘇聯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 葉利欽是個充滿爭議的政治人物,他在蘇聯共產黨年代因矢言打擊貪污而聲名大噪,但其政權卻飽受貪污丑聞困擾。他執政時推動市場經濟和民主制,但他采取“休克療法”以令俄羅斯盡快走上資本主義,卻讓俄羅斯經濟瀕臨崩潰,最后更曾以武力鎮壓反對者。而在任內兩次向車臣發動攻擊,卻未能平息車臣分離主義分子,也動搖了他在國民心目中的領導形象。1999年12月31日,葉利欽宣布辭職,普京為代總統,震驚朝野。2007年4月23日,葉利欽因心臟病加重在莫斯科突然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