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世人物生平
劉光世(1089年—1142年),字平叔,將門世家,南宋高宗時抗金將領,為“南宋中興四將”之一。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劉光世人物生平,希望對你有用!
劉光世人物生平
少年得志
劉光世,字平叔,保安軍(治今陜西志丹)人,將門世家。以蔭補入官為三班奉職,累升領防御使,郎延路兵馬都監。宣和三年,跟隨父親劉延慶鎮壓方臘起義,憑借戰功升領耀州觀察使、鄜延路兵馬鈐轄。宣和四年,宋軍攻遼,劉光世隨父攻取易州(今河北易縣),升領奉國軍承宣使,進入高級武官行列;在進攻遼南京的戰役中。劉光世違約未到達,致使已先攻入城內的宋軍失援而敗,成為宋軍攻遼戰敗的原因之一,因此被降官。后在鎮壓河北起義軍張迪中立功,恢復領承宣使,升任鄜延路馬步軍副總管。
靖康元年(1126),西夏應金朝之約攻宋以牽制宋朝,劉光世在杏子堡(當在今陜西志丹東杏子河畔)戰斗中擊敗西夏軍,以功升領侍衛馬軍都虞候銜,成為侍衛馬軍司次長官。同年十一月,金軍第二次進攻宋首都開封,劉光世率步騎3000勤王,在行軍途中得知北宋已被金滅亡。次年四月下旬.劉光世率部到達尉氏,得到兵馬大元帥府今,率部前往濟州,于濟州南新興鎮遇到正前往南京應天府的康王趙構,當即被任為元帥府五軍都提舉。
宋高宗即位后。劉光世任提舉御營使司一行事務、行在都巡檢使,陜西將官王德(王夜義)開始隸屬劉光世部。八月,劉光世以討平山東李昱之功,升領奉國軍節度使,是南宋建立后第一個建節的將領。十月,宋高宗南逃,任命劉光世為滁州、和州(今和縣)、濠州(今鳳陽東北)、太平州(今當涂)、無為軍(今無為)、江寧府界制置使,苗傅任都統制,先后擊敗張遇、李成。升領檢校少傅。
抗擊金兵
建炎三年二月,金軍500騎兵追擊至天長。宋高宗渡江南逃,劉光世所部未遇金兵即潰退渡江。被任為行在五軍制置使,屯守鎮江府,隨后又升為殿前都指揮使,成為名存實亡的殿前司長官。三月,苗傅、劉正彥在杭州發動兵變。四月,劉光世參與平定苗、劉兵變,升為太尉、御營副使,所部即稱御營副使軍。后任江東宣撫使,守太平州、池州,移守江州。九月,金軍自黃州渡江,劉光世率軍南逃。建炎四年二月,河北流寇酈瓊圍攻固始縣,降于劉光世后撤圍南下。
建炎四年(1130)六月,撤消御營使,劉光世所部無所隸屬,因其階官為太尉,號稱"太尉兵",大臣們認為欠妥,遂設御前巡衛軍,以劉光世為都統制,兼任兩浙路安撫使、知鎮江府,又加開府儀同三司為使相。金將撻懶(完顏昌)攻楚州,劉光世違詔不援,只派王德、鄙瓊率輕兵襲擾金軍而已。紹興元年(1131)三月,劉光世改兼淮南、京東路宣撫使,置司揚州,但劉光世不奉詔。次年六月,劉光世升領寧武軍、寧國軍兩鎮節度使。紹興三年四月,改兼江東路宣撫使,置司建康。九月,南宋調整江防部置,劉光世改為江東、淮西宣撫使,置司池州;十月,偽齊軍渡淮南犯,劉光世移駐建康設防。紹興四年,金和偽齊聯軍臨江;五年正月,宋高宗親征抵抗,并再次調整江防部署,劉光世升少保。十二月,南宋改軍制,廢神武軍及巡衛軍號,改設行營護軍。劉光世所部改為行營左護軍。六年五月,以部將王師成擊敗偽齊軍之功,加領保靜軍節度使,遂成為繼韓世忠之后第二個領三鎮節度的將領。六月,劉光世移屯廬州。十月,偽齊劉麟渡淮攻宋時,劉光世棄城南逃,在右相兼都督張浚的督迫之下,被迫回軍,并派王德、酈瓊等擊敗偽齊軍于霍丘等地。藕塘之戰楊沂中等大敗偽齊軍后,劉光世派王德率軍隨楊沂中追擊偽齊軍。
遭受降級
劉光世一貫畏懼金軍,每逢奉詔移駐前線,大多不奉詔而設法退避,治軍不嚴,不少流寇、叛軍樂于投附為部屬,成為當時人數最多的軍隊之一。劉光世還常虛報軍額,多占軍費,作戰時又多不親臨前線而是坐守后方,以便必要時逃跑。大臣們對他深為不滿,但宋高宗考慮到南宋政權基礎還不穩固,劉光世所部仍是不得不依靠的軍事力量之一,不僅設法滿足其后勤軍需的供應,還不斷對劉光世加官進爵,以防止其部屬潰散后復為流寇或投奔偽齊。紹興六年十二月,右相兼都督張浚奏:"劉光世驕惰不戰,不可為大將,請罷之。"而左相趙鼎則認為,劉光世"將家子.將率士卒多出其門下,若無故罷之,恐人心不可"。紹興七年二月,宰相張浚再次上奏:劉光世"沉酣酒色,不恤國事,語以恢復,意氣拂然,乞賜罷斥,以儆將帥"。四月,劉光世罷為少師、萬壽觀使,其部隸屬都督府。張浚意在直接控制左護軍,以王德為都統制,酈瓊為副都統制。果然如趙鼎所推測,引起酈瓊等不少中低將領的不滿,酈瓊直屬部隊雖只5000余人,但在他的煽動裹脅下,同年八月叛歸偽齊的竟達4萬人之多。劉光世的行營左護軍5.2萬多人,僅剩王德所部8000余人及零星部隊。
回天乏術
紹興八年(1138)冬,宋金第一次議和。宋高宗以宋金議和,劉光世賜和眾輔國功臣號,進封雍國公、陜西宣撫使。張俊亦賜功臣號,與已賜功臣號的韓世忠,成為南宋初期僅有的三個賜功臣號及領三鎮節度使的將領。
紹興十年(1140),金朝違約南侵。五月,劉锜進行順昌保衛戰時,宋高宗又重新起用劉光世為三京招撫處置使以援劉锜,顯然是對罷免劉光世兵權不當的一種撫慰,也可能想利用劉光世對偽齊滅亡后又投金的舊部產生某種影響。但劉光世在宋的舊部王德不原歸屬,宋朝廷只能調撥李顯忠、李貴、步諒等將領所屬數千人歸屬劉光世,戰斗力不強,未起多大作用。
紹興十一年(1141)四月,南宋朝廷收韓世忠、張俊、岳飛三大將兵權;六月,劉光世也再次被收兵權,罷為萬壽觀使、封楊國公。紹興十二年(1142),劉光世死,終年54歲,謚武僖。乾道八年(1172),追封安城郡王。開禧元年(1205),追封鄜王。
劉光世的歷史評價
元·脫脫等《宋史》:"南渡諸將以張、韓、劉、岳并稱,而俊為之冠。然夷考其行事,則有不然者??∈苄碾鲎ρ乐?,其平苗、劉,雖有勤王之績,然既不能守越,又棄四明,負亦不少。矧其附檜主和,謀殺岳飛,保全富貴,取媚人主,其負戾又如何哉?光世自恃宿將,選沮卻畏,不用上命,師律不嚴,卒致酈瓊之叛。迎合檜意,首納軍權,雖得善終牖下,君子不貴也。二人方之韓、岳益遠矣。"
宋·朱熹《朱子語類》:"光世在當時貪財好色,無與為比,軍政極是弛壞,罷之未為不是………"
明·錢士升《二十五別史》:"光世在諸將中最先進,馭軍無法,不肯為國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