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楊廣歷史
隋煬帝楊廣,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后獨孤伽羅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楊廣隋煬帝歷史,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楊廣隋煬帝簡介: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華陰人(今陜西華陰),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后獨孤伽羅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生于大興,開皇元年(581年)立為晉王,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年)七月繼位。在位期間開創(chuàng)科舉制度,修建隋朝大運河 ,營建東都、遷都洛陽,對后世頗有影響,然而頻繁的發(fā)動戰(zhàn)爭,如親征吐谷渾,三征高句麗,加之濫用民力,致使民變頻起。造成天下大亂,直接導致了隋朝的覆亡。
大業(yè)十四年(618年),驍果軍在江都發(fā)動兵變,楊廣被叛軍縊殺。唐朝謚煬皇帝,隋恭帝楊侗謚世祖明皇帝,夏王竇建德謚閔皇帝,《全隋詩》錄存其詩40多首。
楊廣隋煬帝歷史:
隋煬帝楊廣(569~618)隋朝第二代皇帝,漢族,即隋煬帝。隋代詩人。隋文帝次子,一名英。母獨孤氏。少敏慧,好學善詩文,儀容俊美,開皇元年(581),立為晉王。六年,任淮南道行臺尚書令。八年冬,任行軍元帥統(tǒng)兵伐陳。滅陳后,封太尉。開皇二十年(600),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七月文帝病逝于大寶殿,太子廣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大業(yè)。為了使控制江南,南糧北運等,大業(yè)元年(605)興修運河,南北四大水系也由此而溝通。廟號世祖,謚號明帝,唐時改謚煬帝。《隋書·世祖本紀》中記載著隋煬帝:“上美姿儀,少敏慧”。
隋煬帝楊廣·政績:
隋煬帝(604年—618年在位)“修通運河”、“西巡張掖”、“開創(chuàng)科舉”、“開發(fā)西域”可以概括他一生所為。
登基前完成祖國統(tǒng)一(一統(tǒng)江山)
大隋國公元589年,年僅20歲的楊廣被拜為隋朝兵馬都討大元帥,統(tǒng)領51萬大軍南下向富裕、強盛的陳朝發(fā)動進攻,并完成統(tǒng)一。當時人們認為“長江天塹,古以為限隔為南北......”當年符堅百萬大軍都沒有突破長江天塹。可見這是非常難以完成的任務。可隋軍在楊廣的指揮下,紀律嚴明、英勇善戰(zhàn),一舉突破長江天塹。所到之處,所向披靡。而對百姓則“秋毫無犯”,對于陳朝庫府資財,“一無所取”。博得了人民廣泛的贊揚。“天下皆稱廣以為賢”。20歲的楊廣完成了中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結束了上百年來中國分裂的局面。也結束了中國三、四百年的戰(zhàn)亂時代。從此中國進入了和平、強盛的時代。這要比李世民指揮部隊平定各路農民起義與割據(jù)的小軍閥要戰(zhàn)功卓著。
一、下令修建完成大運河(修通運河)
京杭大運河隋煬帝下令開挖修建南北“大運河”,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連接起來。如此浩大的工程,利于千功萬代。大運河對于中國來說遠比長城對于中國更重要。大運河連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連接了兩個文明。使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成為一體。修建大運河是凝聚中國之舉。滿足了將已成為全國經濟中心的長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連接起來的迫切需要。“大運河”的修建使中國水運暢通、發(fā)達,為中國后世的繁榮富強打下了牢固堅實的基礎。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隋煬帝為中國后代子孫萬代帶來了巨大的好處。他對中國的功績是不朽的、是很難有人比擬的......只是為此付出的代價太大。勞民傷財導致滅國。如此浩大的工程誰修建都不討好,誰建都會傷國體。有誰敢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還有誰敢做如此大的手筆?大概只有氣魄同樣浩大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了。
二、親自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西巡張掖)
公元605年(大業(yè)元年),隋將韋云起率突厥兵大敗契丹,韋云起揚言借道去柳城(今遼寧朝陽南)與高麗交易,率軍入其境,契丹人未加防備。韋云起率軍進至距契丹大營50里處,突然發(fā)起進攻,大敗契丹軍,俘虜其男女4萬余人。隋朝阻止拖延了契丹的崛起強大。
公元608年(大業(yè)四年),隋煬帝派軍滅了吐谷渾。開拓疆域數(shù)千里,范圍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庫魯克塔格山脈,南至昆侖山脈,并實行郡縣制度管理。使之歸入中國統(tǒng)治之下。這是以往各朝從未設置過正式行政區(qū)的地方。
公元609年(大業(yè)五年),隋煬帝率大軍從京都長安(今西安)浩浩蕩蕩的出發(fā)到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經大斗拔谷北上,到達河西走廊的張掖郡。這次出行絕不是游山玩水,個人玩樂的。因為西部自古大漠邊關、自然條件環(huán)境惡劣,隋煬帝還曾遭遇到暴風雪的襲擊。此峽谷海拔三千多米,終年溫度在零度以下。士兵凍死大半,隨行官員也大都失散。隋煬帝也狼狽不堪,在路上吃盡苦頭。隋煬帝這次西巡歷時半年之久,遠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其意義重大。在封建時代,中國皇帝抵達到西北這么遠的地方,只有隋煬帝一人。隋煬帝西巡過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進一步促成了甘肅、青海、新疆等大西北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隋煬帝到達張掖之后,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史臣紛紛前來朝見,表示臣服。各國商人也都云集張掖進行貿易。隋煬帝親自打通了絲綢之路,這是千古名君才能有的功績。為炫耀中華盛世,隋煬帝楊廣在古絲綢之路舉行了盛大的萬國博覽會。這是舉世創(chuàng)舉。“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萬里何所行,橫漠筑長城。
豈合小子智,先圣之所營。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
詎敢憚焦思,高枕于上京。北河見武節(jié),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沒,原野窮超忽。撞金止行陣,鳴鼓興士卒。
千乘萬旗動,飲馬長城窟。秋昏塞外云,霧暗關山月。
緣嚴驛馬上,乘空烽火發(fā)。借問長城侯,單于入朝謁。
濁氣靜天山,晨光照高闕。釋兵仍振旅,要荒事萬舉。
飲至告言旋,功歸清廟前。”
這是隋煬帝在這次西巡所做的《飲馬長城窟行》,成為千古名篇。“通首氣體強大,頗有魏武之風。”后代文人對他詩篇的評價極高。“混一南北,煬帝之才,實高群下。”,“隋煬起敝,風骨凝然。隋煬從華得素,譬諸紅艷叢中,清標自出。隋煬帝一洗頹風,力標本素。古道于此復存。”,另一首隋煬帝寫的《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足以顯示他的文采。“能作雅正語,比陳后主勝之。”,“隋煬詩文遠宗潘、陸,一洗浮蕩之言。惟錄事研詞,尚近南方之體。”隋煬帝的詩文在中國文學、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隋煬帝此次西巡開拓疆土、安定西疆、大呈武威、威震各國、開展貿易、揚我國威、暢通絲路。乃一代有作為的國君所為。
隋煬帝除向西北開拓疆土外,隋朝大軍還向東南進行了一系列開疆拓土的戰(zhàn)爭,這些戰(zhàn)爭的勝利使大隋王朝東南的領土疆域擴大到印度支那的安南、占婆(今越南地區(qū))、及臺灣等地。此外隋朝還把強大的突厥分裂成東突厥與西突厥兩部,并在和東突厥的戰(zhàn)斗中取得勝利。這也為以后唐太宗取得一系列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有些現(xiàn)代人看唐朝疆域的看法,隋朝的疆域比唐朝大。
三、開創(chuàng)科舉
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魏晉以來選官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無法繼續(xù)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時,正式設立進士科,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
大業(yè)二年(公元606年),隋煬帝始建進士科,典定科舉制度,這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楊廣創(chuàng)建了對后世影響深遠的科舉制,開設進士科,那時的進士科以考政論文章為主,選擇“文才秀美”的人才。《通典》說楊廣優(yōu)先考慮的是個人的品質而不是文才。煬帝時還增加了科舉錄取人數(shù)。至607年,考試科目已經有了十科。這標志著科舉制度的產生。大業(yè)三年(公元607年),煬帝詔令:“文武有職事者,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節(jié)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zhí)憲不撓,學業(yè)優(yōu)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臀力驃壯十科舉人。”大業(yè)五年(公元609年)煬帝又詔:“諸郡學業(yè)該通,才藝優(yōu)洽,臀力驃壯,超群等倫,在官勤奮,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強御,四科舉人。”隋煬帝楊廣更注重個人品質的選拔人才的政策,為初唐培養(yǎng)了大批的強毅正直的人才。科舉制度的創(chuàng)建,重才學品質而不重門第,削弱了門閥大族世襲的特權。“百官不得計考增級,必有德行功能,灼然顯著者,擢之。”“魏、周官不得為蔭。”這種“任人唯賢”的改革,為選拔下層優(yōu)秀知識分子提供了極好的機會。這無疑是異常高明的創(chuàng)舉,對后世中國影響深遠。
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沖破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門閥的作用;擴大了官吏的來源,為大批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識分子參政提供了機會,“大者登臺閣,小者任郡縣”;科舉制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lián)系起來,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科舉取士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地方豪門世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手里,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局的穩(wěn)定。因此,這一制度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四、開發(fā)西域
隋煬帝向四處用兵擴張的野心從即位第一年就激發(fā)出來了。這年,北方的契丹族侵擾營州,被隋煬帝派出的將領韋云起擊敗,這使楊廣用兵的信心倍增。兩年之后,楊廣開始大規(guī)模地開發(fā)經營西域。
在這以前,隋朝基本上是在張掖和西域商人進行貿易的,隋朝由黃門侍郎裴矩負責具體事務。后來,裴矩上疏主張開發(fā)經營西域,這激發(fā)了隋煬帝建立像秦始皇和漢武帝那樣功績的強烈欲望。但是,隋煬帝所做的卻是賠本的買賣。好大喜功,貪慕虛榮,白白地浪費了國家巨大的財富。
隋煬帝主要是用金錢來引誘西域的商人來朝貿易,還命令西域商人所經過的地方郡縣要殷勤招待,這根本不是平等的貿易,而是借貿易之名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但隋煬帝為了開發(fā)經營西域,還是派兵做了一些統(tǒng)一工作。如打敗了西突厥的處羅可汗,掃除一大障礙。擊敗吐谷渾,將其領地建成四郡,派遣官員治理,保證了和西域的暢通。
本來,和西域的貿易應該是雙方互利的,但在隋煬帝朝貢式貿易的思想指導下,主要是向西域炫耀隋朝的富有,所以隋朝基本上是賠錢的。在西域商人走的時候,還要給予很多的賞賜。本應給百姓帶來好處和幸福生活的經營西域,結果使國家耗費巨額錢財,百姓也因此而負擔巨增。
公元610年的正月,隋煬帝在洛陽用大演百戲來招待西域商人,前后達一個月之久。洛陽的店鋪都用帷帳裝飾,讓西域的商人們免費吃飯,免費住宿。隋煬帝用巨額國財賺取虛有的名聲,用錢引誘西域各國商人和使者來朝賀,面子賺足了,錢也賠老了。其實,這就是中國古代典型的朝貢貿易,小國來朝拜,我得到高高在上的榮譽,然后給你豐厚的金銀珠寶賞賜。
五、建立天朝體系
大業(yè)三年,啟民可汗來朝入貢,尊隋天子圣人可汗
大業(yè)四年,倭國主多利思比孤第三次遣使入貢
大業(yè)五年,吐谷渾等西域諸邦向隋帝國稱臣進貢
從此影響中原王朝一千五百余年的天朝體系就此開始,直至清廷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