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李適飽嘗戰火的洗禮和考驗
導語 :德宗在位前后施政風格出現的巨大反差和矛盾,一方面說明了這位自幼生于安逸后又飽經亂離的壯年天子的政治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唐帝國在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面貌。
唐朝第十位皇帝:唐德宗(779年——805年在位)李適(742年-805年)(適發音為Kuò),天寶元年(742)四月十九日生于長安大內宮中。他是肅宗的長孫、代宗的長子,他的整個少年時代,正是大唐帝國昌盛繁華的輝煌歲月。但好景不長,他14歲那年(天寶十四載,755)的十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第二年長安失守,玄宗出逃四川,從此大唐帝國陷于一場亙古少見的大動亂之中。在大唐帝國的盛衰變遷中,德宗和其他皇室成員一起飽嘗了戰亂和家國之痛,也親身經歷了戰火的洗禮和考驗。在位26年,享壽64歲。謚號為神武孝文皇帝。在位前期,堅持信用文武百官,嚴禁宦官干政,頗有一番中興氣象;但涇原兵變后,文官武將的相繼失節與宦官集團的忠心護駕所形成的強烈反差使德宗放棄了以往的觀念。在執政后期,德宗委任宦官為禁軍統帥,在全國范圍內增收稅間架、茶葉等雜稅,導致民怨日深。于貞元二十一年(805年)逝世。
唐德宗
代宗即位之初,李適被任命為天下兵馬元帥,肩負起與安史叛軍余孽最后決戰的使命。平定叛軍之后,李適因功拜為尚書令,和平叛名將郭子儀、李光弼等八人一起被賜鐵券、圖形凌煙閣。
一生四大矛盾
廣德二年(764)正月,李適以長子身份被立為皇太子,并于二月舉行冊禮。大歷十四年(779)五月,代宗病逝于長安宮中。身為皇太子的李適遵照父皇遺詔柩前即位,就是歷史上的唐德宗。
德宗在位整整26年,要用他遺詔中所說,就是“二十有七載”,這是虛指。唐朝皇帝中,比他在位時間長的只有高宗和玄宗,太宗也不過在位23年;在他之后,再沒有哪個唐朝皇帝比他在位時間長。
德宗登基以后次年改元。他在位期間,共使用了三個年號:建中(4年)、興元(1年)、貞元(21年)。
青少年時代的動蕩生活使德宗深知安定的可貴,他登基以后,大有圖強復興的雄心壯志。即位之初,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實施革新,果敢有為。但是,德宗采取的很多措施都因為安史之亂后唐帝國的積重難返而收效甚微,有的盡管粗見成效,但也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當德宗的一番改革遭遇挫折后,他的雄心竟然消失殆盡。德宗一生中,無論是性格還是行動,都充滿了矛盾和悲劇色彩。
矛盾之一:由即位之初信任宰相演變為對大臣的猜忌,并形成了拒諫飾非、剛愎自用的性格。
朝廷之上頻頻發生人事變動,尤其是頻繁地更換宰相,使德宗在位時期的朝政,即使偶爾能夠呈現令人鼓舞的新氣象,也都不過是曇花一現而無法保持下去。人事的紛爭使德宗徒有宏圖壯志,而不能實現救國興邦。
矛盾之二:由武力削藩轉而變為對藩鎮姑息。
德宗即位后,一直試圖削奪擁兵自重的地方藩鎮節度使的權力。為此,他不惜使用武力。
建中二年(781)正月,河北成德鎮(駐守恒州,今河北正定)節度使李寶臣病死。按照以往藩鎮節度使死后將職位和土地傳給子孫的規矩,他的兒子李惟岳上表請求繼承父位。德宗早想革除藩鎮父子相傳、不聽命朝廷的弊端,堅決拒絕了這一要求。魏博節度使田悅、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山南節度使梁崇義為了他們共同的利益和李惟岳密謀聯手,準備以武力抗拒朝廷。德宗征調京西防秋兵萬余人戍守關東,并親自在長安設宴犒勞征討兵馬,打響了武力削藩的戰役,并在最初階段取得了巨大成果:淄青李正己病死后,他的兒子李納被打得大敗,李惟岳被其部將王武俊殺死,只有田悅在魏州負隅頑抗。成德鎮的大將張忠和投降,德宗任命他為成德節度使。但是,德宗在削藩過程中,利用藩鎮打藩鎮,導致了參與朝廷削藩戰役的幽州節度使朱滔等人的不滿。結果,形勢發生逆轉。建中三年(782)底,盧龍節度使朱滔自稱冀王、成德王武俊稱趙王、淄青李納稱齊王、魏博田悅稱魏王,“四鎮”以朱滔為盟主,聯合對抗朝廷。
矛盾之三:對內廷宦官由即位之初的“疏斥”轉而變為后來的委重,以宦官掌握神策禁軍和擔任監軍成為制度。
矛盾之四:由即位初期的節儉和禁止各地進獻轉變為喜歡財物與大肆聚斂。
德宗即位之初,就在任命崔佑甫為相的兩天后,詔告天下,停止諸州府、新羅、渤海歲貢鷹鷂。又隔一天,德宗又詔山南枇杷、江南柑橘每年只許進貢一次以供享宗廟,其余的進貢一律停止。幾天后,他連續頒布詔書,宣布廢止南方一些地方每年向宮中進貢奴婢和春酒、銅鏡、麝香等;禁令天下不得進貢珍禽異獸,甚至規定銀器不得加金飾。為了顯示自己的決心,他又下令將文單國(今老撾)所獻32頭舞象,放養到荊山之陽;對那些專門供應皇帝狩獵的五坊鷹犬更是統統一放了之。同時,還裁撤了梨園使及伶官之冗食者300人,需要保留者均歸屬到太常寺。為了顯示皇恩浩蕩,他詔令放出宮女百余人。德宗的改作,的確顯示出新君登臨大寶以后的新氣象。
但是,自從因朱泚事變出逃奉天以后,他似乎意識到錢財的重要性,也開始改變了態度。從這時起,他不僅開始喜歡錢財,而且還主動地要求地向他進貢。此外,德宗還經常派中使宦官直接向政府各衙門以及地方公開索取,稱為“宣索”。貞元年間擔任宰相的陸贄,因為拒絕所有來京城辦事的官員的禮物,德宗還派人開導他,不要太過清廉,對人家的禮物一律拒絕是不通人情世故,像馬鞭、鞋帽之類的小禮物,收受一點也無關緊要。
從禁止地方額外進貢到大肆聚斂錢財,德宗不僅改變了他的財政政策和用人政策,也給他的治國為君之道帶來了不良名聲。
德宗在位前后施政風格出現的巨大反差和矛盾,一方面說明了這位自幼生于安逸后又飽經亂離的壯年天子的政治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唐帝國在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面貌。
李適的中醫貢獻
唐德宗皇帝(742-805年)。自撰《貞元集要廣利方》五卷,書中有方五百八十六首。是書未見行世,后世之《醫心方》、《證類本草》等均有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