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賢臣裴度
裴度(765年至839年)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字中立。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貞元五年(789年)進士。憲宗元和時拜相,率兵討平淮西割據者吳元濟,封晉國公,世稱裴晉公。后又以擁立文宗有功,進位至中書令。死后贈太傅。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唐代著名賢臣裴度,希望對你有用!
唐代著名賢臣裴度圖片
唐代著名賢臣裴度個人簡介
貞元五年(789年)進士及第,登宏詞科,又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對策高第,授河陰縣尉。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累官至御史中丞。時憲宗在宰相李吉甫、武元衡的支持下,決心削平不受朝命的藩鎮。淮西(治蔡州,今河南汝南)自李希烈以來,節度使均由軍中擁立,專制一方。這一年節度使吳少陽死,子吳元濟圖謀繼立,發兵侵擾鄰境,威脅朝廷。憲宗發兵征討。成德(今河北正定)節度使王承宗、淄青(今山東益都)節度使李師道與元濟勾結,派遣刺客刺死主張討伐的宰相武元衡,砍傷裴度。憲宗即命裴度代元衡為相,主持討叛軍事。十二年,討叛軍打了一次大敗仗,宰相李逢吉等以淮西屯兵四年,勞師弊賦,力主罷兵。裴度認為淮西是腹心之疾,必須掃除,且河北藩鎮正據此估計朝廷強弱,故不宜中止討伐,并自請督師。同年八月,裴度以宰相領淮西節度使、淮西宣慰招討處置使,赴前線。這時諸道兵都有宦官監軍,諸軍將事權不專,裴度奏準罷去監軍,加強了統一指揮。十月,破蔡州,擒元濟。淮西既平,河北震懾,相繼歸順。十四年,又平定淄青李師道。史稱元和中興。元和十五年(820年),穆宗即位,由于措置不當,河北再亂,裴度被任為鎮州行營招討使,統兵討伐。當時穆宗昏聵,宰相只圖茍安,裴度軍前奏請事宜,常受阻撓,因此不能取勝。最后,裴度被解除兵權,改任位高職閑的東都(洛陽)留守。敬宗、文宗二朝,裴度歷任淮南等四道的節度使,其間雖曾短期入相,亦遭到李逢吉等排擠,不能久任。文宗開成四年(839年)卒于東都留守任上。
唐代著名賢臣裴度歷史功績
淮西的形勢
自安史之亂結束后,形成藩鎮割據局勢,到憲宗時,已延續了一百多年。憲宗即位后,先后派兵討平了占據成都進行叛亂的劉辟,平定了在鎮江一帶叛亂的李琦,并直接派出了節度使,改變了地方上擁立主帥的舊例。憲宗立志削平藩鎮,而平定淮西彰義節度使吳元濟,則是削藩成敗的關鍵之戰。 彰義節度使領有申州(治所在今河南信陽)、光州(治所在今河南潢川)、蔡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南)三州,原任節度使為吳少陽。元和九年(814年),吳少陽死,子吳元濟密不發喪,未經奏報朝廷,便自領軍務,并派兵四出抄掠。翌年,憲宗削去元濟官爵,并調集大軍前去討伐。因統帥不得力,戰事進行得很不順利。
淮西的平定
裴度是朝廷中力主削除藩鎮、平定割據勢力的代表人物。唐元和七年(812年),他以知制誥的身份,成功地完成了安撫河北魏博鎮田興(弘正)勢力,使之歸順朝廷,得到了憲宗的嘉獎,拜中書舍人。元和十年(815年)五月,因討吳諸軍久未有功,他又以中丞的身份受命赴蔡州行營宣慰,了解軍情。回朝后,他向憲宗詳細地述說了淮西之現狀,并推薦了忠武節度使李光顏為統兵,說他“勇而知義,必能立功”。憲宗聽后,非常高興。李光顏統兵后不久,便大破吳軍于陳州溵水縣西南之時曲。消息傳來,憲宗更是贊嘆裴度的知人善用。
在平定淮西問題上,裴度面臨的難度是很大的。朝廷中,罷兵、阻兵的勢力很強。而藩鎮割據勢力,也千方百計地加以抗拒。元和十年三月,吳元濟因連遭敗績,遣使求救于恒、鄆王承宗、李師道。王、李兩人表面上支持憲宗討伐淮西,暗中卻支持吳元濟,派人焚燒各路軍儲,陰謀緩解蔡兵。這年五月,他們又派人刺殺堅決主張討平淮西的宰相武元衡和熟悉淮西戰況的裴度。武元衡被刺身死,裴度傷首,墜入溝中,幸免于難。事發之后,朝廷中有人向憲宗獻計罷去裴度的官職,以此來安撫恒、鄆二鎮。憲宗大怒說:“若罷度官,是奸計得行,朝綱何以振舉?吾用度一人,足以破此二賊矣!”至此,憲宗更加倚重裴度,拜他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裴度也以平淮為己任。傷好之后,與憲宗計議。裴度對憲宗說,“淮西,腹心之疾,不得不除。且朝廷業已討之,兩河藩鎮跋扈者,將視此為高下,不可中止。”憲宗贊同。裴度又向憲宗請求,為了討平吳元濟,請允許他在家中招延四方賢才,集思廣益。憲宗也允許了。而此前,宰相是不敢在家中召見賓客的。
元和十一年六月,蔡州行營唐鄧節度使高霞寓自蕭陂進至文城柵,遇伏而敗,僅以身免。這次敗仗,給京城上下的震動很大。于是朝臣多認為還是罷兵赦罪為上策,翰林學士錢徽、蕭俛等紛紛對策延英殿,想借此勸阻憲宗罷兵。憲宗堅決削藩,他說:“一勝一負,兵家常勢。若帝王之兵不合敗,則自古何難于用兵,累圣不應留此兇賊。今但論此兵合用與否,及朝廷制置當否,卿等惟須要害處置。策,將帥有不可者,去之勿疑;兵力有不足者,速與應接。何可以一將不利,便沮成計?”于是宰臣不敢再言罷兵,這樣,裴度平淮之計得以推行。 從元和九年十月至元和十二年,朝廷已聚兵淮右四年,度支供餉,不勝其弊,諸將頑寇相持不下。憲宗先以嚴綬為討吳諸軍督軍,嚴綬到軍后,將累年之積,一朝而盡,他又厚賂宦官,以結聲援,擁兵自重而無尺寸之功。后又以韓弘為淮西諸軍都統。而韓弘樂于自擅,想倚賴吳元濟的力量自重,不愿淮西速平。因此,雖用兵數年,淮西仍不得平定。憲宗也感到局面困難。宰相李逢吉、王涯等又向憲宗述勞師敝賦的利害,意欲罷兵。只有裴度無言。憲宗征詢他的意見,他表示:“臣請身自督戰。”第二天,延英殿議政后,憲宗將裴度單獨留下,對他說:“卿必能為朕行乎?”裴度流著淚說:“臣誓不與此賊偕全。”接著,裴度分析了淮西的形勢,認為:吳元濟昨天送來乞降表,“料此逆賊,勢實窘蹙”,但因諸將心不齊,不協力同心,又沒有統一指揮,因此未能逼迫吳元濟投降。“若臣自赴行營,則諸將各欲立功以固恩寵,破賊必矣!”當此削藩成敗的關鍵時刻,憲宗再一次倚重裴度,委以重任,并言聽計從,以之不疑,對于討淮西的勝利,不能不說是起了重要的作用。
元和十二年(817年)八月,裴度受命,以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蔡州刺史,充彰義軍節度,申、光、蔡觀察等使,仍充淮西宣慰招討處置使,前往淮西。臨行前,裴度誓師,“主憂臣辱,義在必死。賊滅,則朝天有日,賊在,則歸闕無期。”憲宗親至通化門送行,并賜以犀帶,行元帥事。
裴度到達郾城后,立即巡撫諸軍,宣達圣旨,士氣倍增。當時諸道兵皆有中使監陣,“進退不由主將,戰勝則先使獻捷,偶創則凌挫百端”。裴度又罷中使監軍,歸兵權于將帥,頗得軍心。由于裴度軍法嚴肅,號令劃一,因此捷報連傳。裴度派使者入蔡州勸降,吳元濟拒降。十月,在裴度的指揮下,唐鄧節度使李愬雪夜襲蔡州,破懸瓠城,擒吳元濟。
裴度入蔡州后,對吳元濟舊將量罪判刑,除舊法,并約法禁盜賊斗殺,以安撫人心。蔡人大悅。史書載“蔡之遺黎始知有生人 之樂。”這樣,申州、光州也隨之平定。十一月,憲宗受降,斬吳元濟。至此,淮西戰事終告結束。
裴度平定淮西,回朝后,憲宗為嘉獎他,詔加金紫光祿大夫、弘文館大學士,賜勛上柱國,封晉國公,食邑三千戶,復知政事。又詔刑部侍郎韓愈撰<平淮西碑>,以示紀念。其中有頌裴度功勛說:“凡此蔡功,惟斷乃成。”淮西的平定,極大地震懾了山東、河北諸藩鎮。
裴度在憲宗朝為相,直言極諫,抑制宦官中使于政,維護宰相、朝臣的政治權力,發揮三省的作用。他執性不回,特別是對宦官于攻的指斥,使憲宗感到不悅。元和十四年(819年),遷裴度為河東節度使。
打擊宦官
宦官專權,是唐后期政治腐敗的重要內容。由于宦官跋扈太甚,唐后期的一些皇帝、朝宦,曾謀圖鏟除這一毒瘤。裴度不曾參與和組織集團勢力,也未曾制定和采取過周密打擊宦官的計劃和措施。但因為他秉公執政,不避權貴,因而常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反對和打擊宦官勢力。如元和九年(814年)十月,五坊小使至下圭縣,縣令裴寰“嫉其兇暴,公館之外,一無曲奉”。小使怒,誣告裴寰。憲宗偏袒宦官,要以大不敬罪重處裴寰。宰相武元衡諫,憲宗不聽。當時擔任御史中丞的裴度,極論“憂措陛下百姓”的縣今,豈能加罪。在裴度的堅持下,裴寰才得無罪獲釋。元和十三年九月,“五坊使楊朝汶妄捕系人,迫以拷捶,責其息錢,遂轉相誣引,所系近千人”。裴度等追劾此事。當時,朝廷正用兵山東,討伐李師道。憲宗想袒護楊朝汶,竟對裴度說:“姑與卿論用兵事,此小事朕自處之”。裴度曰:“兵事不理,止亂山東,中人橫暴,將亂都下”。認為“用兵小事也,五坊退給平人大事也”。在裴度的堅持下,憲條不得不賜楊朝汶死,并釋放所有被拘系的人。長慶元年(821年)十月,裴度屢上表抨擊、揭露知樞密魏弘簡、翰林學士元稹阻撓、破壞討伐幽州軍事的罪行,魏弘簡左遷弓箭庫使,元稹為工部侍郎。長慶二年初,裴度要求穆宗嚴懲恃寵驕恣,欺凌主將的昭義監軍劉承偕,穆宗不得不公布劉承偕罪惡,并宣布要將其流放遠州。正因為裴度敢于打擊驕橫的宦官,所以他每次被提拔重用與宦官無涉,而每次受排擠、打擊,都直接、間接與宦官有關。
推薦賢臣
裴度堅持治理國家要任用賢才。憲宗元和十三年,他極力反對任用“掊克取媚”的皇甫鑄為宰相。穆宗長慶年初,他無情揭露翰林學士稹鎮與宦官魏弘簡勾結“撓軍敗政”的罪行。裴度為將相20余年,薦引過李德裕、李宗閔、韓愈等名土,重用過李光顏、李朔等名將,還保護過劉禹錫等,但從不薦引無才的親友為官。在唐朝后期,朝官結為朋黨,相互援濟的情況下,他不拉幫結派,反對權奸,堅持唯才是薦,是他的“正直”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