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發生的歷史事件介紹
唐朝是版圖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長城的大一統中原王朝。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唐朝發生的歷史事件,希望能幫到你。
唐朝發生的歷史事件介紹
初唐
晉陽兵變
晉陽起兵,又名太原起兵、太原起事,是隋朝太原(太原郡晉陽縣,隋煬帝建有晉陽宮)留守、唐國公李淵在617年(大業十三年)起兵奪取長安,為次年建立唐朝奠定基礎的事件。
中文名:晉陽起兵(太原起兵)
時間:617年(大業十三年)
人物:李淵、李世民
影響:為建立唐朝奠定基礎
唐朝統一戰爭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然而隋朝滅亡之后,稱王稱帝者數不勝數,相互之間爭戰不休,天下面臨再一次大分裂危機。最終唐朝得以掃滅群雄,重新統一天下。唐朝在公元624年基本統一中原,公元628年,柴紹率軍消滅了依附突厥的梁師都,唐朝統一戰爭最終結束。李世民在此統一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即位后又開創了“貞觀之治”,造就了唐朝的盛世。
名稱:唐朝統一戰爭
地點:中國全國
時間:618年-628年
參戰方:唐、周圍各地割據政權
結果:唐朝統一中國
主要指揮官:李淵、李世民、李元吉、秦叔寶
主要戰役:淺水原之戰(公元618年) 、柏壁之戰(公元619年) 、洛陽、虎牢之戰(公元620年) 、虎牢之戰(公元621年) 、唐平蕭銑之戰(公元621年) 、洺水之戰(公元622年) 、下博之戰(公元622年) 、唐滅劉黑闥之戰(公元622年) 、唐滅輔公祏之戰(公元623年)
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的天策、唐高祖李淵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陜西省西安市)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結果李世民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得立為新任皇太子,并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李建成、李元吉的兒子全部被賜死。
中文名:玄武門之變
時間:626年7月2日
地點:長安城
參與人物:李世民、尉遲恭;李建成、李元吉
結果:李世民獲勝
渭水之盟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剛即位,頡利可汗趁機率兵20萬直逼唐都長安城外渭水便橋之北,京師震動。唐太宗被迫設疑兵之計,親率臣下及將士隔渭水與頡利對話。頡利既見唐軍軍容威嚴,又見太宗許以金帛財物。遂與之殺白馬立盟約,領兵而退。這就是“渭水之盟”。
中文名:渭水之盟(渭水之辱)
時間:626年
地點:涇陽(今陜西咸陽涇陽縣)
參與人物:李世民、頡利可汗
結果:簽署和平協議,雙方斬殺白馬立盟
唐突厥戰爭
唐與突厥的戰爭(620年—657年1)是7世紀中國唐朝建立初期同突厥兩個汗國東突厥和西突厥進行的一系列戰爭。其中主要的戰役和事件有五隴阪之戰(624年)、涇陽之戰和渭水之盟(626年)、定襄之戰(639年)、陰山之戰(640年)、庭州之戰(651年)、唐滅西突厥之戰(657年)等。戰爭期間,唐朝由開始的安撫和防御轉為進攻,加之突厥內部的分裂和內亂,唐朝分別于640年和657年徹底擊敗東、西突厥,俘虜東突厥頡利可汗和西突厥沙缽羅可汗,導致了突厥汗國的滅亡。唐朝在原東、西突厥領地分別設立都督府和都護府。
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是指中國唐太宗在位期間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虛心納諫,重用魏征等諍臣;并采取了一些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當時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治世,同時為后來的開元之治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租庸調制
租庸調制,唐時實行的賦稅制度,以徵收谷物、布疋或者為政府服役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為基礎的賦役制度。此制規定,凡是均田人戶,不論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納定額的賦稅并服一定的徭役。租庸調定須均田制的配合,一旦均田破壞,租庸調法則失敗,武周後由于人口增加,又不斷土地兼并,公家已無土地實行均田制,男丁所得土地不足,又要繳納定額的租庸調,使農民無力負擔,大多逃亡。安史之亂後,朝廷負擔遽增。唐德宗年間,改行楊炎的兩稅法,以徵收銀錢為主。
羈縻政策
二、盛唐
永徽之治
“永徽之治”指的使唐高宗李治統治時期的一段盛世。唐高宗共在位三十四年(649~683),前六年號永徽。高宗在即位之初,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與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高宗君臣們蕭規曹隨,照太宗時法令執行,故永徽年間,邊陲安定(擊敗西突厥的進攻),百姓阜安(人口從貞觀年間的不滿三百萬戶,增加到380萬戶),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
白江口之戰
白江口之戰,亦稱白村江之戰,指的是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羅聯軍與倭國、百濟聯軍于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入海口)發生的一次水戰。在此次戰役中,唐朝水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兵力、船艦皆數倍于己的倭國水軍打得大敗,堪稱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水戰。此次戰役是中日兩國作為國家實體進行的第一次交戰,也是東北亞地區已知較早的一次具有國際性的戰役,其以唐朝、新羅聯軍的勝利的最終結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間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
名稱:白江口之戰
地點: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入海口)
時間: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
參戰方:唐朝、新羅;倭國、百濟
結果:唐朝、新羅聯軍勝利
參戰方兵力:唐軍 7,000人 戰船170余艘、倭軍 42,000人 戰船1,000余艘、新羅軍 5,000人、百濟軍 5,000人
傷亡情況:唐軍不明、倭軍傷亡1,0000人、新羅軍不明、百濟軍不明
唐軍指揮官:劉仁軌,劉仁愿,扶余隆
倭軍指揮官:安曇比羅夫,阿倍比羅夫
新羅軍指揮官:文武王,金庾信
百濟軍指揮官:扶余豐
唐滅高麗之戰
唐乾封元年(666年)至總章元年(668年),在唐與高麗、百濟的戰爭中,唐軍攻滅高麗的作戰。
韋后之亂
韋后之亂是指唐中宗皇后韋氏的專權亂政,韋皇后毒死中宗,陰謀奪權。景龍四年(710)韋氏恐其丑行暴露,安樂公主欲韋氏臨朝,自為皇太女,遂合謀毒死中宗 。 韋后臨朝攝政 ,立李重茂為帝 ,史稱少帝。韋后又任用韋氏子弟統領南北衙軍隊,并欲效法武則天,自居帝位。臨淄王李隆基(后來的唐玄宗)與太平公主(武則天女)發動禁軍攻入宮城,殺韋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及諸韋子弟,迫少帝讓位,立相王李旦(李隆基父)為帝,是為睿宗。韋后之亂,終告結束。
開元之治
開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統治前期所出現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勵精圖治,任用賢能,經濟迅速發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前后共29年。
募兵制
唐玄宗為增強軍事力量,實行了募兵制。募兵制由國家招募丁男當兵,供給衣食,免征賦役。這就減輕了農民的兵役負擔,節省了府兵往來與路途的消耗,有利于生產的發展,封建國家也得以建立一支強有力的軍隊。不過,募兵制的士兵以當兵為職業,將領長期統帥一支軍隊,兵將之間有了隸屬關系,導致軍閥的形成。
怛羅斯之戰
怛羅斯之戰(Battle of Talas,怛,音dá)是唐玄宗時唐朝的勢力與來自現在阿拉伯、新興和信奉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新興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的勢力在中亞諸國相遇而導致的戰役。怛羅斯之戰是一場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東西方帝國間的碰撞,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意義。怛羅斯的所在地還未完全確定,但應在大詩人李白的出生地,唐朝安西四鎮之一的碎葉城附近,接近哈薩克斯坦的塔拉茲的附近地區。戰役的發生時間在751年7月-8月(唐玄宗天寶十年)。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