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驛之禍的起因是什么
白馬驛之禍又叫“白馬之禍”,是發生于公元905年(唐末時期)朱溫誅殺朝官三十多人的事件。白馬驛之禍為朱溫篡唐奠定了有利基礎。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白馬驛之禍的起因是什么,歡迎大家閱讀。
白馬驛之禍的起因
朱溫打敗李克用后。在篡唐的路上,已經不必再擔心李克用與他角逐了。唐昭宗又封朱溫為宣武、宣義、天平、護國(河中)四鎮節度使。于是,自蒲、陜東到海濱,南起淮水直到黃河諸鎮都為朱溫所有。當時鳳翔、昭義節度使李茂貞也有“挾天子以令諸侯”之意。
朱溫于天復三年(902年)引兵入關,并打敗了李茂貞,搶到唐昭宗,遷都至洛陽。隨后又在天佑元年(904年)秘密刺殺了唐昭宗。立昭宣帝,又稱哀帝,并且控制了唐朝政權。
自此后,唐室衰微,朝臣官僚僅僅備員而已。同時,一些舊臣百官見所倚之主倍受凌辱,因而陰私悲憤之志,又對那些新發跡的官僚看不起。朱溫為了打擊舊日的高門望族,掃清妨礙他篡唐稱帝的社會勢力,一方面培養自己的心腹,一方面也想清除朝內舊臣。
就是這樣,這場“屠戮”開始了。
白馬驛之禍的結局
天祐二年(905年)十二月,朱全忠借故處死了樞密使蔣玄暉,又借口“玄暉私侍積善宮皇太后何氏,又與柳璨、張廷范為盟誓,求興唐祚”,將哀帝母后何氏殺死,并廢黜為庶人。不久,貶宰相柳璨為登州刺史,后被貶賜死,其弟兄也被全部處死。太常卿張廷范被五馬分尸,其同伙被除名賜死者若干。朱溫已是生殺予奪,大權在握了。
白馬之禍后,唐朝政府的勢力基本被掃除。唐哀帝以朱溫為相國,總百揆。以宣武、宣義、天平、護國、天雄、武順、佑國、河陽、義武、昭義、保義、戎昭、武定、泰寧、平盧、忠武、匡國、鎮國、武寧、荊南等21道69州為魏國,進封朱溫為魏王,加九錫。
兩年以后的開平元年(907年),朱溫廢唐哀帝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梁”,史稱后梁,朱溫也成為了梁太祖,唐朝正式滅亡。
哀帝先被降為濟陰王,遷于開封以北的曹州(今山東菏澤),安置在朱溫親信氏叔琮的宅第。由于太原李克用、鳳翔李茂貞、西川王建等仍然奉天祐正朔,不承認他的梁朝,朱全忠擔心各地軍閥的擁立會使廢帝成為身邊的定時炸彈,就一不做,二不休,于開平二年(908年)將年僅17歲的唐哀帝鴆殺。朱全忠為加謚曰“哀皇帝”,以王禮葬于濟陰縣定陶鄉(今山東定陶縣)。
看了“白馬驛之禍的起因是什么”還想看:
1.白馬驛之禍的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