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開國皇帝:唐高祖
唐高祖李淵(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隴西成紀人,祖籍邢州堯山,唐朝開國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和戰略家。隋末天下大亂時,李淵乘勢從太原起兵,攻占長安。義寧二年(618年)農歷五月,李淵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禪讓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并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統一全國。
唐高祖李淵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李淵是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李暠的后裔,世代顯貴。隴西成紀 (今甘肅省秦安縣西北),一說是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 ,祖籍邢州堯山(今邢臺市隆堯縣) 。
李淵的祖父李虎,在西魏時官至太尉,是西魏八柱國之一。李淵的父親李昞,北周時歷官御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襲封唐國公 。李淵的母親是隋文帝獨孤皇后的姐姐 。
北周天和元年(566年),李淵出生在長安。李淵七歲時,父親李昞去世,其襲封為唐國公。李淵長大后,為人灑脫,性格開朗,待人寬容。
太原起兵
大業十三年(617年),天下起兵反隋的隊伍蜂擁而起,隋煬帝所在的江都(今江蘇揚州)被孤立了。晉陽令劉文靜、晉陽宮監裴寂都是李世民的密友。李世民就和晉陽縣令劉文靜密謀起兵。
起兵造反的計策確定后,李淵還不知情。李世民想實情相告,又擔心李淵不聽。李世民私下找到裴寂商議,裴寂就選了晉陽宮的幾個美女,乘李淵喝醉酒之后,陪他過夜。然后,裴寂把李世民的謀劃告訴了李淵,李淵大驚。裴寂說:"安排宮女侍奉,事情暴露后是要殺頭的,我這么做就是為了要勸你下定決心起兵啊。"李世民乘機向李淵匯報了整個計劃。李淵開始時堅決不同意,還表示要把李世民送去報官。過一會兒李淵還是答應了起兵,對李世民說:"我愛護你,怎么忍心去告發你呢!"
大業十三年(617年)農歷二月,李淵治下駐馬邑(今山西朔州市)的鷹揚府校尉劉武周發動兵變,殺死馬邑太守王仁恭,據馬邑而自稱天子。農歷三月,劉武周攻破樓煩郡,進占汾陽宮,并與突厥勾結,圖謀南下爭奪天下。煬帝聞訊后大怒,要提李淵到江都治罪。在此危急情勢下,李世民說:"事情緊急,可以舉事了。" 其周圍的心腹裴寂、許世緒、武士眜等也紛紛勸李淵起兵,李淵終于下定了反隋的決心。于是,李淵借口防備劉武周和突厥南下,派李世民、劉文靜、長孫順德、劉弘基等人到各地募兵,在很短的時間里便招到數千人。
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看到李淵招兵買馬,懷疑李淵要造反,便密謀騙李淵父子到晉祠祈雨,除掉李氏,向隋煬帝邀功請賞。不料,這一密謀被晉陽鄉長劉世龍獲悉,告知了李淵。大業十三年(617年)農歷五月十五日,李淵、李世民先發制人,指使開陽府司馬劉政會告發王威、高君雅二人暗中勾結突厥,引突厥入寇中原,借此將二人囚禁。農歷五月十七日,恰巧數萬突厥軍隊進攻晉陽,李淵立刻名正言順地命人將兩人推出斬首。六月,又遣二子李建成、李世民率軍攻殺拒命的西河郡丞高德儒。同時,李淵又設下空城計,嚇退了突厥的軍隊。接著,李淵開始作起兵反隋的準備工作。
大業十三年(617年)農歷七月,李淵率軍三萬誓師,正式起兵。在發布的檄文里斥責隋煬帝聽信讒言,殺害忠良,窮兵黷武,致使民怨沸騰。
登基為帝
義寧二年(618年),李世民徙封趙國公。同年農歷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禁軍將領兵變殺死。同年農歷五月,隋恭帝被迫禪位于李淵,李淵即皇帝位于長安,國號唐,建元武德,定都長安,是為唐高祖。李淵以李世民為尚書令。不久,又立李建成為皇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
禪讓退位
武德九年(626年),突厥侵犯唐朝邊境,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在太子的東宮中擔任率更丞(主管計時的官員)職位的王晊,已被秦王李世民收買,成為李世民在東宮的眼線,他悄悄告訴李世民:"李建成想借此控制秦王的兵馬,并準備在昆明池設伏兵殺秦王。"于是李世民決定先發制人。晉陽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他事成之后立他為太子,但李淵建立唐朝后,立李建成為太子。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隨即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沖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帝都長安城宮城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事后,李世民殺李建成、李元吉諸子,并將他們從宗籍中除名。李淵讓出軍政大權給予秦王李世民,三天后(六月初七癸亥日,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李淵下詔說:"自今以后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后奏聞皇帝。"
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626年9月4日),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是為唐太宗,次年改元貞觀。
因病去世
李淵做太上皇以后,開始的幾年是在太極宮生活的。一直到貞觀三年(629)農歷四月,他才從太極宮遷出,搬到了大安宮。
在大安宮生活期間,李淵除了參加李世民舉行的一些宴會外,幾乎不曾離開過大安宮。李世民經常到九成宮(即隋朝的仁壽宮,位于今陜西麟游)避暑,李淵也不愿意出行。
貞觀八年(634)農歷十月,李世民決定在宮城的東北方向營建大明宮,作為太上皇的"清暑之所"。(由于第二年李淵病死,大明宮沒有建成,一直到高宗之世,大明宮才漸成規模。)
貞觀九年(635年)農歷五月,李淵因病駕崩于垂拱前殿,年七十一歲,廟號高祖。同年農歷十月,安葬于獻陵(今陜西三原縣內),其妻竇氏也加號太穆皇后祔葬。
唐高祖李淵為政舉措
政治
政治體制方面,李淵繼承了隋朝的制度,又有一些發展。唐朝中央建立政治制度概括地說是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三省是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尚書省掌管全國政令,是命令的執行機關。下屬共有六部,即吏、戶、禮、兵、刑、工。吏部掌管官吏的選用、考核與獎懲;戶部掌戶籍和賦稅;吏部掌禮儀和科舉;兵部掌軍事;刑部掌刑獄;工部掌土木工程;每部又分四司來作為辦事機關。中書省負責皇帝詔書的起草,是決策機關。門下省則審核中書省起草的詔書,不合適的駁回修改。監察機關是御史臺,職責是監督、彈劾文武百官。
地方的政權機構基本是兩級,即州和縣。長官分別是刺史和縣令。刺史每年要巡查各縣,考核官員政績,還負責舉薦人才。縣令要負責一縣的各種事務,官很小,卻是最繁忙的官員。
軍事
唐朝軍事制度為府兵制,是一種職業兵制。這種制度創始于西魏的宇文泰時期,經過北周、隋朝,沿用至唐朝。在太原起兵進軍長安的途中,李淵就逐步將手下軍隊納入了府兵制度中。府兵制將練兵權和領兵權分離,以防止將領擁兵自重,對抗中央。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礎上,是兵農合一的制度,士卒平時在家生產,戰時出征。農閑時由兵府負責操練,提高戰斗力。在隋文帝時期,曾實行過這種制度。府兵的重要職責是輪流到京師或者邊塞服役,叫做"番上",戰時則出征御敵。在服役期間,士兵可以免除自身的租和調,但不論"番上"還是出征,所需的兵器和衣服糧食等都要由自己負責籌備。府兵制從根本上減輕了國家的負擔,它不但能擴大兵源,也能保證戰斗力。而北方的游牧民族如突厥,其騎兵來源和府兵制相似,但都是牧民組成,平時沒有什么軍事訓練,所以,在和訓練有素的內地軍隊的較量中,雖然他們總在數量上占優勢,但戰斗力卻很弱,經常打敗仗。
唐朝開國后,許多地方還在分裂之中,農民起義軍和隋朝殘余將領割據各地。李淵在長安安定之后便開始了長達10年的統一戰爭。
經濟
唐朝賦役制度主要是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均田制:丁男授田一頃,包括口分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對于貴族田地也有限制:從親王到公侯伯子男,授田數從一百頃到五頃不等。在職的官員從一品到九品,授田數從三十頃到二頃不等。此外,各級的官員還有職分田,用地租補充,作為俸祿的一部分。均田制對土地的買賣也做了限制,官僚和貴族的永業田和賜田可以買賣,百姓在貧窮無法辦理喪事時可以賣永業田,從人多地少的地方往人少地多的地方搬遷時也可以出賣永業田。
唐高祖李淵在實行均田制的基礎上,又實行了租庸調制:受田的農民,每丁每年要交粟二石,這是租;每年交絹二丈、綿三兩,或者交布二丈五尺,麻三斤,這是調;每丁每年服役20天,不服役可以折算為每天絹三尺,這是庸。假如官府額外加了役期,加夠15天則免調,加30天免租調。每年的加役最多30天。唐朝的租庸調制與隋朝的相比,用庸代替服役的條件放寬了很多,更有利于農民從事農業生產。
文化
隋朝滅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并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
在文化教育方面,李淵推崇儒學,儒家的經書是教學的重要內容,如《周易》、《左傳》、《禮記》、《尚書》。
在文化貢獻方面,李淵下詔編撰了《藝文類聚》,這是一部類編圖書,引用的古籍共有一千多種,為后人保存了很有價值的歷史資料。李淵還下詔開始修訂各朝歷史。
宗教
李淵對佛教采取抑制政策。在唐朝初年,最早反佛的是相州鄴人傅奕。李淵在做隋朝地方太守時和傅奕結識,李淵建立唐朝后任命他為太史令。武德七年(624年),傅奕請求滅佛,認為佛教宣傳的是"不忠不孝"的思想,迷惑百姓。傅奕所提倡的儒家思想是用忠孝來達到鞏固政權的目的,而佛教卻與此背道而馳。但李淵最后沒有采取措施實施傅奕的滅佛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