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博物館
四川大學博物館是中國西南地區建立最早的博物館,也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之一,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四川大學博物館,希望能幫到你。
一、四川大學博物館簡介
四川大學博物館是中國西南地區建立最早的博物館,也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之一,至今已有九十多年的歷史。1914年,華西協合大學古物博物館(今四川大學博物館前身)開始籌建,由美國學者戴謙和(D.S.Dye)教授出任館長。到20世紀40年代,華大博物館就已經發展為一座規模較大,海內知名的博物館,享有"西南最完善之博物館"的美譽。此后經過幾代學者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四川大學博物館作為全國高等院校中最重要的綜合性博物館之一,在文物收藏保護、陳列展覽、學術研究、對外交流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
九十多年來,四川大學博物館積累了十分豐富的藏品。現有文物五萬三千余套/八萬四千余件,包含石刻、書畫、陶瓷、青銅器、古錢幣、古印、刺繡、漆器、拓片等幾十個門類,其中尤以書畫、陶瓷、美術雕刻以及民族文物、民俗文物等方面的收藏最有特色,稱譽國內文博界。
二、發展歷史
艱難創業(1914-1932)
從收購第一件校鐘始,華西協合大學古物博物館開始籌建,由理學院教授戴謙和(Daniel sheets Dye)任館長開始收集有關學術之古物。創業之初,經費有限,進展遲緩,標本多為戴氏所采集,或為熱心人士所捐贈,尤其得到陶然士(Mr.Thomas.Torrance)和葉長青(Mr.J.Huston.Edjar)兩位美國人的合作,收藏漸為可觀。至1931年,已有標本六千余件,悉儲藏陳列于華西協合大學赫裴院。
初步發展(1932-1941)
1932年,美國哈佛燕京學社鑒于博物館之重要,派葛維漢(Dr.David.Crockett.Graham)博士來成都接任館長,借華西協合大學圖書館二樓全部為陳列室。葛氏才學兼長,搜羅宏廣,研究精審。在其主持下,博物館之發展有一日千里之勢。其對廣漢、四川部分漢墓、唐宋陶窯的發掘,使收錄標本有正確之記錄,華西考古學因之大放異彩。其采集旅行,深入邊區,使本館民族學標本,成為有系統之資料。對于西藏文物,亦極注意,所得資料,多為研究西藏文化所必備。
1936年,館藏文物已達15885件。主要包括民族文物,川康所得之新舊石器。清代服裝及刺繡七百余件,鼻煙壺四百件,瓷器約一千件,銅器、玉器、古泉,清代之珠翠及裝飾品,漢俑、廣漢遺物等。陳列物品分設三十余柜。該館常年經費,全撥自哈佛燕京學社。全館僅館長及華大畢業生林名均二人。
自1929年始,博物館主持編輯、出版、發行大型世界性學術刊物《華西邊疆研究學會雜志)(Journal of the West China Border Research Society),至今仍是世界各國研究我國西南的人類學、民族學、考古學、地質學、古生物學、動植物分類學等學科的學者必須參考、引證的重要文獻。
1933年《成都國民日報》載記者所寫《參觀華大博物館》一文,盛贊該館"收藏珍貴之歷史遺物甚多,永為西南最完善之博物館。"
初具規模(1941-1947)
此期,由世界聞名的考古學家鄭德坤先生擔任館長。鄭制定了博物館發展之第一個五年計劃并順利完成。五年來,先后參加了包括漢墓、唐墓、王建永陵及文廟舊址等四次考古發掘;進行了若干次旅行調查,收集大量文物標本。至1947年,標本約3萬件,分中國石器與雕刻、中國金屬器、四川陶瓷器、華東,華北陶瓷器、西藏文物、西南民族用具和其它藝術品七個部分陳列。
舉辦數次特別展覽,1942年展出館藏燈影并演出影戲,1944年舉辦古玉展,1945年佛教雕刻展和藏畫展,后者首開研究藏畫之新紀元。1946年舉辦陶瓷展覽會,1947年展出收藏家楊嘯谷捐贈之古代名紙。為推廣藝術興趣,促進對外交流,又曾與國內外各種文化團體聯合舉辦展覽會,先后曾展出圖畫、英國刻畫、美國建筑等。
研究方面,五年來,共出版手冊叢刊五種,抽印叢刊九種,專刊一種,翻譯叢刊兩種。此時館中同仁有林名均、宋蜀青、宋蜀華、蘇立文、梁釗韜等學者,并聘有人類學家、考古學家、四川省博物館館長馮漢驥博士,語言學家、民族學家、華大中國文化研究所主任聞宥教授,著名探險家、民族學家莊學本先生等作顧問。還曾與華西邊疆研究學會合聘碩學喇嘛陳趣言氏襄助藏傳佛教之研究。
華大博物館在當時社會影響甚巨,鄭德坤在《五年來之華西大學博物館》中說,華大博物館"已成為本市重要名勝之一","當地教授、學生及對文物有興趣之人士,常有目的地來參觀",而"來自外省及國外之人士,達官要員,國際名士,友邦空軍,來此一游者頗多。"
1942年6月19日《黨軍日報》第六版載古董《介紹華西大學博物館》一文稱:"成都為中國西部文化中心,邊疆研究工作機關之成立不下十數,而尤以華西大學博物館成績最為突出。"
離亂初飭(1947-1951)
此期因戰亂,曾九易館長。到 1951年,館長一職方為華大前中文系主任兼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聞宥先生擔任。聞積極推進館務,著手清點標本,同時乘民間大批古物出現市面,購入大量珍貴文物,尤以書畫藝術品方面為甚,并努力籌劃出刊《華西文物》,鼓勵全館同仁從事研究。到1951年底,博物館藏品已達3萬5千余件。
穩定發展(1952-1984)
1952年的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中,華西大學改建成四川醫學院,華西大學博物館的全部標本、圖書資料、人員設備均撥歸四川大學,更名為"四川大學歷史博物館"。
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四川大學歷史博物館有一定的發展,文物標本有所增加,科研成果相繼出版,為教學科研服務也頗受師生們贊許。
六十年代中,四川大學歷史博物館下放給歷史系代管,更名為"四川大學歷史系博物館"。
再鑄新篇(1984-1992)
1984年,博物館從歷史系分出,正式命名為"四川大學博物館",由著名考古學家童恩正教授出任館長,確定博物館的主要任務是為教學科研服務,同時從事考古學、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民間工藝美術學、博物館學的研究。自此,歷史悠久的四川大學博物館進入了一個重要的轉折期。此時博物館藏品已達4萬余件,館址設在學校東南區綠樹濃蔭下的文史樓。由教育部撥專款,改造陳列,開辟了民族學、民俗學、葬俗藝術、書畫、石刻藝術、教學參考等六個成列室。
新穎的陳列布展方式相較國內同期博物館而言,取得了兩個突破:1、打破了國內博物館當時傳統的通史陳列形式,以文化、藝術、科學為綱,因時制宜,推出了石刻藝術、書畫藝術、藏族藝術、民俗學、民族學五個陳列,在全國博物館界引起很大反響,仿效一時:2、改變博物館傳統的藏品單一陳列方式,以藝術化的復原式陳列,使展品的藝術性、科學性得到很好的展現,給觀眾以賞心悅目的欣賞空間。
1987年6月,國家文物局在本館召開了"全國民俗文物工作座談會",全國各大博物館應邀參加,對本館民俗藏品進行了總體檢查,對民俗廳陳列給予了高度評價。同年,博物館研究室開始不定期編輯出版大型學術專刊《南方民族考古》,很快成為國內外知名的重要學術刊物。四川大學博物館一時學者云集,成就斐然,引起了國內外文博學界的普遍關注。
欣欣繁榮
1992年,博物館從文史樓遷至東區荷花池畔老圖書館樓,陳列水平在原有基礎上再上新臺階。
1997年,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霍巍出任館長。在其帶領下,博物館在組織管理、文物保護,陳列和研究、對外合作、學術交流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本館相繼建立了道教文物陳列室、革命文物陳列室,成功揭裱了舉世名畫《百猿圖》,收藏了一批民間流散的珍貴文物,全新推出了晚清服飾展、明清書畫精品展、瓷器展、早期三星堆文物展等一系列專題展覽。舉行了眾多學術交流活動。組織力量,參加了四次三峽考古發掘。博物館緊隨當前形勢,大膽走出校園,面向社會,多方宣傳,多渠道合作,大力提高社會知名度。同時,代表現代博物館最新發展的數字博物館建設、新館建設、《館藏精品集萃》的編撰等項目都已成功完成。
三、建筑布局
2005年5月,博物館新館落成,新館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府南河錦江河畔,與望江公園為鄰,總建筑面積達15000平方米,整體輪廓舒展雄偉,與四川大學百年老校的建筑風格融為一體,成為古城成都的又一座標志性建筑。新館展廳分4層,常設有考古學陳列館、石刻藝術陳列館、民俗學陳列館、民族學陳列館、古代瓷器廳、古代服飾藝術廳、書畫藝術廳等幾個基本展館,展區面積7000平方米,共展出文物2000件,新館陳列設計手法新穎,特色鮮明,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成果,采用聲、光、電等多種手段輔助展出,營造氣氛。
看了四川大學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