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人文歷史介紹
安慶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關于安慶人文歷史。歡迎欣賞閱讀。
安慶人文歷史
安慶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薛家崗和張四墩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見證了安慶的祖先自古就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東周時期,安慶地區的潛山縣是古皖國所在地,安徽省簡稱“皖”即由此而來。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改舒州德慶軍為舒州安慶軍(治所位于今天的安徽潛山縣),“安慶”自此得名。公元1217年將安慶城移到今天的宜城渡,至今已有近800年的歷史。東晉詩人郭璞曾稱“此地宜城”,故安慶又別名“宜城”。
從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到民國二十六年(1938年),安慶一直是安徽省布政使所在之地和全省政治、文化中心,與徽州并稱為安徽省兩大代表城市。(安徽省之名是由安慶和徽州兩大中心地區的簡稱),是中國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為了血腥鎮壓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并又“師夷長技以制夷”由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制造了中國第一支槍,第一臺蒸汽機和第一艘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輪船;清光緒年間陳獨秀在安慶舉辦藏書樓演說、并在蕪湖創辦《安徽俗話報》,第一次試舉起“新文化”的旗幟;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三十四年(1908年)先后發生在安慶的徐錫麟巡警學堂起義和熊成基炮馬營起義,接連打響了安徽辛亥革命第一槍和安徽新軍起義的第一槍;1912年安徽都督柏文蔚在安慶焚煙的壯舉顯示了安慶人民的反帝焚煙的斗爭的決心!以至于國父孫中山乘輪船到達安慶時發表演說“禁煙事辦理最認真者要算貴省。如貴省都督日前焚燒鴉片,辦理亦頗得法。貴省焚煙辦法,實可為各省模范。”……在安慶成為安徽省歷史上第一個省會城市后,安徽省的第一座發電廠、第一座自來水廠、第一家電報局、第一部電話、第一條官辦公路、第一個飛機場、第一個現代圖書館、第一所大學、第一張報紙……都作為省會配套設施誕生在這里。
安慶地區素有“文化之邦”、“戲劇之鄉”、“禪宗圣地”的美譽。是《孔雀東南飛》、“大喬小喬”、“不越雷池一步”、“六尺巷”等著名故事的發生地。古皖文化、禪宗文化、戲劇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安慶生態優良,環境優美,是國家園林城市。安慶城北枕龍山,南臨長江,西依皖河,東接石塘、破罡諸湖,獅子山、鳳凰山、菱湖、秦潭湖等鑲嵌其間,整個就像是一座大園林。城北的大龍山—石塘湖風景區,山景、水景、石景、樹景、洞景融為一體,別具特色;城西的陳獨秀陵園,林郁山靜,幽雅肅穆,令人嘆止;城南沿江岸建設的外灘公園、橋頭公園綿延近十公里,形成一條靚麗的風景線;城內的“世太史第”、“探花第”、“太平天國英王府”等古建筑,保持了典型的明清建筑風貌;特別是歷史悠久的菱湖公園與近年建設的蓮湖公園、市民公園、大湖風景區已連成一片,總面積近五平方公里,堪與杭州西湖媲美;建設在景區內的文化廣場、黃梅戲藝術中心、鄧石如碑館、黃梅閣、血衣亭、日本櫻花園、徽派盆景園、黃鎮紀念館和科技館、體育館、圖書館等建筑物,以及程長庚、鄧石如、嚴鳳英、鄧稼先、陳延年等塑像,更是增添了一層文化的氛圍。城區綠化覆蓋率已達38.26%,綠地率達35.6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為8.O3平方米。
安慶山川秀美,物產豐饒,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不僅有天柱山、花亭湖等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有大龍山、小孤山、浮山、白崖寨、鷂落坪、妙道山、薛家崗等數十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或國家文物保護單位,而且是黃山、九華山、廬山等世界著名風景區之間的交通樞紐。潛山縣境的古南岳天柱山,一柱擎天,萬岳歸宗,以雄奇靈秀著稱;岳西縣境的司空山,為佛教禪宗二祖慧可“遁跡修禪”之處,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宿松縣境的小孤山,聳立大江之中,世稱“海門天柱”;“白崖寨”則有“南國小長城”之名;樅陽縣境的浮山,幻若水上蓬萊,是典型的火山地質公園;市區的迎江寺振風塔,塔影橫江,有“過了安慶不說塔”之譽。安慶交通便捷,旅游服務設施齊全。住宿優雅方便,傳統食品和風味小吃自古聞名。鰣魚、鱭刀魚、大閘蟹、墨子酥、油酥餅、桐城豐糕、懷寧貢糕、江毛水餃、雞湯炒米等特色食品讓人回味無窮,望江挑花、潛山舒席、宿松蠟染、岳西翠蘭茶葉等傳統工藝品或土特產品令人愛不釋手。滬蓉、東香、安合、合銅黃等高速公路干線、105、206、318三條國道和合九鐵路在市境交匯,已建成通車的安慶長江公路大橋和建設中的安慶鐵路大橋,跨江與建設中的南京——安慶城際鐵路、沿江高速公路、安慶——景德鎮高速公路連接。安慶天柱山民航機場先期已開通至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航線,目前又在擴建之中。安慶集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為一體的立體交通網絡已經形成。
安慶歷史文化簡介
安慶,歷史悠久,人文薈萃。2000多年前,這里就建立了古皖國,創造了燦爛的古皖文明。建于南宋時期的安慶城,至今已有800年歷史。從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至1938年,其間170多年,安慶一直是安徽省府所在,為全省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太平天國安慶保衛戰,辛亥革命時期徐錫麟起義、安慶馬炮營起義等重大歷史事件就發生在這里。
安慶人杰地靈,歷史上人才輩出。北宋著名畫家李公麟,明代思想家方以智,清代京劇鼻祖程長庚,書法篆刻大師鄧石如,現代通俗小說家張恨水,黃梅戲著名表演藝術家嚴鳳英等均生長于這方熱土。
安慶,文風鼎盛,科教發達。起源于安慶境內的“桐城派”文學影響中國文壇達200多年。安慶是徽劇的發祥地,從這里走入京城的“徽班”,造就了“國粹”京劇。
安慶是全國五大地方劇種之一黃梅戲的故鄉。
安慶,山河壯麗,景色宜人。山川靈秀,風光旖旎。有一柱擎天、氣勢磅礴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天柱山,有以火山巖洞和摩崖石刻冠絕省內的浮山,有“江上蓬萊”譽稱的長江絕島小孤山,佛教禪宗圣地司空山,還有千年古剎迎江寺,萬里長江第一塔——振風塔,險似三峽、秀如漓江的天仙河等。
看了安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