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的起源
編者按:戰國秦漢時期,“蹴鞠之戲”在社會上已經廣泛流行。西漢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記載:齊國“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斗雞走狗,六博踏鞠。”西漢桓寬《鹽鐵論·國病》記載:當時“里有俗,黨有場,康莊馳逐,窮巷蹋鞠。”
足球的起源
蹴鞠(cù jū),最早載于《史記·蘇秦列傳》,蘇秦游說齊宣王時形容臨苗:“臨苗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筑球”、“踢圓”等, “蹴”即用腳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腳踢球,它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戰國以降,蹴鞠歷經千年發展,在唐宋時期達到頂峰,直至清代中期最終在中國逐漸消亡。2006年5月20日,蹴鞠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足球是人們最喜愛的一項體育運動,也是現代奧運會的一項重要比賽項目。它起源于我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
我國古代管足球叫“蹴鞠”,或“踏鞠”。“蹴”和“踏”,都是用腳踢的意思;“鞠”就是球,用皮革縫制,里面填充毛發。西漢學者劉向在《別錄》中說:“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道教尊崇黃帝。黃帝發明“蹴鞠之戲”在《道藏·軒轅黃帝傳》中說的比較明確:“皇帝令作蹴鞠之戲,以練武士。”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西漢墓出土帛書《十大經·正亂》記載:“黃帝身遇蚩尤,因而禽之。剝其皮革以為干侯,使人射之,多中者賞;雋其發而建于天,名曰蚩尤之旌;充其胃以為鞠,使人執之,多中者賞。”這段記述告訴我們:黃帝擒殺蚩尤之后,為發泄余恨,將蚩尤的胃充塞毛發,制成球讓部下去踢,作為訓練士卒的一種游戲。《十大經·正亂》的作者是老子。老子生活的年代要比劉向大約早500年,這就給黃帝發明“蹴鞠之戲”的傳說增加了幾分可信度。如果這個傳說是真的,那么,足球的歷史就有4600多年了。
戰國秦漢時期,“蹴鞠之戲”在社會上已經廣泛流行。西漢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記載:齊國“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斗雞走狗,六博踏鞠。”西漢桓寬《鹽鐵論·國病》記載:當時“里有俗,黨有場,康莊馳逐,窮巷蹋鞠。”
漢代的“蹴鞠之戲”有三種形式:一種是“蹴鞠舞”,就是在音樂伴奏下,表演者一邊踢球一邊舞蹈,筆者認為,它可以視為球類藝術體操的起源。再一種是“白打”,以踢球的花樣判別輸贏,可以兩人對踢,也可以兩隊對踢。第三種是球場比賽,當時的球場有“鞠域”、“鞠城”、“鞠室”等稱呼。漢高祖劉邦就在長安宮苑里修建“鞠城”,供他父親娛樂。漢武帝、元帝、成帝都愛好蹴鞠。
漢代的球場分兩種:一種沒有球門,比賽時雙方各六人,裁判員一人,以連人帶球攻入對方底界(端線)為勝。另一種有球門,仿一年十二個月,共設十二個球門,在球城東西遙相對應,每一個球門設守門員一人,兩方數量相當;設裁判長和副裁判長各一人,建有規章,要求秉公裁判。后漢李尤《鞠城銘》描述了這種比賽:“園鞠方墻,仿像陰陽。法月衡對,二六相當。建長立平,其例有常。不以親疏,不有阿私。端心示意,莫怨其非。”應當順便說明的是,在漢代踢球不只有男子,還有女子。河南省登封縣啟母闕漢畫像石上有女子蹴鞠的生動形象。
到唐代“蹴鞠之戲”有發展。首先從革新“鞠”開始。唐代仲無頗《氣毬賦》介紹:“氣之為毬,含而成質,俾騰躍而悠利,在吹噓而取實。盡心規矩方以致圓,假于彌縫,終使滿而不溢。”晚唐有位著名詩人,叫皮日休。《中山詩話》上說:“歸氏弟子嘲皮日休云:八片尖皮砌作球,火中燀了水中揉。一包閑氣如常在,惹踢招拳卒未休。”上面的詩賦說明,我國唐代已有充氣足球。充氣足球有利于騰躍,它的出現引發“蹴鞠之戲”規矩的變革。宋代馬端臨《文獻通考·樂考》記載:“蹴鞠蓋始唐,植兩修竹,絡網于上,為門以度,又分左右朋,以角勝負。”這已經跟現代足球的踢法、規則大體接近。所以,國際上承認足球運動起源于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