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宣王姬靜的人物生平
周宣王(?-前782年),姬姓,名靜,一作靖,周厲王之子,西周第十一代君主,前827年-前782年在位。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周宣王姬靜的人物生平,希望對你有用!
周宣王姬靜的人物生平
繼位
周宣王為周厲王之子。周厲王在位時,因連年對外征戰,造成國內消耗巨大、國庫空虛。周厲王于是任命榮夷公為卿士,實行專利政策,將山林湖澤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準國人進入謀生。國人對此議論紛紛,周厲王又命衛巫監謗,禁止國人談論國事,違者殺戮,周厲王的高壓政策最終引發國人暴動。
前841年(周厲王三十八年),國人因不滿周厲王的暴政,鎬京(今陜西西安)的國人集結起來,手持武器圍攻王宮,要殺周厲王。周厲王逃離鎬京,沿渭水一直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國人攻進王宮,沒有找到周厲王,轉而尋找太子靜。召穆公將太子靜藏了起來,國人圍住召穆公家,要召穆公交出太子,召穆公被迫用自己的兒子冒充太子靜,國人殺召穆公之子,太子靜得以幸免遇難。
國人平息怒氣離去后,宗周無主,諸侯推舉召穆公、周定公代行天子職務(一說共伯和代行天子職務),史稱"共和行政"。
前828年(共和十四年),周厲王死于彘,太子靜在召穆公家長大了,召穆公、周定公以及諸侯擁立太子靜繼位,即周宣王。
衰落
周宣王繼位后,多次的對外用兵,使周王朝一度呈現"四方既平,王國庶定"的局面。但因連年征戰消耗國力,加劇了西周王朝的社會危機,加上周宣王晚年獨斷專行、不進忠言、濫殺大臣,宣王中興遂成曇花一現。
干涉魯政
前817年(周宣王十一年)春天,魯國國君魯武公和長子公子括、少子公子戲,朝見周宣王。周宣王喜愛公子戲,想要立公子戲為魯國太子。周宣王的大夫樊仲甫(一名仲山甫)勸阻周宣王說,廢長立幼,不合舊制,周宣王不聽,執意立公子戲為魯國太子。同年夏天,魯武公回國后去世,公子戲繼位,是為魯懿公。
前807年(周宣王二十一年),公子括之子伯御與魯人攻殺魯懿公,伯御被立為魯君,史稱"魯廢公"。
前797年(周宣王三十一年),周宣王討伐魯國,殺死魯廢公伯御,周宣王詢問大臣魯國公子中誰能勝任魯國國君之位。樊穆仲說,魯懿公的弟弟公子稱,莊重恭敬,敬重老人,處事執法必定遵循前朝禮制。周宣王于是在夷宮(周宣王祖父周夷王的廟廷)立公子稱為魯國國君,是為魯孝公。經過此次事件之后,周天子聲望大減,諸侯多有違抗王命之舉。
屢戰屢敗
周宣王晚年多次對周邊部族用兵,但大多以失敗而告終:
前797年(周宣王三十一年),周宣王派軍隊攻打太原之戎,沒有成功。
前792年(周宣王三十六年),周宣王派軍隊征討條戎、奔戎(今山西夏縣西南),戰敗。
前789年(周宣王三十九年),周宣王派軍隊征討申戎(即西申國,今陜西省米脂縣北)獲得勝利。同年,周軍在千畝之戰大敗于姜戎,南國之師全軍覆沒,周宣王在奄父的幫助下才得以突圍。
不聽勸諫
藉禮原是村社中每逢某種農業勞動開始前,由首領帶頭舉行儀式,耕種集體所有的藉田,具有鼓勵集體耕作的作用。西周時期,原本屬于集體所有的藉田,即公田變為天子、諸侯以及貴族私有,藉禮也成為在春耕、耨耘、收獲時,天子、公卿百官舉行儀式,監督和巡查庶人耕種、無償占有庶人勞動成果的一種活動。周宣王在位時,不到千畝舉行藉禮,虢文公勸諫周宣王,宣王不聽。有觀點認為,井田制在周宣王時期已經遭到嚴重的破壞,公田被大量私有化,周宣王承認了既定事實,相關的藉禮也被取消。
周宣王喪南國之師后,想在太原普查人口來補充兵員、征調物資。仲山甫認為自古以來,人口不用普查就能知道數量,因為司民負責登記生死;司商負責賜族受姓;司徒負責人口來往;司寇負責處決罪犯;司牧知曉職員數量;司工知曉工匠數量;司場負責人口遷入;司廩負責人口遷出,人口數量天子通過詢問百官就可以知曉了,還可以通過管理農事來調查,沒有必要勞民傷財去刻意普查。周宣王不聽勸阻,最終還是在太原普查了人口。
去世
前782年(周宣王四十六年),周宣王去世,其子周幽王姬宮湦繼位。關于周宣王的死因,許多著作記載為周宣王游獵圃田(今河南省中牟西)時,杜伯的冤魂乘白馬白車,由司空锜護左,大臣祝護右。杜伯戴著紅帽子從道邊奔馳而來,執紅弓搭紅箭,一箭射中宣王心臟,周宣王脊梁折斷后倒伏在箭囊上而死。
周宣王姬靜的歷史評價
司馬遷《史記》:"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復宗周。"
董仲舒:"夫周道衰于幽、厲,非道亡也,幽、厲不繇也。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興滯補敝,明文、武之功業,周道粲然復興,此夙夜不懈行善之所致也。"
桑弘羊:"湯、武之伐,非好用兵也;周宣王辟國千里,非貪侵也;所以除寇賊而安百姓也。"
柳宗元:"伏見周宣王時稱中興,其道彰大,于后罕及,然征于《詩》大、小《雅》,其選徒出狩,則《車攻》、《吉日》;命官分土,則《嵩高》、《韓奕》、《烝人》;南征北伐,則《六月》、《采芑》;平淮夷,則《江漢》、《常武》。鏗鍧炳耀,蕩人耳目。故宣王之形容與其輔佐,由今望之,若神人然。"
夏原吉:"周宣王平淮夷、唐太宗擒頡利,當時文人咸形諸賦詠,以紀宏休。"
黃瓊:"周宣王不籍千畝,虢文公以為大譏,卒有姜戎之難,終損中興之名。"
徐堅《初學記》:"宣王承衰,邦家多阻;懲難思理,官人以敘。山甫補闕,方叔御侮;是用中興,恢復周宇。"
《明世宗實錄》:"雖然周宣王云漢之側身,常武之平淮,內有山甫,外有申伯,非不赫然稱盛,然樂色而忘德,失禮而晏起,不籍千畝,南國喪師,料太原,殺杜伯,以致虢公諫不聽,山甫諫又不聽,所以中興之美未盡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