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墓葬的詳細特點
在西周時期,人們死后入葬之地通常是公共墓地。西周墓葬主要分在東西兩個相距數(shù)十米的小范圍之內(nèi),東部墓主的身份比西部明顯低,車馬坑及棺槨墓主要出土于西部。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西周墓葬的詳細特點。
西周墓葬,公元前11世紀周滅商起,至前770年平王東遷止,習稱西周。現(xiàn)今發(fā)掘的西周墓葬總數(shù)已近2000座,主要分布在陜西省西安、扶風、岐山、寶雞,河南省洛陽、浚縣,北京市昌平、房山以及長江下游地區(qū)。這些墓葬集中反映了西周時期不同地區(qū)、不同年代、不同階級和階層在埋葬制度上的特點。
西周墓葬葬俗
葬式一般為仰身直肢,也有俯身葬,極個別的為屈肢葬。頭向不固定。除寶雞茹家莊的?伯墓外,絕大多數(shù)是單人葬。
西周墓葬往往以人殉葬,少者1人,多至7人。殉葬人大都放在二層臺上,有的還有葬具。北京琉璃河的大型墓中沒有發(fā)現(xiàn)殉葬人,而在多座中型墓中則發(fā)現(xiàn)有殉葬人。可見是否用人殉葬并不完全取決于墓的大小或墓主人社會地位的高低。在張家坡已發(fā)掘的三、四百座中、小型墓葬中,發(fā)現(xiàn)有殉葬人的約占7%,都是西周早期墓葬,而這里的西周晚期墓中卻不見有用人殉葬的現(xiàn)象,這是一個比較明顯的變化。
西周墓葬隨葬品
西周墓葬的隨葬品主要有陶器、青銅禮器、兵器、車馬器、玉石裝飾品、原始瓷器和漆器等。大型墓和一部分中型墓的隨葬品很豐富,有制作精致的成套青銅禮器,器形有鼎、鬲、甗、觚、爵、觶、尊、卣、壺、鎣、盤、匜等。其組合以鼎、?為核心,用鼎的多寡標志著墓主人社會地位的高下。早期的銅禮器在器形和紋飾上同商代晚期沒有多大差別,西周晚期酒器類大大減少,食器類數(shù)量增加,鼎、?的器形和紋飾也有較大的變化。長安普渡村發(fā)現(xiàn)的穆王時期的墓葬中還發(fā)現(xiàn)有3枚一套的編鐘。小型墓則多隨葬陶器,器形有鬲、罐、簋、尊、壺、豆、盂等。西周早晚期墓葬在隨葬陶器的組合與器形上都有較明顯的區(qū)別。
南方土墩墓中的青銅禮器,往往富有地方特征,如鼎的三足外撇呈尖錐狀,器物也往往兩兩成對。此外,還有一些用途不明的器形,如江蘇丹徒煙墩山出土的一對角形器和屯溪出土的一對五柱形器。這一地區(qū)的墓中通常隨葬較多的原始瓷器,器類、器形變化也較多。中原地區(qū)的西周墓中雖也有隨葬原始瓷器的,但數(shù)量很少,器形也較單一,多為豆形器。出土的玉石裝飾品有壁、琮、圭、璋、柄形飾以及魚、龍、鳥、獸等動物雕像,還有瑪瑙、琉璃串珠等飾物。在琉璃河等地還出土有西周時代的漆器,但大都朽沒,僅存痕跡,可以復原器形的有豆、觚、俎、罍等。
車馬坑 大型墓和一部分中型墓往往附有車馬坑、一般是在主墓的附近另行挖坑埋葬車馬,少者1車2馬,多者可達十多輛車和數(shù)十匹馬。埋葬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整車埋葬,馭馬臥于車轅兩側(cè),另一種是將車子拆卸成零部件散放在坑內(nèi),馬的排列也不整齊。也有將車拆散放在主墓內(nèi),而另行挖坑葬入馬匹的。車馬坑內(nèi)多有車馬飾物,有的車馬坑保存較好,痕跡清楚。因此,可以根據(jù)這些資料復原西周時期車馬的形制和轡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