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榮革命簡介
1688年,英國國王詹姆士二世因為篤信天主教,并企圖在英國恢復天主教引起了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不滿,后者便發動了英國歷史上著名的光榮革命。這場革命的發生,詹姆士二世的復辟是一個導火索,而根本的矛盾早已埋藏在歷史背景之中。 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光榮革命簡介,歡迎大家閱讀。
光榮革命簡介
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的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統治、防止天主教復辟的非暴力政變。這場革命沒有發生流血沖突,因此歷史學家將其稱之為“光榮革命”。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限制王權的《權利法案》。奠定了國王統而不治的憲政基礎,國家權力由君主逐漸轉移到議會。君主立憲制政體即起源于這次光榮革命。
光榮革命的背景
1640年英國爆發革命,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領導的議會獲勝,此后英國成立共和國,但統治者爭權奪利,政局動蕩。查理二世乘機復辟。查理二世和詹姆斯二世反攻倒算,竭力加強王權,恢復舊的統治秩序,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非常不滿。
英國之所以比其他歐洲大陸國家較早發動資產階級革命,其經濟根源在于英國已經率先孕育成熟了資本主義農業經濟的基礎。與此同時,以新興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了的新貴族為主題的平民階層勢力迅速上升,但受資本主義發展早期階段的時代局限,他們還沒有力量和條件在混合政府結構中充當主角。國內政治力量的對比關系一度呈現勢均力敵的平衡狀態。
在這種平衡造成的社會縫隙中,王權獲得了迅速膨脹的大好時機。就16世紀的整體情況看,國王在混合政府結構中一直穩固地保持著核心地位,用亨利八世的話說就是,國王是“首腦”,議會兩院是“四肢”、“首腦”和“四肢”緊密結合一起,組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政治共同體”,即國家。
1588年,殲滅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后,建立民族主權國家的歷史任務宣告完成,英國開始躋身于歐洲強國之列。另外,工農資本主義出現長足發展,以手工工廠主、商人、鄉紳、農場主為主體的平民力量迅速壯大,政治上日益成熟,他們不愿繼續在混合政府中屈居王權之下,希望調整議會與國王間的權重關系,即限制王權,擴大議會的權力,建立以下院為主導的君主立憲制與新的社會政治力量對比結構的關系已陷入嚴重失衡狀態。然而,這時統治英國的斯圖亞特王朝卻不顧時代的要求,反其道而行之,大肆宣揚“君權神授論”和“王權無限論”,試圖進一步強化王權,削弱議會的權利,把混合君主制推向大陸式的絕對君主專制軌道。于是,一場憲政革命便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看了“光榮革命簡介”還想看:
1.光榮革命的影響是什么
2.英國光榮革命的背景是什么
3.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簡介
4.英國光榮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