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兄弟間的趣談
唐朝李世民三兄弟中,誰的心機是最深的?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李世民兄弟間的趣談,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李世民兄弟間的趣談:
親們都知道唐朝開國的三位小伙伴: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這三位可謂各有特色,李建成溫和,李世民老成,李元吉霸氣。但他們中最才是真正的大忽悠呢?我們介紹一下兩起比較奇怪的事情。一件是楊文干事件。這個事件很簡單,李建成的老部下慶州都督楊文干突然要造反,趁唐高祖李淵去仁智宮度假的時候起兵。李建成為了共襄盛舉,特地派人給楊文干送裝備:鎧甲,而且還約定一起起事,可沒想到,送鎧甲的人半路跟李淵告了狀。最后的結果當然是英明神武的李世民出馬,擺平了楊文干。而李淵為了請動李世民這尊大神,開出一張支票,回長安后讓他當太子。
事實證明,這是一張空頭支票,回到長安,李淵當什么事都沒發生,不處理李建成,也不給李世民轉正。我們再來看第二個事件。有一回,李建成在太子宮設宴,請李世民、李元吉吃飯,吃著吃著,李世民好像喝了三鹿奶粉一樣,突然倒地狂吐血。這個事情太嚇人了,這不是李建成想毒死李世民吧。處理的結果也很奇怪,李世民經過搶救活了過來,而李淵看了看李世民,說了一句話,你以后搬到洛陽去吧。你在那里,搞個小組織,我跟李建成說,容你。而李建成呢?沒受到任何處分,只是讓他們晚上不要搞擼串聚會了。為什么會這樣呢?到底是李建成要殺李世民,還是李世民要陷害李建成?
史書上爭論不休,可是他們都忽略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李元吉。李元吉可能才是真正的大忽悠。我們首先看第一件事情,楊文干叛亂事件。這個事情可以肯定不是李建成干的,因為李建成當時已經掌控住了局勢,他已經得到了李淵的認可。李淵是絕對不會換人的。所以李建成沒有必要去發動一場完全沒有勝算的叛變。而李世民有必要嗎?粗看上去有可能,可以借此把李建成搞下去。但是,這個案子漏洞太多了。而且李淵也不是那么好忽悠的。還有一個細節,在李淵決定平定楊文干時,李世民遲遲沒有請將,這跟李世民好戰的性格完全不同嘛。他要是策劃了這一場案件,完全有必要趁早出兵,甚至可以殺到長安,把太子李建成直接干掉。
所以,這后面的策劃極可能是李元吉。李元吉策劃了這一起案件,可以先端掉李建成,然后再找人把這個事情栽到李世民的身上。從而把兩人同時除掉。只有這樣,李元吉才有機會。論順位,他不如李建成,論戰功,他不如李世民,論野心,可是一點也不輸兩位哥哥。他要搶位,只有行險招。李世民中毒事件同樣如此。首先不可能是李建成下毒。在自己的太子宮把李世民毒死,不說李淵震怒,就是李世民的部下也不答應。也不可能是李世民的苦肉計,因為太真實了,分分鐘有可能李建成做人工呼吸也搶救不過來。
所以,這極有可能又是李元吉的天才發揮。當然,這兩起案子設計巧妙,都沒有成功。長者李淵早就看穿了一切。只是他無法確實這三個兒子里,誰才是真正搞鬼的。他甚至也不想弄明白,因為他不想弄死其中的任何一個。所以,他只有和稀泥。有意思的是,李建成把李元吉引為幫手,利用李元吉在軍中的影響力來平衡李世民的勢力。李建成忽悠李元吉,如果自己當了皇帝,就讓他當太弟。這個事情,鬼才信咧。而李元吉又想利用李建成先把李世民干掉,然后再干掉李建成。這個消息甚至被李世民的探子知道了。
腦洞老師再介紹一下玄武門,親們可能都以為玄武門李世民是穩操勝券,其實不是的。李世民是行得險招,是僥幸成功。首先,李世民真的是被逼的。李元吉跟李建成已經設計好了,當時要出去打突厥,李元吉帶兵,等李世民來送行時,當場發難,然后斬殺李世民,甚至還要控制他老爸。這是李建成跟李元吉共同商量的部分。還有一部分,是李元吉自己決定的,殺了李世民,關住李淵,接下來,李元吉很可能直接殺了李建成。亂兵一起,控制不住啊。
所以,玄武門兵變那天,李建成本來不想去的,但李元吉非要去,他不想因為這個影響他的大計劃。而且李元吉做了充分準備,玄武門那天,李元吉準備了大量的兵馬。唯一沒算到的是,李世民已經策反了玄武門守將,讓齊王的兵馬沒有及時進入皇宮,而李世民率先進入皇宮,做好了埋伏。這才襲擊成功。不然,玄武門的歷史可能要改寫。腦洞老師認為,這三兄弟,一個比一個狡猾,一個比一個心機。這里面,最累的可能就是李淵同志了。
李建成簡介:
李建成(589年-626年),小字毗沙門。唐高祖李淵長子,隴西成紀人。
李淵起兵之初,李建成與李世民分別在河東、晉陽招募人才,而后李建成到太原助李淵起兵,率軍攻略西河,取霍邑,拒潼關,攻克長安。李淵稱帝后被立為皇太子。唐朝建立后李建成又多次率軍打退突厥的入侵,擒斬與突厥勾結的劉黑闥,平定山東。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將李建成殺死,死年三十八歲,五子一并遇害。
李建成直率、寬簡、仁厚,很有才能。 被弟弟李世民丑化,不是史書上記載卑鄙平庸的太子。 貞觀二年(628年),李世民追封李建成為息王,追謚"隱",貞觀十六年(642年),又追贈為皇太子。
李世民簡介: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一說599年1月23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受封為秦國公,后晉封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李世民為帝之后,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后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駕崩于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
李元吉簡介:
李元吉(603年-626年7月2日),唐高祖李淵第四子,名劼,小字三胡,竇皇后所生,史書上說他猜鷙驕侈,但其人驍勇,擅長使用馬槊。唐高祖李淵太原起兵時,留守太原。唐朝建立后,封為齊王。武德二年(619年),劉武周南侵并州,納宇文歆計棄太原歸長安。
李元吉曾隨李世民東征洛陽、討劉黑闥,屢立戰功,受封司徒、侍中、并州大都督、左衛大、上柱國等官職勛位。在唐初的政治斗爭中,李元吉積極支持太子李建成,主動安排刺殺李世民,被李建成阻止。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與太子李建成同時被殺,有五子一同被誅殺,終年二十四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