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泰山封禪的六位皇帝
封禪,封為“祭天”,禪為“祭地”,是指中國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遠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禪的傳說。古人認為群山中泰山最高,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間的帝王應(yīng)到最高的泰山去祭過天帝,才算受命于天。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guān)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歷代泰山封禪的六位皇帝
封禪儀式在中岳嵩山和東岳泰山中都曾舉行過,但以泰山的次數(shù)多且影響大而出名,自秦始皇開始,至宋真宗止,共有六帝十次封禪泰山,較為著名的封禪有:
秦始皇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領(lǐng)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去舉行封禪大典。封禪是古代統(tǒng)治者祭告天地的一種儀式。所謂“封”,是指筑土壇祭天。所謂“禪”,是指祭地,即在泰山下小山的平地上祭地。由于長期不舉行這種活動,大臣們都不知道儀式該怎樣進行,于是秦始皇把儒生召來詢問。儒生們眾說紛紜。秦始皇聽了覺得難以實施,便斥退儒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開辟車道,到泰山頂上立了碑,舉行封禮。之后又到附近的梁父山行了禪禮。
漢武帝
西漢中葉,隨著漢王朝在政治、經(jīng)濟領(lǐng)域的封建中央集權(quán)日益加強,漢家至尊的天帝神確立了之后,漢武帝決定按古禮舉行封禪。但是,這封禪的禮儀,儒生與方士說的,各不相同。漢武帝便把封禪祭器拿給他們看,問古禮究竟怎么樣,誰也說不出個所以然。漢武帝索性自定用祭太一神的禮儀。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先到梁父山行禪禮祭地,然后到泰山下東方設(shè)壇,舉行一次封禮祭天。壇寬1丈2尺,高9尺,下埋 玉牒書.之后,漢武帝與少數(shù)大臣登上泰山之巔,舉行了第二次的封禮。武帝封禪,祭天采用祭太一神之禮,設(shè)壇三層,四周為青、赤、白、黑、黃五帝壇,殺白鹿、豬、白牦牛等作祭品,用江淮一帶所產(chǎn)的一茅三脊草為神籍,以五色土益雜封,滿山放置奇獸珍禽,以示祥瑞。漢武帝則身穿黃色衣服,在莊嚴的音樂聲中跪拜行禮。為了紀念這次封禪典禮,武帝還特改年號為元封。
漢光武帝
公元56年3月30日(建武中元元年二月二十五日)漢光武帝東巡,讀河圖會昌符,“赤劉之九,會命岱宗”。于是命令梁松等按照河、洛城文,言九世當封禪者,凡三十六事。于是張純等人便復(fù)奏光武帝,請封樣。漢光武帝到泰山,祭天放泰山下南方。事畢,駕“天子御勇”登山,尚書今手捧玉鵬簡,漢光武帝將1寸2分的“璽”親自在玉牒簡上蓋了印,事畢后再到山下,“摔祭地放梁(梁父山)陰(山的北面)”。夏四月還宮。
唐高宗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 唐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從儀仗,武后率內(nèi)外命婦,封禪車乘連綿數(shù)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于闐、波斯、 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句麗等國的使節(jié)和酋長。十二月云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處建圓丘祀壇,上面裝飾五色土,號“封祀壇”;在山頂筑壇,廣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號“登封壇”;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壇,號“降禪壇”。次年正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壇”祀天;次日登岱頂,封玉策于“登封壇”;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神,高宗行初獻禮畢,武后升壇亞獻。封禪結(jié)束后在朝覲壇接受群臣朝賀,下詔立“登封”、“降禪”、“朝覲”三碑,稱封祀壇為“舞鶴臺”、登封壇為“萬歲臺”、降禪壇為“景云臺”,改元乾封,改奉高縣為乾封縣。
唐玄宗
唐玄宗于開元十三年(726年)十月率百官、貴戚及外邦客使,東至泰山封禪。
封禪禮沿襲乾封舊制。封禪后, 封泰山神為“ 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玄宗親自撰書《紀泰山鉻》,勒于岱頂大觀峰,并令中書令張說撰《封祀壇頌》、侍中源乾曜撰《 社首壇頌 》、禮部尚書蘇?撰《朝覲壇頌》,均勒石紀德。
宋真宗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發(fā),千乘萬騎,東封泰山。改乾封縣為奉符縣;封泰山神為“天齊仁圣帝”;封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頂唐摩崖東側(cè)刻《謝天書述二圣功德銘》。詔王旦撰《封祀壇頌》、王欽若撰《社首壇頌》、陳堯叟撰《朝覲壇頌》,各立碑山下。現(xiàn)唯王旦《封祀壇頌碑》尚存于岱廟院內(nèi)。其實是宋真宗導(dǎo)演了一幕“天書從天而降”的鬧劇。他是為了遮住著名的“澶淵之盟”的恥辱而進行的封禪。
泰山封禪的意義
泰山在五岳中名聲最著,其原因亦與秦漢之際開始的封禪活動有關(guān)。 封禪是一種祭祀性的禮儀活動,“封”是在泰山上堆土為壇,在壇上祭祀天神,報答上蒼的功績;“禪”是在泰山下掃除一片凈土,在凈土上祭祀土神,報答后土的功績。古人認為“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天高不可及于泰山”,祈愿“天地交泰”。于是,凡所謂“受命于天”的帝王,為答謝天帝的“受命”之恩,便到接近天神的泰山之巔,積土為壇,增泰山之高以祭天,表示功歸于天;然后,再到泰山之前近地祗的梁父、社首、云云等小山丘設(shè)壇祭地,表示厚上加厚,福廣恩厚以報地。這就是歷代帝王狂熱追求的泰山封禪大典。一代帝王登封泰山,被視為國家鼎盛、天下太平的象征,皇帝本人也儼然成為“奉天承運”的“真龍?zhí)熳?rdquo;了。歷代帝王封禪泰山活動,有其開始和發(fā)展的過程。封禪泰山,大約可溯源于原始人群對自然山川的崇拜。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引《管子·封禪》說:“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東漢哲學(xué)家王充在他的《論衡·書虛》中也說:“為王太平,開封泰山,泰山之上,封可見者七十有二,紛紛湮滅者,不可勝數(shù)。”司馬遷從《管子》中找到名字的是十二位,他們是:無懷氏、伏羲氏、神農(nóng)氏、炎帝、顓頊氏、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這些人大都是古代比較強大的部落首領(lǐng),是傳說中的人物。《尚書·舜典》記載:“歲二月,東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覲東后。”所謂“巡狩”是指游牧民的巡行狩獵。“柴”,燒柴火。“望”,是一種祭祀形式。這是一種原始的自然崇拜,與后世有目的的神道設(shè)教,告成功于天,以強調(diào)帝王統(tǒng)治權(quán)力的禮儀活動,有明顯區(qū)別。封禪和朝拜泰山,載入史冊的是從秦始皇開始,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圣祖、清高宗等帝王,都曾到泰山登封告祭、刻石記功。其中漢武帝七次東巡登封。中國歷史上最后一次封禪泰山的皇帝是宋真宗。元明以后改為祭祀。清乾隆十一次朝拜泰山,六次登岱頂。歷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鞏固其統(tǒng)治,而泰山又因封禪告祭被抬到與天相齊的神圣高度。一座自然山岳,受到文明大國的歷代最高統(tǒng)治者親臨封禪祭祀,并延續(xù)數(shù)千年之久,幾乎貫穿整個封建社會,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精神文化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