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平陽公主為何以軍禮下葬
唯一一個以軍禮下葬的女子是平陽公主,那么平陽公主為何以軍禮下葬?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揭秘平陽公主為何以軍禮下葬,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揭秘平陽公主為何以軍禮下葬:
說起平陽公主,歷史上有很多,但能稱得上是女中豪杰的,估計非唐高祖李淵之女、太宗的妹子莫屬了。
平陽公主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三個女兒,也是李淵嫡妻竇氏的愛女。她是一個真正的女中豪杰,文韜武略樣樣精通,才是膽略絲毫不遜色于她的兄弟們。
李淵能當上皇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生了一群杰出的兒女,這群兒女中功績最大的就是太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和三女兒平陽公主。
李淵起兵后,平陽公主聽到這個消息,決心要為父親招募更多的軍力。這個年紀輕輕的女子,以其超人的膽略和才識,在三個多月的時間里,就招納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當規模的義軍。她將這些義軍收編在一起,組織演練。平陽公主令出必行,軍紀非常嚴明。女人怎樣?女人照樣能做義軍的主帥!在此期間,朝廷不斷派兵攻打平陽公主,平陽公主率領的義軍不但打敗了每一次進攻,而且勢如破竹,一連攻下不少地盤,這可樂壞了他老爹李淵。
且讓我們細想一下,平陽公主收的這幫義軍可都是殺人不眨眼的強盜,要把這些狼套著實屬不易。如果她沒有幾分真本事,哪能夠在短時間內收編這幫桀驁的家伙,又怎么能將散沙般的他們變為一支百戰百勝的勁旅,捷報連連?足見平陽公主的組織能力和指揮能力實在是出類拔萃,不得不讓你覺得“厲害,這女人厲害”。
在那個亂兵蜂起的年月里,這支軍隊得到了廣泛的擁護。老百姓將平陽公主稱為“李娘子”,將她的軍隊稱為“娘子軍”。娘子軍威名遠揚,很多人都千里投奔而來。平陽公主在軍事上的直覺與見地,堪稱天才,隋將屈突通就曾經在她手下連吃幾場大敗仗。公元617年11月,平陽與柴紹夫妻同心,很快就攻克了長安。
平陽公主在關中行動的意義對建立李唐王朝來說是怎樣評價都不為過的。唐王朝建立后,李淵將自己這位才略出眾的愛女封為“平陽公主”。
雖然攻克了長安,但李淵此時只是大致控制了半個關中,他的四周都是敵人。穩定長安后,平陽公主的主要任務就是防守離家的大本營山西,她駐守的地方就是娘子關。娘子關是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葦澤關,因平陽公主率數萬“娘子軍”駐守于此才更名娘子關。山西是中原和關中地區的屏障,無山西則中原和關中不穩,平陽公主率軍駐守娘子關,目的就是防止敵人從這里進入山西。
平陽公主在李唐打江山的過程中英勇機智,她的謀略與果斷不亞于任何人。她和哥哥李世民聯合,在戰場上所向披靡。
后來有關平陽公主的記載很少,武德六年(公元623年)二月初史書上才突如其來地記了一筆她的死訊,而之所以會記上這一筆,還主要是由于她的葬禮與眾不同,平陽公主是以軍禮下葬的。
平陽公主,是中國封建史上唯一一個由軍隊為她舉殯的女子,還是那句話——“厲害”!
假如歷史能被改變,李淵沒有這個女兒,只靠兩三個兒子,那么他的大唐江山恐怕還要等幾年。如果沒有平陽公主,那么娘子軍也就無從提起,恐怕我們也會失去一個讓女人自豪的楷模。
平陽公主簡介:
平陽昭公主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三個女兒,也是李淵嫡妻竇氏(竇皇后)的愛女。她的名字和出生日期在記錄其事跡的《舊唐書》和《新唐書》中沒有記載。李淵將自己的三女兒嫁給了武將柴紹為妻。婚后,柴紹攜妻定居長安城。
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李淵決定起兵。李淵起兵前,平陽昭公主與柴紹當時正在長安,李淵派遣使者秘密將他二人召回來之。柴紹對平陽昭公說:你的父親將要起兵掃平亂世,我打算前去迎接他的義旗,一起離開不可行,我獨自走后又害怕你有危險,到底應該怎么辦呢?”平陽昭公主說:“你應該趕緊離開,我是一個婦人,遇到危險容易躲藏起來,到那時自己會有辦法的。”
于是,柴紹立即從小道直奔太原。而平陽公主則在后方進行各種安排。她很快動身回到鄠縣(今陜西戶縣)的李氏莊園,女扮男裝,自稱李公子,將當地的產業變賣,賑濟災民,很快招收了一支幾百人的隊伍。很快李淵起兵的消息就傳來了。平陽公主聽到這個消息,決心要為父親招募更多的軍力。
據說平陽公主率領娘子軍駐扎娘子關之后,憑借天險,修筑工事,嚴密布防,不給敵人可乘之機。一次,劉黑闥部大舉進攻,平陽公主眼見敵人來勢兇猛,一面向太原告急,一面指揮娘子軍與居民嚴防死守。由于關內軍隊兵力不足,娘子關的情況十分危險。面對數倍于其的軍隊,平陽公主心急如焚,在城樓上焦急地踱著步子想著主意,同時極目遠眺,等待著援軍到來。忽然,她無意中看見遠處田野上豐收在望的谷子,頓時急中生智,計上心來,于是,她下令城內軍民立即收割、架鍋、用新米熬制米湯,米湯熬好后,平陽公主又令部眾乘夜色從關上全部倒入關前溝壑中。次日,娘子關前溝壑中米湯橫溢,敵人哨兵發現后,疑為馬尿,急忙報告主帥。主帥出帳觀望,只見城樓上旌旗招展,軍民喊聲震天,戰鼓擂動,便錯誤地判斷援兵已到,由于害怕中了埋伏,敵人最終不戰而退。待得知此乃平陽公主的疑兵之計時,太原的援兵已到,他們只能望洋興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