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的人生污點是什么
三國武圣關羽人生最大的污點是什么?難道是差點死于張飛刀下?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關羽的人生污點是什么,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關羽的人生污點是什么:關羽投降曹操這個污點,和關羽成為神靈的不朽形象,這是一個令文學家難以為之圓其說的矛盾。有一出京劇,叫《古城會》,就表演的這段故事。在芒碭山落草的張飛,因為關羽降過曹操,不信任他,一時間產生出要殺掉他的念頭。他也為無法辯白而苦惱,怎么講,他是真正投降了的。正好,蔡陽追來,為關云長洗清自己,獻上了一顆頭顱,一刀下去,兄弟盡釋前嫌。
當時,諸侯混戰,盜賊蜂起,爭城奪地,干戈不息。背叛或者投降,反戈一擊或者不告而別,并不是很了不起的事。最著名的例子,便是呂布。他一殺義父丁原,再殺也是他拜為義父的董卓,連眼皮也不眨一下的。張飛與他對陣時,罵他是“三姓家奴”,算是責備得厲害的了。看來張飛不僅猛,還很具有革命大批判精神,一下子揭了呂布的老底。再譬如劉備,投呂布時,對付過曹操;奔曹操后,回過頭來共除呂布;在曹操麾下效力時,討伐袁術;依托袁紹時,又與曹操為敵。不到十年期間,變幻莫測,真稱得上是朝秦暮楚,但這一切似乎和叛降了無關系,只不過被看作權術罷了。
至于曹操屬下的文臣武將,很多都是從對立陣營被曹操招降納叛來的。如張遼原事呂布,如徐晃是楊奉部下,如張郃為袁紹舊臣,如龐德乃馬超袍澤,如文聘曾事劉表……至于那位大謀士賈詡,曾經和曹操作過對,最后也投到曹操手下,至此也已是三易其主;至于許攸,則是官渡戰役中背袁向曹投誠,并獻計立了大功的。這些人,誰也沒有覺得他們的行為,有什么荒謬的地方?張飛要殺關羽,就因為他降了曹操。他之所以那樣怒不可遏,是從結義弟兄這一點上不能饒恕他的背信棄義。如果沒有拜過把子,成為異姓手足,情同生死,張飛也許不會對關羽耿耿于懷了。
關羽降曹后,在許都,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地禮遇優渥,有收買籠絡之心不計在內,其余將領對關羽也是敬服的。沒有因他背叛劉備而看不起他。只有一個例外,那是蔡陽,后來被關羽祭了刀,倒使關張和好如初,兄弟相聚了。種種跡象表明,在三國,或者還往后的年代里,放下武器投降,或者背叛原先的主子,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在西方人觀念中,認為生命價值是高于一切,如果確實再戰斗下去惟有死亡一途的話,那么繳槍投降,按照日內瓦公約,作為戰俘,要求敵方應以人道主義待之,是極其正常的。根據關羽被曹軍圍困在土山的情況,還有劉備的兩位夫人在,他放下青龍偃月刀,是無可非議的。
但后來的中國人,講究氣節,講究到偏執的程度,就過分了。若從這個角度,關羽哪怕有一絲動搖,都屬于叛變行為。應該在土山上殺身成仁,馬革裹尸,誓死捍衛,抵抗投降。所以,張飛把關羽殺掉,絕對是可能的。試想,在__期間,那些造反派認定,凡曾在白區工作過的,都是叛徒,不是叛徒才怪,多少人為此關進牛棚,飽受凌辱,屈打成招,含恨而死,便是這種極端偏執的思想所造成的。那當然是絕頂荒唐的邏輯,可一時間卻成了十分正經的革命行動。
所以,到了元末明初,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時,對關羽降曹這一節操問題,就頗費周章了。因為寫小說的時候,國人已經到了被禮教束縛得快要窒息的地步。連婦女都“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地釘在貞節牌坊上了,何況反臣賊子,叛兵降將乎?于是把東漢建安年間不是太當回事的事,弄得嚴重化了。這樣,羅先生下筆時躊躇了,若是痛批狠揭,聲討問罪,必有損關羽的正面人物形象。若是只字不提,也難說得過去。于是想出了一個降漢不降曹的似乎義正詞嚴的借口。這當然是自欺欺人,漢即操,操即漢也。
為什么后來的中國人,就格外地不能寬容呢?因為封建禮教窒息得國人,幾無一點思想自由,而不能自由思想的人,必失去大度,易趨向極端,凡事絕對化,看問題形而上。于是,這種自我桎梏的人,對別人缺少最起碼的諒解,同情和信任,只有猜忌和警惕,只有懷疑和恐懼,圈子越來越小,視野越來越窄,朋友越來越少,敵人越來越多。最后,甚至要求百分之百的純凈,于是,為淵驅魚,為叢驅雀,只能逼使更多的應該團結的人,走向自己的反面。
司馬遷為被圍而降匈奴的李陵,向漢武帝反映了貳師救援不力,不得不敗的真話,結果受了宮刑,關進蠶室。從此,誰也不敢為這些敗而不以一死來殉國的人多說一句話。大是大非,當然是應該涇渭分明,否則還有什么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的區分呢?但是,若偏執到全憑意氣用事,疑慮到不講實事求是,狹隘到人皆為敵的程度,那么,《古城會》將以關老爺人頭落地的結果告終。回顧歷史,甚至不久以前的__,這種不死于真正的敵人手里,而被自己人殘害的悲劇,難道還少嗎?
關羽簡介:關羽(161-220年),字云長,河東解良(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蜀國名將。
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赤壁之戰后,劉備助東吳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別遣關羽絕北道,阻擋曹操援軍,曹仁退走后,關羽被封為襄陽太守。劉備入益州,關羽留守荊州。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襄樊,曹操派于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曹操曾想遷都以避其銳。后曹操派徐晃前來增援,東吳呂蒙又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殺。關羽去世后,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圣大帝”,崇為“武圣”,與“文圣” 孔子齊名。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曹操派劉岱、王忠攻打劉備。卻被劉備擊敗,曹操于是親提大軍出征,劉備敗逃,關羽戰敗被生擒,不得已而投降,曹操待以厚禮,任命為偏。后袁紹派大將顏良、文丑、郭圖等攻東郡太守劉延于白馬,曹操親自率軍救援,并命張遼與關羽為前鋒。關羽望見顏良的麾蓋,策馬沖鋒,斬殺顏良于萬軍之中,梟首而歸,袁軍將領無人能擋,白馬之圍被解,關羽被封為漢壽亭侯。
當時,曹操為知道關羽有沒有久留的心意,叫張遼用人情試探。關羽對張遼嘆息道:“我知道曹公對我的厚愛,但我受劉備的厚恩,發誓共死,不可背棄。我終不會留下,在為曹公立下功勞后我便會離去。”張遼向曹操表明,曹操知道關羽會離去,反而重加賞賜,想要留住他,但關羽盡封曹操的賞賜,留書告辭,回到劉備身邊。曹操左右欲追殺之,不過曹操認為各為其主而阻止。民間文化把這一段故事叫做“千里走單騎”。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劉備投靠劉表,屯兵于新野。曹操率領大軍南下,劉備南逃,另遣關羽乘數百艘船駛向江陵會合,但劉備于途中被曹操軍追至,幸而關羽駛至漢津,一同乘船至夏口。
劉備聯合孫權擊敗曹操后,曹操留曹仁等防守荊州,于是劉備又與孫權大將周瑜夾攻曹仁,命關羽絕北道斷曹仁后路。待劉備取得荊南四郡(長沙、零陵、武陵、桂陽),關羽被推為元勛,受封襄陽太守、蕩寇,這其間襄陽實為曹操勢力范圍,由樂進駐守,所以關羽駐于江北。
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劉備入蜀助劉璋防御張魯,張飛、趙云、諸葛亮與關羽共守荊州。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劉備與劉璋決裂,軍師龐統中流矢身亡,劉備乃召張飛、趙云、諸葛亮入川支援,荊州只留關羽駐守。劉備平定蜀地后,以關羽董督荊州事,[8]授權掌管荊州地區劉備控制的部分,包括荊州南部四郡和從東吳借來的南郡治所江陵和附近的公安,關羽事實上鎮守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陽郡)。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孫權知道劉備已奪得益州,希望取回荊州。劉備卻說:“當得到涼州時,便會把荊州交還。”孫權對此十分怨恨,便派魯肅索要荊州。孫劉兩方的將領在陣前“單刀會”,據理相爭但最終不歡而散。孫權命呂蒙準備進攻荊州南部,魯肅將萬余人馬于益陽牽制關羽,劉備從益州帶兵回援。時關羽號稱有三萬人馬,自選五千精銳準備從上游渡河,吳將甘寧率領一千人前往駐守,關羽得知后就沒有過河,在河對岸扎營,這個地方后來稱為“關羽瀨”。此時,曹操進取漢中的張魯,劉備便迅速和孫權修和,協議平分荊州,即分荊州的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屬于孫權,分荊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屬于劉備,這就是三國史上著名的湘水劃界。
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江夏太守文聘與樂進進擊尋口,關羽率軍前往將文聘與樂進擊退,并乘勝派遣偏將率軍北征,所殺甚眾,曹操對此感到非常憂慮。同年,太醫令吉本,少府耿紀,司直韋晃等人謀反,但不久事情敗露,幾人被曹操所殺,曹操于是召曹仁為征南,討伐關羽。曹仁屯樊期間,大肆征調徭役,南陽郡一帶軍民苦不堪言,宛城太守侯音與衛開于是劫持太守東里滾造反,與關羽聯合。曹仁率軍前往平亂,攻破宛城,將侯音斬殺,并屠城。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軍與曹操軍相爭漢中,魏將夏侯淵被劉備大將黃忠所斬,曹操親提大軍來爭漢中,卻于漢水之戰被趙云擊敗,糧草被劫,曹操無奈只得退出漢中,并迅速命令曹仁與龐德進攻荊州的關羽,關羽反守為攻,進圍樊城。魏將龐德親與關羽軍搏戰,引箭射中關羽額頭,關羽軍大震。
曹仁趁關羽軍軍心不穩之際,率軍進攻關羽,關羽激勵將士,推鋒必進,勸率士卒,大破曹仁于沔水,曹仁的部隊被打的潰不成軍,水軍更是全為關羽所殲滅。曹仁于是派遣龐德屯兵于樊城以北十里,并修書與曹操請求援軍。曹操于是派遣于禁率領七軍(約數萬)前來救援。
曹仁被圍數月,于禁前來救援,關羽軍稍退,與于禁軍相持。建安二十四年八月,天降大雨十余日,漢水因此暴漲,關羽因掘江堤以大水灌于禁軍,于禁軍雖在平地,卻被水淹五六丈,于禁七軍都被淹沒,于禁只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回避,關羽乘大船進攻于禁,于禁投降。曹操得知于禁投降的消息非常驚異。
關羽乘船進攻龐德軍,龐德的軍隊大多投降關羽,龐德寡不敵眾,最后被關羽所擒,龐德的兄長在蜀漢漢中為官,關羽因此想要勸降龐德,但是龐德大罵不肯降,關羽于是將其斬首,并厚葬。[15]而此時陸渾民孫狼因為受苦于曹操徭役,叛上作亂,南附關羽,遙受關羽印號,為之支黨,曹操所置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也都投降關羽,關羽的聲勢一度威震華夏。
關羽乘勝對樊城發起猛攻,樊城進水,城墻崩塌,而曹仁的守軍也因為多次戰敗而大量削減,只剩下幾千人,樊城被圍數重,外內斷絕,糧食也快被吃完,眾將都惶恐不安。曹仁在滿寵的勸說下,與將士們盟誓,以死守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