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言短篇演講稿精選
名人名言是一個漢語詞匯,讀音為míng rén míng yán。指為人類發展做出貢獻的,富有知識的名人所說的能夠讓人懂得道理的一句較為出名的話。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名人名言短篇演講稿(精選6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名人名言短篇演講稿精選【篇1】
我今天講的名言來自央視播音主持撒貝寧,他說:念念不忘,終有回響。
這句話是我在上上周天看“舞出我人生”時聽到的。在比賽中,撒貝寧和張白羽是一組。張白羽是亞運會舞蹈冠軍,而撒貝寧是一個嘮嘮叨叨的主持人,很明顯,在每次的比賽中,撒貝寧是個拖后腿的,但,他們最終還是一路過關斬將,闖到了決賽。最終被淘汰的時候,撒貝寧是這么說的:“白羽,你要記住,舞蹈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我或許從明天開始就不跳舞了,而你還依然在舞臺上。同時,你也要記住,生活就是你的舞臺。念念不忘,終有回響。”
這最后的八個字深深地震撼了我。念念不忘,是一種追求、堅持和渴望;終有回響,是在黑暗的漩渦中感到一絲平靜、是在黑暗中行走看到一縷光亮、是呼喚宇宙天地最終得到的'補償和回報。
念念不忘者如凱庫勒,他對苯結構的好奇和鉆研讓上帝也感動了――做夢的時候夢到首尾相接的蛇――提醒了他苯是環狀結構,凱庫勒的念念不忘得到了應有的回響;
念念不忘者如褚時健,前半生的輝煌成就或者是錯誤并沒有澆滅他心中燃燒生命的火種,懷著渴望再次輝煌的心,75歲,走出監獄的大門的他迎來了第二次創業的高峰,褚橙的風靡讓他再一次的得到了肯定;
念念不忘者如約翰納什,一心鉆研原創性理論的他可以忘記吃飯,忘記同學的嘲笑和老師的勸說,然而天妒英才,納什不幸患上了精神分裂癥,幻想出了一個室友查爾斯,在這位“朋友”的幫助下,他提出了博弈論顛覆了當時流傳甚廣的經濟理論。在納什看來,查爾斯是真實存在的,而在我看來,查爾斯是他內心渴望和動力的體現。1994年,納什獲得了諾貝爾獎,曾經的幻影是美好的回憶也是不敢直視的夢魘,但最終,他得到了應有的榮譽和生活。
也許你會說,念念不忘是一種固執頑固,不懂得變通;但我認為念念不忘就是一種對最初夢想的堅持和呵護。這并不是海子“我想要一所房子,春暖花開,面朝大海”生命最后的絕唱,也不是顧城“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拿它來尋找光明”的淡淡悲哀。而是內心的咆哮:我渴望,我希望,我需要。
在《最初的夢想》這首歌里有這樣一句歌詞:“最想要去的地方,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人生路上,遇到荊棘,請你斬斷荊棘,為了你的夢想,請你展翅飛翔。”念念不忘,終有回響,有夢想的人會有隱形的翅膀,無論是順風還是逆風都會飛翔;念念不忘,終有回響,有夢想的沙子會變成珍珠,有夢想的小草會開出美麗的花朵;念念不忘,終有回響,碎碎念的普通人有一天也會變成聚光燈下璀璨的明星,不斷努力的小人物有一天會變成叱咤風云的大人物,有一天卑微會變成偉大。最終有一天,渴望會變成現實。
請帶上你的夢想踏上征途。如果人們早已離你而去,而你還在堅守陣地,如果你已經一無所有,唯有意志在高喊“頂住”,如果你身處困境還依然對自己的夢想念念不忘,那么,請在美麗的山谷等待,等待生命的回響……
名人名言短篇演講稿精選【篇2】
從來沒有一個人能夠像史玉柱這樣擁有驚濤駭浪般的事業軌跡,從不名一文的深圳打工仔到擁有數億資產的“巨人集團”老總,后來忽然不見蹤影。幾年后,他又鎮定地躲在“腦白金”后面,操縱著令無數廣告媒體厭煩的“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就送腦白金”廣告轟炸。在“腦白金”中賺得盆滿缽滿的時候,他又帶著他的“征途”趕赴紐交所上市,頗有點“王者歸來”的味道。
對于網游市場的營銷,史玉柱曾一再向媒體表示“很落后,這個行業最不重視消費者的研究”,在網絡游戲界幾乎沒有一個領軍人物能夠像史玉柱那樣玩游戲一玩就是二十多年。
他的競爭對手陳天橋和丁磊都是不玩游戲,因此他們不能深切地感受到什么樣的游戲產品能夠讓玩家欲罷不能,他們也不會去考慮為什么游戲一定要進行枯燥地打怪升級,這些問題沒有一定年限的游戲經歷根本沒有辦法回答。
無止盡地去了解客戶的需求,這是史玉柱營銷的“殺手锏”之一。
一、腦白金軟文宣傳策劃在業界可以說數一數二,腦白金大面積的運用半版、整版和連版的軟廣告攻勢堪稱是醫藥界的經典案例,像《一天不大便等于抽三包煙》、《30歲的女人是花還是豆腐渣》等文章很多人現在還記憶猶新。
三、最令人佩服的是那個惡俗老頭老太太廣告,從開始投放電視,一直到今天,竟然堅持了5年,這不是一般的企業能夠做到的。由此可以看出“史氏營銷方式”的始終如一。
史玉柱是毛澤東思想的狂熱崇拜者,在營銷戰中他一貫采用毛澤東的作戰思想的,其中最關鍵的一條就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突破”。“史玉柱營銷法則”中有6條,其中三條都與之有關:
第一條是第一法則:“做一個產品必須要做第一品牌,否則很難長久,很難做得好,不做第一就不能真正獲得成功”;
第二條是重點法則:“在營銷手段的使用上必須有一個重點,必須加大人力、物力、財力,做重點地區,使用重點手段,做深做透。一個企業資金實力再雄厚,也只能在幾個重點行業、重點地區、重點產品上下功夫,如果沒有重點平均用力,必然會失敗。”
第三條是品牌延伸法則,既“一個產品一個品牌,品牌不能亂延伸”。
由此可見史玉柱對集中優勢兵力原則的重視。在腦白金的營銷上,這條原則更被運用得淋漓盡致。
比如,在腦白金最先啟動的江陰市場,史玉柱先做一個縣,花了10萬元廣告費打江陰市場,很快產生了熱烈的市場效應,選擇江陰是為了更好地把農村和城市市場銜接起來,而10萬塊錢在上海打廣告還不夠做一個版的報紙廣告。正是這種營銷思路使腦白金在保健品的紅海里做到了出了“營銷藍海”。
在網絡游戲上,史玉柱的“海陸空”軍隊又開始傾巢而出,沿襲著特有的“史氏”務實而又出奇制勝的營銷風格。他把二三線城市作為戰略重點,高密度高強度的推廣活動讓《征途》在短時間內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幾乎對所有的網吧都進行了地毯式的“入侵”,隨便走進一家網吧,《征途》的招貼畫、小漫畫必然能在醒目位置出現,甚至門把手上、廁所里都不放過;他打出了和腦白金一樣俗氣的廣告:“給玩家發工資”。意思是,只要玩家每月在線超過120小時,就有可能拿到價值100元的“全額工資”,對于細節的苛求無以復加。
“超強的執行能力和軍事化的管理”是史玉柱能夠東山再起的第三個“殺手锏”。
正是這三大“殺手锏”讓史玉柱在營銷界重塑“王者形象”。
名人名言短篇演講稿精選【篇3】
中國幾千年來“官本位”的思想之所以長盛不衰,是因為“官員”手中的權力是一種壟斷性資源,這種資源可以用來與商人進行交易
給我們講了一個天才商人輝煌時的故事。一代絲綢巨商沈一石,在生意場上和政治斗爭的旋渦里,練就了一身本領,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來往于官場、商場、情場,如魚得水,游刃有余。盡顯一時之風光。古語說得好,得勝于斯,必敗于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在沈一石身上,我們看到了商人的智慧、商人的狂妄、商人的霸道、商人的無奈,以及商人在官場斗爭中的最后下場。沈一石的命運無不與那個時代的政治和經濟制度息息相關。
“當官”不成直接“發財”
皇糧從法理上是皇帝的私有財產,要侵犯私有產權從來就不大容易。由于皇糧有限,造成官場資源稀缺,官位的稀缺凸顯了封建社會官職的高貴。這種高貴對于多數謀求當官的人來說,除了光宗耀祖之外,還與發財聯系在一起。于是,當官成為一舉兩得、名利雙收的事。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當官”與“發財”緊密相關。這可以用經濟學來解釋:皇帝們既沒有能力靠一己之力或一家之力打理江山,又必須找一個說得過去的理由統治江山,所以,不得不報出一個有誘惑力的市場價格,以便吸引普天下的“職業經理人”。
對于許許多多有理想、有抱負卻又由于各種原因當不到官的人來說,既然“當官”是和“發財”聯在一起的,那么,在當不到官的情況下,直接去“發財”也是一條捷徑。有一首打油詩說得好:“老天下雪不下雨,下雪之后變成雨,下雪變雨多費事,不如現在就下雨。”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愛財之心,人皆有之,只是“道”不同而已。皇帝能夠“忽悠”天下人才為己所用的一個絕招,就是為廣大讀書人提供取財之“正道”??當官。倘若沒有機會走上當官的“正道”,盡管是一大不幸,但如果能退而求其次,通過經商來實現發財的愿望,也是挺好的。在從商的路上,中國并不缺乏人才。
背靠官府好做生意
沈一石是中國皇權專制制度下的典型商人。他很有商業嗅覺,也很有管理能力;他很會算賬,也很懂官場潛規則。別看他揮金如土、花天酒地,但不忘在官員面前穿上粗布衣服,以示貧賤;他自己喝涼白開,把最好的茶遞給官人喝。在以掙錢為唯一目標的前提下,他什么事都想得出來,什么事都做得出來。他敢在官人身上花錢,敢在女人身上花錢。在他看來,憑他的智慧和經濟實力,在浙江省就沒有什么搞不定的事。這一點他的確做到了。
絲綢的出口是宮里直接掌控的國有壟斷項目。沈一石雖然沒有學過經濟學,但他知道“一切利潤都在壟斷之中”的經濟學道理。所以,他花重金從蘇州買下蕓娘,專門侍候江南織造局的監正楊公公,當了楊金水的“對食”。有了這個靠山,他才能成為江南織造局最大的織造商。并且在嘉靖三十七年,江南織造局報司禮監呈奏皇上特賞沈一石六品功名頂戴。
清朝的官帽是紅頂,所以有“紅頂商人”一說;在明朝,官帽是黑色的,叫烏紗帽,大概沈一石之流可以被稱為“烏紗商人”。紅也好,黑也好,亦官亦商,總是好做生意。
中國古代的商人,盡管不在官場混,但他們都知道“天子”與“天下”的悖論。所以,他們往往會把商業智慧用到最不應該也是最應該的地方去,這就是勾結官府,權錢交易。不論是生存也好,還是發展也好,舍此別無做大做強的機會。商人們都深知兩條規則:在商言商,千萬不要與皇權作對,此其一;皇恩浩蕩,粘上了就是巨額利潤,此其二。事實上,對于多數商人來說,皇恩往往是通過各級官員的“跑冒滴漏”,間接地流入民間的。所以,為商之人都知道,沒有官府的幫襯,生意根本就無法做強做大。
中國幾千年來“官本位”的思想之所以長盛不衰,是因為皇權統治最終離不開官員,官員是統治的手段。而被作為手段的“官員”,也知道手中的權力是一種壟斷性資源,這種資源是可以用來與商人進行交易的,它不是經商的充分條件,但卻是必要條件,并能得到豐厚的收益。
商人,
官場之爭的受害者
帝王們都知道,官商勾結的后果是把“皇家私有”變成“官家私有”,從本質上講,是把社會財富從一家之“國有”變成千百家之“官有”。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封建社會的宮廷之爭也好,官場之爭也好,都可以說是國家所有權與經營權的斗爭。中國的帝王為了穩固自己的“天下”,一面堅決讓有錢的商人沒有社會地位,一面想法子抄官員的家。這也是“天子”們的政治智慧。
然而,最后他剩下了什么呢?在承受官府的盤剝加上自己的無度揮霍之后,凈資產已經所剩不多。于是,他把最后的流動資金都用于買糧,作最后一次豪賭,打算發一筆天災人禍之財??借助官府的力量,低價收購災民的土地。但因海瑞生扛硬頂,情況發生突變。他只好把用于買地的100多船糧食“奉旨賑災”,最后血本無歸。沈一石被迫走上了絕路,于是點上一把冬天里的火,把自己送上了西天。當然,他沒有忘記把所有的經營賬冊拷貝了一份,分兩個渠道送給了官府和朝廷,最終以自己的死點燃了燒向浙江官場更大的一把火。把官員燒得雞飛狗跳,誠如他給高官的信中所言“沈某先行一步,俟諸公鋃鐺于九泉,此日不遠”。
沈一石在他留給楊公公、鄭泌昌、何茂才的信中寫道:“我大明擁有四海,倘使朝廷節用以愛人,使民以時,各級官員清廉自守,開絲綢、瓷器、茶葉通商之路,僅此三項即可富甲天下,何至于今日之國庫虧空!上下揮霍無度,便掠之于民,民變在即,便掠之于商。沈某今日之結局皆意料中事。然以沈某數十年備受盤剝所剩之家財,果能填國庫之虧空否?”
名人名言短篇演講稿精選【篇4】
我今天選擇的名言是《老子?道德經》里面的一句話: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給大家簡單地說一下這句話的意思,大意可以理解為:有道的人方正而不割人,銳利而不傷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耀。其實這句話原本是用來形容寬厚、不壓迫人民的政治的,不過我覺得同樣也適用于我們為人處世。
下面我來給同學們逐句分析一下加深理解。
方而不割:方正而不割人
我們都知道如果說一個物品“方”,那即是指它棱角尖銳。而如果說一個人“方”,則很好聯想,就是說他做事耿直,但過于“方”者往往處事過于僵化,不懂變通,固然是正直與堅守原則的一種,但往往會因為不懂迂回而有所傷害。
廉而不劌:銳利而不傷害人
“廉”在這里是銳利之意,而“劌”是傷害。這一句有點相似于“方而不割”,都有做事在剛正、犀利的同時不能不顧他人感受的意思。為人方正,但卻沒有銳利的棱角,去割傷他人。別人有小過小錯,我們也不要去用言語割傷他的心靈。為人清正廉潔,可是處事方面又很厚道,不會疾惡太嚴,苛刻太甚。直而不肆:直率而不放肆
直率是一種良好的品行,但是同樣往往直率的人不受喜愛,是因為他們錯在一個“過于”上面。過于直率的人,缺少包容隱忍的品性,想說什么就直截了當地講,看到別人的短處也直接攻擊。其實這種直率,容易因為過于自我主義而不在乎他人的感情,而變質成傲慢自大、自私放肆,而失去了起初的良好意味。我們要為人率直,可是決不直率得過于放肆。表達看法,要選擇對方可以接受的方式來說。
光而不耀:光亮而不刺耀
這一句教導我們有了成就的光芒,要保持溫潤低調,決不炫耀,否則就成了刺眼。宋元時期的儒家學者吳澄評論道德經時,有這樣的解釋:“光者不能韜晦。炫耀其行,以暴己之長。圣人則不耀。”當今社會有許多人在成為了所謂的“光者”之后便鋒芒畢露、自滿陶醉,在他人眼中成為了刺目的存在。其實智慧的成功者往往使自身的輝煌亮得柔和,而不會固步自封。當一個人成績達到輝煌時,頭腦要冷靜、目光要遠大、行為要穩健、做人要低調。韜光養晦,方能繼續前進。
縱觀這四句,我們會發現它們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讓我們在前進的過程中掌握好分寸、把握一種度。讓我們既能夠做到相對來說比較色彩強烈的方廉直光,也能保證不割不劌不肆不耀。既能堅守自己的立場追求自己的成功,也能圓潤對人為人著想。立足于這一平衡點上,才能達到更高的境界。
其實這四句中任何一句拿出來分析都能形成一篇內容豐富的文章,我在這里的講解只是其中略淺層的道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進一步閱讀思考。
名人名言短篇演講稿精選【篇5】
任何事物都不及“偉大”那樣簡單;事實上,能夠簡單,便是偉大。這是愛默生的一句話。
十個阿拉伯數字加上若干符號就構成了數學;若干音符加上五條線便構成了音樂。無論是橫亙在中國北部的萬里長城,還是坐落在北京的普通四合院,它們都是由簡單的沙礫構成,只是其中融入了人們的智慧,便使它們成為地球上唯一能在太空中被識別的建筑和北京皇城那獨一份的象征。由此可見,偉大常常蘊藏在這簡單之中。
簡單的一頓飯足以滿足人們的生理需求;簡單的打扮可以使一個人干凈靚麗;簡單的婚禮可以使兩個人甜甜蜜蜜。我們是否需要餐餐鮑參燕翅,層出不窮?我們是否需要打扮得光鮮亮麗,花枝招展?是否婚禮就一定要是世紀之最?生活著為自己,不為別人。自己活得怎樣,還是自己的,展現給別人觀看的,只是為了填滿虛榮心,所以我們要為自己活出簡單。生活的簡單,好比生命巨幅中簡單的幾筆線條,不疏不密,不擁簇也不空虛;而生命的繁雜,就像潑撒在生命宣紙上的墨跡,是城府,是欺詐,是處心積慮。
簡單有簡單的快樂,繁雜有繁雜的痛苦。人,往往小時簡單,長大繁雜;窮時簡單,富時繁雜;落魄時簡單,有權時繁雜;君子簡單,小人繁雜;看自己時簡單,看別人時繁雜。你一會兒看我,一會兒看云,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看云時很近。而簡與繁也便有著這么一層迷霧的關系。
簡單與復雜往往是事物的兩個方面。只有把握好兩者關系,才能實現由繁化簡的目的。一個蘋果落在地上,牛頓從這簡單的現象中發現了復雜的牛頓運動定律。瓦特受壺蓋被蒸汽頂起的啟發,發明了蒸汽機。這不都充分說明了把握好簡與繁的結果嗎?所以,只有立足于一定的高度,把握兩者關系,才能獲得成功。
人,往往一簡單就快樂;一繁雜便痛苦。想活出繁雜很容易,想活出簡單卻很不簡單。
簡單,是生命留給這個世界最美的形式;就如牛頓所說的:“這個世界是簡單的,美的。”
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簡單的“一”中也包含了復雜的“萬”,懂得了這些,才能揮灑出一片成功的天地,成就偉大的事業。
名人名言短篇演講稿精選【篇6】
我今天的名言來自畢淑敏,這句話是:幸福并不與財富地位聲望婚姻同步,這只是你心靈的感覺。
幸福是一種感覺,它不取決于人們的生活狀態,而取決于人的心態。可以說,一個人的心態決定了他能不能獲得幸福。幸福的感覺是一種心靈的震顫,即使當我們一無所有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大聲說:“我很幸福。”因為我們相信幸福。
林肯說過:“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他們認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對于海倫凱勒來說,三天的光明就是幸福。對于霍金來說,健康的身體就是幸福。“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一種幸福,“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也是一種幸福。三毛在撒哈拉沙漠過著在常人看來清苦的生活,可她自己卻認為那是人間最美好最幸福的地方,因為那里有她的小鎮,有她的荷西,因為那一切對于她來說都是幸福,因為她堅信自己的幸福。我們常常哀嘆自己的不幸,認為自己早已被幸福遺忘,卻不知幸福一直就在我們身邊,就在你自己的心中。
普布利柳斯?西普思說過:“沒有一個人是幸福的,除非他相信自己幸福。”別人所認為的幸福并不一定是你自己的幸福,用自以為是的眼光看待別人的幸福也是錯誤的。英國著名思想家羅素在來到中國四川游玩時,認為自己的轎夫太辛苦了,肯定在心里抱怨自己,正想去寬慰時卻發現,轎夫們正有說有笑的聊天,還不時發出快樂爽朗的大笑聲,沒有絲毫煩悶不耐的跡象,他突然對自己的胡亂猜想感到十分慚愧。是啊,坐轎子的人未必是幸福的,抬轎子的人也未必不幸福。那些能真正感到幸福的人,不是因為外在的優越條件,而是因為他們擁有一顆健康樂觀的心靈,因為他們會用這樣的心靈去體驗幸福。
作家史鐵生曾寫道:“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詳。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不把人的特點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又生出褥瘡,一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著,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么晴朗。后來又患尿毒癥,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戀起往日時光。終于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任何災難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個“更”字。幸福并不是可望不可即的海市蜃樓,它來自于你的內心,任何事情都可以從中發現獨屬于自己的幸福。生活中不缺少幸福,只是缺少發現幸福的心。
一個人有怎樣的心態,就會有怎樣的世界。請相信,幸福只源于自己,從不關乎金錢地位,相信自己幸福,你就是最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