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講學家朱熹事跡
朱熹,字元晦,因謚號為“文”,故后世稱其朱文公;關于著名教育講學家朱熹的事跡你了解多少?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著名教育講學家朱熹事跡簡介,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著名教育講學家朱熹事跡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19歲進士及第,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仕至寶文閣待制。為政期間,申敕令、懲奸吏、治績顯赫。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長期從事講學活動,精心編撰了《四書集注》等多種教材,培養了眾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關注的,一是論述“小學”和“大學”教育,二是關于“朱子讀書法”。朱熹在總結前人教育經驗和自己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基于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認識,把一個人的教育分成“小學”和“大學”兩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階段,并提出了兩者不同的教育任務、內容和方法。朱熹認為8—15歲為小學教育階段,其任務是培養“圣賢坯璞”。鑒于小學兒童“智識未開”,思維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學教育的內容是“學其事”,主張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具體行事,懂得基本的倫理道德規范,養成一定的行為習慣,學習初步的文化知識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強調先入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動,能激發興趣;以《須知》、《學規》的形式培養兒童道德行為習慣。朱熹認為15歲以后大學教育,其任務是在“坯璞”的基礎上再“加光飾”,把他們培養成為國家所需要的人才。與重在“教事”的小學教育不同,大學教育內容的重點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對于大學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視自學,二是提倡不同學術觀點之間的相互交流。朱熹關于小學和大學教育的見解,為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鮮的內容。
朱熹的著作:朱熹詞意境稍覺理性有余,感性不足,蓋因其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薩蠻》(一)、《水調歌頭》(一)、《南鄉子》、《憶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薩蠻》(一)最有特色,該詞運用回文,每兩句互為顛倒,八句共四對,十分自然和諧,毫不牽強,而且頗有意境,構思之精巧極矣,足見晦庵對語言的駕馭能力。除詞外,還善作詩,《春日》和《觀書有感》是他最膾炙人口的詩作。其詞結有《晦庵詞》。
朱熹的教育名言是: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朱熹
人物評價清康熙稱朱熹: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歸。
朱熹學生黃囗在(《朱子行狀》):道之正統,待人而傳……由孟子而后,周、程、張子繼其絕,至先生而始著。
南宋詞人辛棄疾: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
南宋詞人陸游: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傾長河注東海之淚。路修齒耄,神往形留。公歿不亡,尚其來享。
清初江藩:晦翁是宗孔嗣孟,集諸儒之大成者也。
鳳凰網(《理學大師:朱熹》):作為一位博學多識的大學問家,朱熹有很多方面值得后人學習。他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博覽經史,治學嚴謹,著作宏富。他在訓詁、考證、注釋古籍,整理文獻資料等方面都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另外,他對天文、地理、律歷等許多自然科學,也都進行過廣泛的研究。他作為封建社會的一位官員,他在努力維護那個制度的同時,也能體察民情,反對橫征暴斂與為富不仁者,敢于同貪官污吏和地方豪紳的不法行為作斗爭。在地方官的任期內,朱熹也做了一些如賑濟災荒、鼓勵生產等安定民生的有益工作,在封建社會的官員中,不失為一位正直有為的人。最后還應指出,朱熹還是中國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之一。
宋人黃震《黃氏日抄》云:晦庵為《集注》,復祖詁訓,先明字義,使本文坦然易知,而后……發其指要。
英國科技史家李約瑟(《李約瑟文集》):朱熹是一位深入觀察各種自然現象的自然學家 。
清人全祖望(《宋元學案.晦翁學案》):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矣。江西之學,浙東永嘉之學,非不岸然,而終不能諱其偏。
英國現代生物學家李約瑟:
①當我們進一步考察這一精心表達的自然體系時,我們不能不承認宋代哲學家所研究的概念和近代科學上所用的某些概念并無不同。
②至少理學的世界觀和自然科學的觀點極其一致,這一點是不可能有疑問的。
③宋代理學本質上是科學性的,伴隨而來的是純粹科學和應用科學本身的各種活動的史無前例的繁盛。
朱熹經典名言
1、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則以石為玉而又炫之也。——朱熹
2、圣人所說底話,光明正大。出自:宋·朱熹《朱子語類?易九》底:同的。——朱熹
3、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朱熹
4、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出自: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七十四光明磊落:胸懷坦蕩,正大光明。——朱熹
5、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朱熹
6、百學須先立志。——朱熹
7、問佢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8、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朱熹
9、自修則人不得以非理相加。——朱熹
10、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1、月盈則虧,日中則昃——朱熹
12、自古圣賢,皆以心地為本。出自:宋·朱熹《朱子全書?學二》圣賢:圣人賢人,古代指道德、學問都極為杰出的人。心地:佛教語。佛教以三界唯心,心如滋生萬物的大地,能隨緣生一切諸法,故稱之。為人以心地高潔為最重要。——朱熹
13、謙固美名,過謙者,宜防其詐。——朱熹
14、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15、心大則百物皆通,心小則百物皆病。——朱熹
16、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而是要多讀遍數,自然上口,永遠不忘。——朱熹
17、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這一番,疑漸漸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朱熹
18、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
19、人之操履無若誠實。出自:宋·朱熹《宋名臣言行錄》操履:操守。誠實是人的最高品德。——朱熹
20、禮即理也。——朱熹
21、涵養、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養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
22、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朱熹
23、守正直而佩仁義。出自:宋·朱熹《宋名臣言行錄》宋:操守。做人要存正直之心,行仁義之德。——朱熹
24、誠能體而存之,則眾善之源,百行之本。出自:宋·朱熹《仁說》實行并保存真誠的心,這是人生美好的源頭,行動美好的根本。——朱熹
25、《大學》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誠意而已。出自:宋·朱熹《四書集注·孟子序說》大學:書名。修身:修養自身品性。齊家:管理好家庭。治國:治理好所在的地區。平天下:使天下太平。正心:使心思端正。誠意:使意念真誠。——朱熹
26、人之進學在于思,思則能知是與非。——朱熹
27、為學,正如撐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緩。——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