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時,手勢如何擺放
演講時,手勢的擺放也是一個值得注重的問題,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演講時,手勢如何擺放,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演講的手勢分類(四種)
一是指示手勢。這種手勢是用來指示具體真實形象,又可分為實指和虛指兩大類。實指是指演講者手勢確指在場的人或事或方向,且均在聽眾的視線內。如“我”或“你們”、“這邊”或“上面”、“這些”或“這一個”等。虛指是指演講者和聽眾不能看到的。比如“在很久很久以前”、“在遙遠的地方”。常用虛指可伴“他的”、“那時”、“后面”等詞。指示手勢比較明了,不帶感情色彩,比較容易做。
二是模擬手勢。用手勢描述形狀物,其特點是“求神似,不求形似”。比如用雙手合抱,把梨子虛擬成一個大球形,表達出人們的真情實意。模擬手勢信息含量大,升華了感情,有一定的夸張色彩。
三是抒情手勢。此手勢在演講中運用頻率最多。比如:興奮時拍手稱快;惱怒時揮舞拳頭;急躁時雙手相搓;果斷時猛力砍下。抒情手勢是一種抽象感情很強的手勢。
四是習慣手勢。任何一位演講者都有一些只有他自己才有而別人沒有的習慣性手勢,且手勢的含義不明確不固定,隨著演講內容的不同而體現不同的含義。
演講手勢貴在自然,切忌做作;貴在協調,切忌脫接;貴在精簡,切忌泛濫;貴在變化,切忌死板;貴在通盤考慮,切忌前緊后松或前松后緊。
演講的手勢可以說是“詞匯”豐富,千變萬化,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作為一個出色的演講者平時要認真觀察生活,刻苦訓練,積極付諸實踐。
演講時,手勢擺放的方法:
第一,自然大方舒展。如何把握呢?比如你用雙手拿話筒,就會顯得很小氣,很拘束,這顯然不夠大方舒展。試著張開你的雙臂,私下里訓練的時候,可以夸張一些,上臺之后因為緊張會收一點,也許就恰到好處了;
第二,不做忌諱動作。
1.雙手抱臂
2.雙手背后
3.雙手或單手插兜。
有人會問,為什么喬布斯、馬云、俞敏洪等大咖在演講時,就做了這些你所謂的忌諱動作?
我的思想觀點是這樣的:我做個體輔導訓練,我從不建議學員一定要或者非得遵循傳統的演講標準,都什么時代了,但是你作為一個演講者,站在臺上,總得有一方面能吸引住受眾,哪怕是美貌,哪怕是聲音......我想不會有太多人是為了去看馬云先生的顏值而去聽他的演講吧,那為的是什么?個人影響力,更多的是他的演講內容,所以如果你的演講內容足夠精彩,你大可不必太care那些所謂的狗屁標準。
我是中國汽配商學院的特聘講師,記得在前期考核試講的時候,有好多培訓師登臺,當然也包括我在內,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位長者,她在汽配領域摸爬滾打多年,到她試講的時候,全程讀PPT,沒有一點成熟培訓師的樣子,更別提什么手勢等標準呈現了,結果卻深受好評,為什么?內容好啊!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演講時,你得找到你的吸引點是什么,當然,這個不是你自己憑空想象出來的,聽市場的評判即可,這需要經過數次的市場檢驗總結出來的。
如果你非要訓練演講手勢,在這里推薦一種方法:
你可以找一篇帶有很多數字(1-10)的演講稿,每次講到一個數字的時候,同時做出代表那個數字的手勢,做得時候,不要只是窩在胸前,夸張一些,把手伸出去,就這樣,對著鏡子反復講反復練,直到你發現自己已經做得非常嫻熟了,再換下一輪訓練。
演講的手勢規則(六種)
在講話中,特別是講話時,手放置在哪里往往很讓我們頭疼。如果你在講臺后面,你可以將雙手自然地放在講臺兩側。如果沒有講臺的話,可將雙手自然垂在身體兩側,或者讓雙手握在胸前,也可以用手來操作教學設備,握住提示卡、筆、教鞭或是做手勢等。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不該把雙手置于褲子口袋內,或是把手背在身后。
手是人體的表情器官之一。手勢是使用頻率最高的體態語言形式。寓意深刻、優美得體的手勢,能產生極大的魅力,激發聽眾的熱情,加深聽眾對演講內容的理解,使演講獲得成功。
運用手勢要注意以下六個原則:
第一, 上中下三區的運用。
上區,就是手勢在肩以上,表示積極向上,一般用在號召鼓動、贊美、表揚的時候。
下區,就是手勢在腰以下,表示消極的、不好的,一般用在批評指責的時候。
中區,就是手勢在肩與腰之間,表示一般的描述表達。
一般演講過程中,大部分手勢都在中區。
第二,場面大,手勢大;場面小,手勢小。
當會場大、人數多的時候,我們的手勢做得要大氣,要做出來讓聽眾都能看見。
當會場小、人數少的時候,我們的手勢做得要小一些,做太大了,反而會讓聽眾感覺有點張牙舞爪,和現場不協調。
在這里還要分年齡,在對年齡大的人演講時,手勢要盡量小一些;相反在對年齡小的人演講,手勢要盡量大一些。
另外還有男女之分,對于男士,手勢可以大氣一些,對于女士,手勢可以做小一些。
第三,肩發力,表示力量;肘發力,表示親切。p副標題e
第四,手勢應該停留足夠長的時間。
手勢一做出去,馬上就收回來,則會使聽眾對你立刻失去信賴感。
如歌星在現場唱歌時,他的手勢會指著一群人好長時間才放下來,然后再去調動另外一群人的情緒。
第五,自己的思維“倉庫”里要存儲3到5個手勢。
在運用手勢的過程中,切忌一成不變就做一種手勢,這樣顯得太單調、太呆板。
第六,在運用手勢過程中一定要自然、協調。
做手勢就像貓抓老鼠一樣自然,貓看到老鼠時,不會想姿勢應該怎么擺,而是一下就撲上去,這就是最好的動作。
在有些演講比賽上,有些選手講完“我們一定會取得圓滿成功”這最后一句話時,忽然想起老師說過最后加上一個動作效果會更好,馬上刻意地補上一個手勢,結果就顯得有點做作。所以不要為做手勢而做手勢。
初學者剛開始可以多學學別人比較優美瀟灑的手勢,模仿是最快的學習,慢慢地形成自己的風格。當然,剛開始做手勢時,會顯得不協調甚至有點別扭,這沒關系,習慣了就好了,所有的習慣都是從不習慣開始的。
手勢動作只有在與口語表達密切配合時,才最為生動具體。
演講者的手勢必須隨演講的內容、自己的情感和現場氣氛自然地流露出來。手勢的部位、幅度、方向、力度都應與演講的有聲語言、面部表情、身體姿態密切配合,協調一致,切不可生搬硬套,勉強去湊手勢。如果手勢泛濫,刻意表演,會使人感到眼花繚亂,顯得輕佻作態,嘩眾取寵。
當然,也不可完全不用手勢,那樣會顯得局促不安,失去活力。
演講中常用的手勢。
(1)拇指、小指并用式。拇指與小指同時伸出,其余三指并攏彎曲,表示六、六十、六百……。
(2)拇指、食指、中指并用式。三指相捏向前表示“這”、“這些”,用力一點表示強調,也表示數字七、七十、七百……。
(3)拇指、食指并用式。并攏表示肯定、贊賞之意;二者彎曲靠攏但未接觸,則表示“微小”、“精細”之意;分開伸出,其余
(4)拇指式。豎起大拇指,其余四指彎曲,表示強大、肯定、贊美、第一等意;
(5)小指式。豎起小指,其余四指彎曲合攏,表示精細、微不足道或蔑視對方。這一手勢演講中用得不多。
(6)食指式。食指伸出,其余四指彎曲并攏,這一手勢在演講中被大量采用,用來指稱人物、事物、方向,或者表示觀點甚至表示肯定。胳膊向上伸直,食指向空中則表示強調,也可以表示數字“一”、“十”、“百”、“千”、“萬”。手指不要太直,因為面對聽眾手指太直,針對性太強。彎曲或鉤形表示九、九十、九百……齊肩劃線表示直線,在空中劃弧線表示弧形。
(7)食指、中指并用式。食指、中指伸直分開,其余三指彎曲。這一手勢在一些歐美國家及非洲國家表示勝利的含義,由英國首相邱吉爾在演講中大量推廣。也表示二、二十、二百……之意。
(8)中指、無名指、小指三指并用式。表示三、三十、三百……。
(9)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四指并用式。表示四、四十、四百……。
(10)五指并用式。如果是五指并伸且分開,表示五、五十、五百……。指尖并攏并向上,掌心向外推出,表示“向前”、“希望”等含義,顯示出堅定與力量,又叫手推式。
三指彎曲表示八、八十、八百……;
(11)手切式。手剪式的一種變式。五指并攏,手掌挺直,像一把斧子用力劈下,表示果斷、堅決、排除之意。
(12)手啄式。五指并攏呈簸箕形,指尖向前。表示“提醒注意”之意,有很強的針對性、指向性,并帶有一定的挑釁性。
(13)手包式。五指相夾相觸,指尖向上,就像一個收緊了開口的錢包,用于強調主題和重點,也表示探討之意。
(14)手剪式。五指并攏,手掌挺直,掌心向下,左右兩手同時運用,隨著有聲語言左右分開,表示強烈拒絕。
(15)“O”型手式。又叫圓型手勢,曾風行歐美。表示“好”、“行”的意思,也表示“零”。
(16)仰手式。掌心向上,拇指自然張開,其余彎曲,表示包容量很大。手部抬高表示“贊美”、“歡欣”、“希望”之意;平放是“乞求”,“請施舍”之意;手部放低表示無可奈何,很坦誠。
(17)俯手式。掌心向下,其余彎曲。表示審慎提醒,抑制聽眾情緒,進而達到控場的目的,同時表示反對、否定之意;有時表示安慰、許可之意;有時又用以指示方向。
(18)手抓式。五指稍彎、分開、開口向上。這種手勢主要用來吸引聽眾,控制大廳氣氛。
(19)手壓式。手臂自然伸直,掌心向下,手掌一下一下向下壓去。當聽眾情緒激動時,可用這手勢平息。
(20)手推式。見“五指并用式”。
(21)撫身式。五指自然并攏,撫摸自己身體的某一部分。撫胸表示沉思、謙遜、反躬自問;撫頭表示懊惱、回憶等。
(22)揮手式。手舉過頭揮動,表示興奮、致意;雙手同時揮動表示熱情致意。
(23)掌分式。雙手自然撐掌,用力分開。掌心向上表示“開展”、“行動起來”等意,向下表示“排除”、“取締”等;平行伸開還表示“面積”、“平面”之意。
(24)舉拳式。單手或雙手握掌,平舉胸前,表示示威、報復;高舉過肩或揮動或直錘或斜擊,表示憤怒、吶喊等。這種手勢有較大的排他性,演講中不宜多用。
(25)拳擊式。雙手握拳在胸前作撞擊動作,表示事物間的矛盾沖突。
(26)拍肩式。用手指拍肩擊膀,表示擔負工作,責任和使命的意思。
(27)拍頭式。用手掌拍頭,表示猛醒、省悟、恍然大悟等意。
(28)捶胸式。用拳捶胸,輔之以跺腳、頓足,表示憤恨、哀戚、傷悲。演講中不太多用。
看過“演講時,手勢如何擺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