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演講心得體會
石齊平(1946年-),祖籍浙江、出生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經濟系與經濟研究所畢業。曾任臺灣的海基會副秘書長、臺灣東海大學、東吳大學、文化大學經濟學教授,現為香港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臺灣《商業周刊》主筆,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研究員。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于聽石齊平演講體會,歡迎大家前來閱讀!
石齊平
聽石齊平演講體會
早在十年前,在鳳凰衛視的屏幕上就熟悉了石齊平先生。
上周末,有機會與石先生面對面,聽他關于《新世紀中國改革》的演講,更真實地領略了石先生演講的風采。
石先生的演講中不乏獨到的觀點:
一、中國的繁榮可持續嗎?
改革30年,中國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透支環境(環保成本被規避);透支這一代(勞工、農民);透支下一代(環境污染持續影響);透支普通人(空氣、水污染等);透支老祖宗(很多文化遺跡在前所未有的快速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灰飛煙滅)。
二、鄧小平推動全球化
推動全球化有三個動力:鄧小平、WTO、互聯網。
世界上曾經存在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社會主義陣營以計劃經濟為基本經濟制度,而資本主義以市場經濟為基本經濟制度。在冷戰時期,這兩大陣營基本處于隔絕狀態,更談不上生產要素的流動與配置。
鄧小平30年前實施改革開放,變中國的計劃經濟制度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同時對社會主義陣營有示范作用。這使兩大陣營的生產要素流動與配置有了一個共同的制度基礎。兩大陣營溝通了,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才有可能實現。
三、如何做(使中國的繁榮可持續)?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效率;社會主義:公平。二者有機結合。
發展是硬道理,可持續發展更是硬道理;
穩定壓倒一切,和諧的穩定才是真正的穩定;
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現在到了共同富裕的時候了。
石先生整個演講過程幽默而充滿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