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末伏天后還熱嗎
2023末伏天后還熱嗎?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熱的一段日子,而在三伏的末尾末伏則是較為涼爽的日子。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2023末伏天后還熱嗎_哪個伏最熱,希望大家喜歡!
2023末伏天后還熱嗎
末伏天后天氣漸漸涼爽,早晚比較涼快,中午還是比較熱,每個地區會有所不同。因為末伏已是立秋后,即使是俗稱的“秋老虎”,白天熱,早晚還是涼爽的。當然也會有例外,但那畢竟是少數年份遇到的反常現象。
末伏是什么意思
1、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是最后的一伏。
2、通常也指從立秋后第一個庚日起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共十天)的一段時間。
3、也作終伏、三伏。到末伏的第10天為止。
初伏中伏末伏哪個最熱
三伏中以中伏最熱。俗話說熱在中伏,2021年中伏從7月21日開始,總共20天。在這個三伏的40天里,一般來說,中伏的20天是最熱的時候。中伏最突出的特點是“熱”,而且是“濕熱”,“桑拿”天氣讓人難以喘息,仿佛置身于一個大蒸籠。
入伏之后,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較多,散發出來的熱量較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中伏,地面積累的熱量達到最高值,天氣就最熱。
末伏的注意事項
1、切莫貪涼損陽氣
末伏時天氣的一大特點是,白天高溫悶熱,但早晚明顯變涼,晝夜溫差大。
所以末伏時節,取涼須有節制,以免傷及身體陽氣。切忌勐吹空調、過吃冷飲,不宜直吹空調,也不要頻繁地進出空調房。特別是早晚氣溫下降時,避免著涼感冒。
2、補水養肺防干燥
立秋至末伏這段時間,天氣雖然還是很熱,但這熱跟夏天微微有些不同。比如除了熱之外,還有些干燥的感覺,這個夏天的濕熱不同。
由于夏季酷熱出汗多,常損耗過多,使人體水分不足。加上秋季氣候偏干燥,因此極易出現秋燥,常見有口干舌燥、皮膚干枯、煩躁不安等癥狀。
相較于夏天,此時補充水分也很重要。由于秋燥易傷肺,除了喝水補充水分外,喝些滋陰養潤的湯水防燥又養肺,對身體極好。
3、養好脾胃貼秋膘
初秋暑熱未退,濕氣當令,此時人體的胃腸功能經過一個盛夏的消磨,處于較為脆弱時期,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容易脾胃失調、消化不良等,甚至發生秋季腹瀉。
末伏天健好脾胃,可以改善胃口不佳情況,而且有利于“貼秋膘”。調理脾胃,可以經常點按以下兩個穴位:
四縫穴:四縫穴是消宿食、化積滯的專屬穴。四縫穴多用于小兒消化問題的穴位,但成人按摩“四縫”健脾助消化效果也較好。
方法:位于第2、3、4、5手指第1、2節橫紋中點,用大拇指掐按效果更好。
足三里穴: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也是強身健體、養胃敗火的黃金穴。
方法:該穴位于外膝眼直下四橫指處。每個穴位按摩3-5分鐘。
4、一粥一湯過好末伏天
“秋老虎”發威,末伏天燥邪當令,身體易被秋燥所傷,引起口干舌燥、皮膚干枯。所以飲食上要滋陰養潤、健脾養胃,推薦以下“一粥一湯”,幫你健康美味過末伏天!
冬瓜薏米煲老鴨:鴨肉有滋陰、養胃、補虛作用,冬瓜、薏米可清熱利濕,是末伏時節極佳的祛暑健脾利濕湯品。
方法:老鴨一只,冬瓜250克,生薏米30克,生姜及調料適量。先以清水3L煮生薏米30分鐘,再加入鴨塊、冬瓜、調料,文火燉1個小時以上即可。
銀耳百合粳米粥:該粥有有清心潤肺之效。粳米有較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功能;銀耳養胃生津;百合則潤燥除煩,可滋陰養肺。
方法:銀耳5-10克,先浸泡發漲;粳米100克,新鮮百合60克,加入適量冰糖同煮。
三伏天養生小知識
“入伏”后空氣濕度增大,再加上持續高溫,極易發生“中暑”現象。中醫認為“夏季暑濕,適宜清補”。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喝水多,導致濕氣侵入人體,而外濕入內,使水濕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出現積水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暑濕對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瀉燥的功能,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
在烹調方面,涼拌、清炒是夏季最佳吃法,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蔬菜的營養;再輔以適量的醋、醬、蔥、姜、蒜和芥末,可促進食欲和消化外,還抑菌、降脂、調血壓。西瓜、苦瓜、冬瓜、黃瓜、絲瓜、番茄等瓜茄類果蔬有利尿補水的作用,是首選祛暑食物。此外,入伏飲食還要注意增加營養,食物以易消化為宜,少吃油膩和辛辣的食物,少飲酒、少抽煙。
此外,夏天大量流汗會引起鹽分大量流失,使血液中形成胃酸所必需的氯離子儲備量減少,從而影響胃液中鹽酸的生成,不利于鐵和鈣的吸收,所以要及時補充水分和鹽。補水湯茶飲料是個不錯選擇。湯類含有大量的水分和鈉、鉀、鎂等有機鹽,而茶水可生津提神,減輕疲勞。不過,這些湯茶熱著喝才最能起到解暑的功效,因為溫熱的茶飲能通過舒張汗腺將體表溫度降低1~2℃,消暑效果遠優于冷茶。